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子宮內膜以外的組織種植了有活性的內膜細胞的異常增生性疾病[1]。常規以手術切除增生組織為主,但損傷較大,患者內膜內分泌功能受不同程度影響。中醫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以沖任二經氣血陰陽失調,脈道閉塞受阻而致,常以活血化瘀、散寒通經止痛為法。我科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應用膈下逐瘀湯聯合微波照射治療方案頗有成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婦科病房接受治療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60例,按照治療方案的不同,將研究病例通過信封法隨機分組,其中試驗組30例,年齡25~54歲,平均年齡為(33.4±3.5)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3.7±0.4)年。對照組30例,年齡分布24~55歲,平均年齡為(33.7±3.4)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3.5±0.6)年。通過統計學軟件對2組病例的基本情況分析,結果顯示年齡、病程等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納入試驗研究。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此次研究納入的病例均符合2017版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婦產科學》[2]中制定的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標準:育齡期婦女出現繼發性痛經,且進行性加重,或不孕、慢性盆腔疼痛,腹腔鏡可見盆腔與子宮相連的囊性包塊及觸痛性結節。經超聲等影像學檢查明確包塊及結節性狀、位置。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辨證為寒凝阻滯型子宮內膜異位癥,主癥:非經期小腹無周期性疼痛,行經期腹痛,性交痛,肛門墜重感。次癥:經量減少、色黯,夾雜血塊,肢體逆冷,痛楚難忍,舌質暗淡,瘀斑瘀點,苔薄,脈弦細。
1.3 排除標準①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②惡性腫瘤患者;③不同意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④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⑤既往接受過溫經散寒、活血化瘀藥物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2組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關理化及彩超等影像學檢查,除外患者生殖系統器質性病變。監測患者體溫、血壓、脈搏等各項生命體征。根據患者基礎疾病對癥用藥治療。對照組應用米非司酮(上海新華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202,12.5 mg)12.5 mg口服,1次/d,辨證施治膈下逐瘀湯內服,方用:當歸15 g,赤芍10 g,桃仁15 g,紅花15 g,川芎15 g,枳殼10 g,延胡索10 g,五靈脂10 g,牡丹皮15 g,干姜10 g,香附15 g,沒藥10 g,官桂 10 g,甘草20 g。伴腰膝酸痛者,加杜仲、牛膝;惡心嘔吐者,加吳茱萸、陳皮;心煩口苦者,加梔子、柴胡。上述方藥加水1500 ml,水煎2次濃縮去渣,取煎液300 ml,150 ml分早晚2次飯前溫服。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局部微波照射治療方案,患者取仰臥位,以微波治療儀照射患者疼痛部位,波長設定2~25 μm,微波儀距皮膚15~20 cm,以免燙傷,患者自覺穴位溫熱為宜,20 min/次,1次/d。2組患者均治療1周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后觀察臨床療效。
1.5 觀察指標①中醫證候積分;研究病例均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對患者小腹疼痛、月經周期、經量、性質、肢體畏冷等情況變化進行評估,并結合異位內膜囊腫直徑變化情況評定,每項癥狀及體征分為無、輕、中、重4個級別,分別判定0分、2分、4分、6分。②疼痛程度評分: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進行評估,取長度為10 cm的標尺,每1 cm格子代表1分,0分為無痛,10分為最劇烈的疼痛。③異位內膜囊腫直徑:通過腹部及陰式彩超明確患者治療前后子宮及盆腔周圍囊性病變、觸痛性結節大小,并測量囊腫及結節直徑變化。

經臨床治療,2組中醫證候積分、疼痛評分、異位囊腫直徑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科常見的多發性疾病,子宮內組織細胞與子宮腔黏膜之外異常增生、增殖為主要表現,育齡期女性為高發人群[4,5]。隨著患者月經周期及內分泌功能的不斷變化,種植增生的子宮內膜組織不斷浸潤生長,造成黏膜反復出血癥狀,引發患者月經不調、痛經及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出血,部分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直腸刺激癥狀。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篩查及診斷較為困難,治療難度大,雖部分女性青春期前無發病癥狀,待絕經期后隨著子宮內分泌功能衰退而異位病灶可逐漸萎縮退化,但多數患者仍因病情進行性加重后才得到重視并就醫診治。本病可歸屬于中醫學“月經不調”或“痛經”范疇,疾病的發生與胞宮、沖任二脈的生理病理變化密切相關。患者沖任氣血陰陽虧虛,使腎臟失于封藏,脾主運化失職,氣血生化受阻,肝膽疏泄障礙可引發子宮內分泌功能異常,日久寒濕之邪內侵而瘀阻,加重胞宮的病理性變化。治療當以調理氣血及經脈循行為主,用藥以活血化瘀、驅寒補氣、通經除痹為功。歷代醫家通過辨證為寒濕阻滯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內服膈下逐瘀湯,方中當歸滋陰益氣,與川芎同用以治沖任虛寒;赤芍、桃仁、紅花之品以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助氣血于脈道循行;牡丹皮、香附、枳殼辛行而散,活血除瘀,行氣消癥,助血行暢通,寒邪溫散,通則不痛;肉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散腹中冷痛、疏咳逆結氣,其辛溫之力偏走血分,為婦科調經止痛之良藥。內服湯藥結合局部微波照射治療,儀器的多種微量元素受熱后輻射出元素震蕩電磁波,作用人體可促進局部微循環灌注,加速組織修復,促進病灶區營養及代謝水平。局部病灶經微波照射后血管內皮通透性增加,可最大限度地發揮免疫吞噬功能,調動人體白細胞和炎性抑制因子的活性,增加內膜細胞表面的附著力,避免其脫離正常組織而游走、種植[6,7]。同時多種電磁波照射可加速人體內不穩定結構的解體,如觸痛性結節及增生腺體,溶酶體大量合成與釋放,崩解異常增生組織。巨噬細胞活性受激發而起到提高免疫、促進消炎的作用。中藥結合物理治療可加速藥物吸收及病灶區藥物作用效果,快速緩解局部疼痛,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