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萍
膝骨關節炎是膝關節骨質增生、軟骨變性、關節間隙變窄所致的一種骨關節慢性炎性疾病,其主要表現包括膝關節僵硬、腫脹、局部疼痛及活動受限[1]。膝骨關節炎以中老年人為好發人群,近幾年來患病率日益增加,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均帶來不利影響[2]。目前國內外認為治療膝骨關節炎主要予以減輕炎性反應、緩解疼痛、促進關節功能恢復及避免膝關節畸形[3]。物理治療與非甾體抗炎藥物是臨床治療膝骨關節炎的常見措施,能快速改善臨床癥狀及減輕疼痛,然而遠期療效不盡理想[4]。研究證實,傳統中醫中藥對膝骨關節炎防治具有獨特優勢,不僅療效佳,且不良作用少、成本低[5]。本研究采用火針、拔罐聯合千年通痹丸治療膝骨關節炎,取得較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收治的94例膝骨關節炎患者進行分析。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聯合組(47例)與對照組(47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1例;年齡25~74歲,平均年齡(54.80±2.43)歲;病程2~33個月,平均病程為(17.38±2.34)個月。聯合組中男23例,女24例,年齡22~76歲,平均年齡(52.42±4.66)歲,病程1~36個月,平均病程為(18.28±1.45)個月。2組以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患者西醫與中醫診斷分別與《骨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6]及《中醫內科常見疾病診療指南》[7]中相關診斷標準相符合,Kellgren分級為I或II級,患者能積極隨訪,患者對本次研究均知曉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合并半月板、內外側韌、急性膝關節損傷及嚴重心腦血管類疾病者,并發類風濕關節炎、痛風、膝骨關節結核和腫瘤等疾病者,存在膝關節膿腫、感染或單髕骨軟化癥者,治療局部皮膚可見破損者,空腹血糖水平在7.0 mmol/L以上者,長期使用激素或激素依賴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藥物治療,包括口服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每次75 mg,每天1次,飯后服用,口服鹽酸氨基葡萄糖片,每次0.75 g,每天3次,服用4周。聯合組在此基礎上采取火針、拔罐聯合千年通痹治療:①火針、拔罐:選取膝陽關、陽陵泉、陰陵泉、犢鼻和內膝眼作為治療穴位,選定穴位后采用碘伏消毒,左手持酒精燈,右手持火針(0.60 mm×50 mm),將針頭置于酒精燈上,待燒紅發亮后,迅速刺入穴位,深度為1~3 cm,隨后立即拔針;待拔針后,采用閃火法于火針針刺處進行拔罐治療,自火針處拔除瘀血后起罐,并局部消毒處理。每周治療2次,共治療4周。②中藥內服:千年通痹丸口服,每次1丸,每天2次,持續服用4周。
1.4 觀察指標比較2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和膝關節腫脹評分。采用等級量化評分法評估中醫癥狀,量表共10個積分條目,每個條目按4級評分,無為0分,輕為2分,中為4分,重為6分。評分越高提示癥狀越嚴重。參考文獻[8]評估膝關節腫脹程度:0分指無腫脹,1分指腫脹軟組織比局部骨性標志降低(輕度腫脹),2分指腫脹軟組織與局部骨性標志基本持平(中度腫脹),3分指腫脹軟組織與局部骨性標志增加(重度腫脹)。隨訪6個月,比較2組3個月和6個月時疼痛程度及膝關節功能評分。采用數字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估疼痛程度,0分為無痛,10分為重度疼痛,評分越高即疼痛越嚴重。采用JOA評分量表對膝骨關節功能進行評估,總分100分,內容包括上下樓梯(25分)、步行活動(30分)、腫脹程度(10分)、活動度(35分),評分越高提示關節功能越佳。
1.5 療效評價標準參考文獻[9]及根據臨床癥狀制定療效評價標準:①臨床控制指臨床癥狀消失,中醫癥狀積分降低≥85%,膝關節活動基本恢復;②顯效指臨床癥狀顯著改善,中醫癥狀積分降低65%~85%,膝關節活動未見受限;③好轉指臨床癥狀較前好轉,中醫癥狀積分降低35%~65%,膝關節活動輕微受限;④無效臨床癥狀未見改善,關節活動明顯受限,中醫藥證候積分降低<35%。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49%(43/47)較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4.47%(35/47)顯著升高(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癥狀與膝關節腫脹評分比較治療后2組中醫癥狀及膝關節腫脹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聯合組患者治療后中醫癥狀及膝關節腫脹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癥狀與膝關節腫脹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遠期疼痛和關節功能比較聯合組患者治療3個月和6個月后疼痛NR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膝關節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遠期疼痛和關節功能比較 (例,
2.4 2組患者安全性比較2組治療期間均未見不良反應出現。
膝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病變,好發于老年人群。目前臨床治療膝骨關節炎多采取保守或手術治療,其中保守治療包括止痛藥物或物理藥物,止痛藥物雖能較好改善患者疼痛情況,但長期使用較易發生胃腸道不適,物理治療短期內可改善疼痛和腫脹,但較易反復發作[10]。手術治療常用于膝骨關節炎早中期治療,能有效改善關節功能,減緩疾病進展,但該方式存在手術風險及醫療費用較高等缺點,未被患者廣泛接受[11]。因此尋找一種有效、方便且快捷的治療措施一直是骨科醫師關注的重點。中醫學治療膝骨關節炎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近幾年被廣泛用于臨床,且獲得較好療效[12]。膝骨關節炎屬于中醫中的“膝痹”“骨痹”“膝痛”等范疇。該病內因在于筋骨失養、肝腎不足;外因在于濕熱風寒入侵,致經絡閉塞,氣血運行受阻,氣滯血瘀導致膝關節腫脹、疼痛及功能障礙。故對膝骨關節炎治療應予以除濕止痛、祛風散寒及溫補肝腎治療。
火針又稱為“大針”“燔針”“焠刺”,該療法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并記載“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靈樞·經筋》提到“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因此火針可用于經筋骨脈病證治療。諸多研究證實,火針具有通經止痛、祛寒除濕、補腎壯陽、活血行氣、解除痙攣等作用[13-15]。采用火針直擊刺激反射點或病灶,能促進機體代謝、局部循環,快速改善或消除局部粘連、滲出、充血、鈣化、水腫及缺血等病理改變[16]。拔罐來源于古代“角法”,利用抽氣、燃火等方式產生負壓,引起局部瘀血,進而起到治療作用[17]。拔罐治療的原理主要通過溫熱和負壓局部刺激,起到祛風散寒、行氣活血、通經活絡及消腫止痛的功效,進而祛除體表、體內、筋骨關節及經絡的各種致病因素,加速關節功能恢復[18,19]。采用火針聯合拔罐治療,可清除邪氣,溫通經絡,激發經氣,調臟腑虛實,以發揮治病作用[20]。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火針聯合拔罐可調節丘腦釋放阿片類蛋白質,加速受損神經和組織恢復,完成機體積極的調節反應[21]。千年通痹丸為自制中成藥,方中千年健、追地風、制川烏、制草烏、麻黃均能追風透骨,用大熱之藥追尋筋邃寒濕痰瘀之陰邪,為君藥;當歸、杜仲、續斷、制乳沒可補血活血榮(柔)筋;蜈蚣、土鱉蟲、白花蛇、馬錢子可搜風剔骨、化寒祛痰;山豆根、防風、秦艽、青風藤、海風藤、威靈仙去除經絡肌肉之風寒濕邪,為臣藥。 鉤藤、木瓜緩解抽掣拘攣為佐使藥。全方聯用,共奏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聯合組總體治療效果顯著升高(P<0.05),中醫癥狀及膝關節腫脹均顯著改善(P<0.05)。此外通過隨訪6個月評估其遠期療效,結果發現,聯合組患者治療3個月和6個月后疼痛及膝關節功能改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該結果提示對膝骨關節炎采取火針、拔罐聯合千年通痹丸能有效提高臨床療效,加速遠期疼痛及關節功能改善。本研究充分體現,中醫中藥治療膝骨關節炎的優勢,為臨床更好治療該病提供新方法或新思路。但受到納入患者數量少及未采取多中心對照研究等因素影響,導致研究存在些許不足,希望以后可采用多中心及大樣本進一步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