周拓疆 董文閣
小兒厭食癥是一種慢性消化功能紊亂綜合征,屬于兒科常見病,好發于1~6歲小兒,可隨之出現長期食欲減退或消失,主要表現為食量減少,嚴重時可導致營養不良、貧血、佝僂病及免疫力下降,甚至影響兒童正常生長發育。中醫認為小兒厭食癥多為“脾常不足”引起,與情志失調、久病遷延所致脾胃損傷有關。小兒積食,會以陰虛為主,表現為形體消瘦,手足心熱,身熱盜汗,躁動不安,不食或少食等癥狀。脾胃失養最終影響小兒脾胃納運功能,食物在腸道內積聚、久而耗傷脾陰,引起脾胃失調和功能紊亂,造成食欲減退[1]。參苓白術散是治療脾胃氣虛的經典方劑,本次試驗觀察參苓白術散輔助治療小兒厭食癥的療效及對食欲調節因子、胃腸激素的影響,旨在取得參苓白術散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試驗數據支持。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2例小兒厭食癥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1例。其中對照組女性20例,男性21例;年齡為1~6歲,平均(4.21±0.84)歲;病程為1~5周,平均(3.84±1.27)周;患兒平均體質量(19.21±5.84)kg。觀察組中女性18例,男性23例;患兒年齡為1~6歲,平均(4.27±0.97)歲;病程為1~5周,平均(4.17±1.13)個月;患兒平均體質量(20.76±4.18)kg。2組樣本在性別、年齡等一般情況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小兒厭食癥的診斷標準[2];②符合小兒厭食癥中醫診斷標準[3];③取得患兒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對本次試驗所用藥物過敏者;②近期合并其他疾病;③患兒合并其他原發疾病;④不能配合治療者。
1.3 治療方法2組患兒均給予補充營養、維生素等基礎治療。對照組患兒口服葡萄糖酸鋅口服液(批準文號:國食健字G20050963,生產企業:江西巨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片,10 mg/支)10 mg/次,每日2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口服參苓白術散(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4020346,生產企業:山西華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6 g/袋)6 g/次,每日3次。2組均治療14 d后囑入院復查。
1.4 觀察指標比較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2組食欲調節因子(leptin、NPY)、胃腸激素(血清胃泌素、NT)水平變化。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患者血液標本。血液標本要求:需采集2組患兒治療前后的靜脈血5 ml,低溫下靜置30 min,以轉速2500 r/min離心10 min,提取上清液,置于-20 ℃環境中待用。用標本與酶標物產生反應,觀察結果,根據結果顏色可以對食欲調節因子[血清瘦素(leptin)、神經肽Y(NPY)],胃腸激素[血清胃泌素、神經降壓素(NT)]水平進行檢測。分析治療14 d后2組中醫癥狀積分(食欲不振、肢體困重、倦怠乏力)差異。對2組患兒食欲不振、肢體困重、倦怠乏力3個癥狀進行評分,評分標準如下。食欲不振(0分:無癥狀;1分:輕度食欲不振;2分:中度食欲不振;3分:食不下咽)、肢體困重(0分:無癥狀;1分:輕度肢體困重;2分:中度肢體困重;3分:肢體困重難耐)、倦怠乏力(0分:無癥狀;1分:輕度倦怠;2分:中度倦怠;3分:倦怠乏力不止)[4]。

2.1 2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比較治療14 d后,2組各項中醫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有顯著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食欲調節因子水平比較治療14 d后,2組患者leptin水平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同一時間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NPY水平較治療前顯著上升,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同一時間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食欲調節因子水平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變化比較治療14 d內,2組患兒血清胃泌素水平均較治療前有顯著上升,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同一時間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兒NT水平均較治療前有顯著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同一時間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水平比較 (例,
小兒厭食癥是我國兒童常見的消化功能紊亂疾病之一,多見于6歲以下兒童。由于我國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差異,小兒厭食癥發病率逐漸增高。由于該疾病影響患兒對營養的攝取,嚴重時甚至不能正常生長發育,并降低兒童免疫力功能[5]。參苓白術散在臨床中表現出對小兒厭食癥的良好治療效果,是治療本病的常用中成藥。
小兒厭食癥在中醫中對應“傷食”“不食”“不欲食”的癥狀,歸屬于“脾虛”“食滯”“痰濁”“氣滯”等范疇,其基本病機一般分為脾胃虛弱、脾腎陽虛、內傷乳食、感受外邪[6]。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胃主受納,食欲皆由脾胃所生,而小兒是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脾胃運化不足,飲食后常食滯胃脘、食而不化,同時小兒分泌的水谷精微難以上行入味蕾,發生食欲不振。關于小兒五臟的論述中指出“五臟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腎常虛,心熱為火同肝論,嬌肺遭傷不易愈”。《小兒藥證直訣》記載:“脾胃不和,不能食乳。”根據中醫治療經驗,認為治療小兒厭食癥的基本原則是調和脾胃、健脾益氣。其中參苓白術散由人參、茯苓、白術、薏苡仁、砂仁、白扁豆、桔梗、山藥、蓮子肉、甘草等藥物組成,方劑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人參、茯苓、白術三者為君藥,充分發揮益氣健脾除濕,利水滲濕的功效;山藥、蓮子肉助君藥健脾益氣;白扁豆、薏苡仁以健脾滲濕為臣藥;砂仁醒脾和胃為佐藥;桔梗通調水道,載藥上行;甘草調和諸藥。各藥物合用,以達健脾益氣、調和脾胃之功效。根據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服用參苓白術散能加強胃腸道蠕動及消化功能,幫助胃排空,保護胃黏膜屏障,并刺激食欲[7]。本試驗結果顯示,經過治療,2組各項中醫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有顯著下降,且觀察組積分低于對照組,提示參苓白術散聯合葡萄糖酸鋅治療小兒厭食癥效果更好,猜測是參苓白術散中各個藥材的藥理性質能夠幫助調和脾胃運化,加強胃腸功能。
leptin是由脂肪細胞分泌的蛋白質類激素,主要作用包括調節脂肪儲存、抑制進食、減少能量攝取同時加快生物新陳代謝,在饑餓情況下機體為刺激小兒進食,leptin分泌會減少;NPY通過刺激調節食欲中樞發揮強烈促進食欲的作用,并參與食物攝取及維持過程。本次試驗結果顯示,經過治療,2組患者leptin水平下降,NPY水平上升,且觀察組數據變化程度大,提示參苓白術散能有效刺激患兒食欲增加,刺激患兒發生攝食行為。血清胃泌素由胃竇部及十二指腸近端黏膜分泌,可以刺激鹽酸、胰液和膽汁、胃蛋白酶的分泌,起到促進胃腸運動,加快胃排空作用;NT能降低食管小腸括約肌張力、抑制小腸及胃酸分泌,延緩胃排空,不利于促進攝食。本次試驗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患兒血清胃泌素水平顯著上升、NT水平下降,且觀察組數據變化幅度大于對照組,這說明參苓白術散能加速胃腸排空,促進胃酸及小腸液分泌,幫助食物消化。有研究結果表明,參苓白術散聯合葡萄糖酸鋅口服液能明顯改善患兒厭食癥狀,同時不良反應少,對小兒厭食癥有顯著的治療效果[8],與本次試驗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參苓白術散輔助治療小兒厭食癥的效果很好,能加強患兒食欲,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適宜于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