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焱 馮璐



摘 要: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市場風險逐漸超過產量風險成為農戶所面對的主要風險。茶葉是云南的主要產業之一,從事茶葉生產的農戶有800多萬。通過一對一的實地調研,探究云南茶農所面臨的經營模式、產品銷售、信息獲取等市場風險,識別影響這些風險的主要因素,提出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拓寬銷售渠道、建立健全農業保險機制、建立健全茶葉市場預警機制等方式不斷提升小規模茶農的抗風險能力,促進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戶 ?市場風險 ?經營模式 ?銷售 ?信息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9(b)--03
處于市場前端的農業生產者農戶既是自然風險的受害者,又是市場風險的受害者。其中,自然風險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為主因所導致的危害物質生產、經濟活動,甚至生命安全的風險[1,2]。市場風險則是未來市場價格的不確定等對生產者和經營者實現其既定目標的不利影響,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以及國內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市場風險會逐漸超過產量風險成為我國農業面臨的主要風險[3,4]。對于云南主要傳統產業之一的茶葉,擔負著約占云南總人口15%的茶農生計問題。通常,諸如干旱、洪澇、冰雹、病蟲害等農業自然風險將會導致茶種植農戶的茶葉減產甚至顆粒無收,或者茶葉品質遭受嚴重影響;而諸如供給與需求、宏觀政策、突發事件、價格波動、生產資料價格波動等市場風險則使茶農有茶賣不出去或賣價不好,最終極大地影響茶農的收益。因此,探討云南茶農當前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問題,有助于根據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逐一解決,以促進云南茶產業的健康發展和區域經濟增長。
1 調研的基本情況
研究采用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的方式從云南主要產茶區中選擇了西雙版納州、楚雄州、普洱市和臨滄市4個州市作為調研區域,在其下轄的4個產茶縣中隨機抽取8個村寨240戶農戶開展一對一的訪談,最后回收有效問卷228份,有效率為95%。
根據調研,德宏州的家庭戶均總人數最大,達到4.53人;臨滄市的勞動力、女性人數和種茶人數均占比最大,分別達到84.16%、54.46%和55.44%。總的來看,樣本茶農家庭人員總數約4人,其中16~60歲的勞動力占比76.38%,女性人數占比50.13%,種茶人數占比52.76%。由此可知,云南省一般家庭人數約為4人,勞動力占比較大,且在種茶區域內,家庭中從事茶葉生產的人員超過一半,如表1所示。
對于茶農的文化水平,在各個區域中,臨滄市、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州初中及以下的農戶占比均超過91%,其中,臨滄市初中及以下的占比96.55%。德宏州情況稍好,但初中及以下的也占比84.22%。總的來說,云南茶葉生產農戶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人員超過90%,大多數農民最多讀到初中就不再繼續深造,如表2所示。
2 茶農的市場風險
2.1 茶農的經營模式風險
當問及“茶農的經營模式(單選)”時,在四個區域中,只有普洱市有近一半的被訪家庭與大型茶葉公司簽訂了合同,其他三個區域的被訪家庭茶產業的主要經營模式是個體經營。總的來看,云南有近4/5的家庭為自己獨立經營茶葉,而約1/5的家庭選擇加入專業合作社、種植協會或與大型茶葉公司簽訂合同進行生產。可見,云南茶產業發展仍大規模集中于小農生產模式。
當問及農戶“茶種植過程中和下面哪些公司(單選)或經銷商簽訂合同”時,在四個區域中,只有普洱市有43.86%的農戶與龍頭企業簽訂有合同,其他區域大多數農戶與任何公司均無合同。德宏州、臨滄市和西雙版納州分別有100.00%、81.03%和76.79%的農戶選擇“無合同”。
由表4可知,大多數農戶沒有與任何公司簽訂合同,這個比例高達75.00%,與龍頭企業簽訂了合同的農戶占比11.84%;與茶葉收購商簽訂了合同的農戶占比9.21%,其他類型占比很小。
此外,當問及農戶“如果簽訂了合同,公司或經銷商是否有毀約的情況(單選)”時,僅有個別人回答有毀約情況,98.76%的農戶表示公司或經銷商沒有毀約的情況。當問及“農戶自身是否有毀約的情況時(單選)”,97.53%的農戶表示沒有毀約行為。可見,只要簽訂了合同,大多數公司、經銷商或農戶本身均能履約。
2.2 茶農的銷售風險
當問及農戶“茶葉銷售渠道(可多選)”時,大量的農戶把茶葉賣給本地小商販,只有少量的農戶通過合作社、企業收購,四個區域均沒有與農戶簽約企業。其中,德宏州100%的被訪者茶葉均賣給了本地商販;普洱市和臨滄市84%以上的被訪者茶葉是賣給本地商販;最少的西雙版納州也有約70%的被訪者茶葉是賣給本地商販的。此外,還有少量農戶是自己零售或賣給其他企業、批發商或經紀人。
云南農戶的茶葉銷售方式(單選),首先主要為現賣現付,達到68.86%;其次是定期結算,占比17.98%;最后是預付定金,占比8.33%。其中,德宏州100%的被訪者茶葉銷售收款方式為現賣現付;西雙版納州,該州66.07%的被訪者茶葉銷售收款方式為現賣現付;臨滄市65.52%的被訪者茶葉銷售收款方式為現賣現付;普洱市分別有45.61%和43.86%的被訪者茶葉銷售收款方式為定期結算和現賣現付,如表6所示。
2.3 茶農的信息獲取風險
當問及農戶“您平時了解茶樹苗、茶葉價格等種植信息的渠道有哪些(可多選)”時,各個區域有一定的區別。其中,德宏州排名前三的信息獲取渠道是“集貿市場”“茶樹苗、肥料、農藥公司或茶葉商販”和“親朋好友”,各占比73.68%、66.67%和47.37%;西雙版納州排名前三的信息獲取渠道是“親朋好友”“茶樹苗、肥料、農藥公司或茶葉商販”和“網絡手機”,分別占比82.14%、39.29%和30.36%;普洱市排名前三的信息獲取渠道是“親朋好友”“網絡手機”和“廣播電視”,分別占比63.16%、59.65%和56.14%;臨滄市排名前三的信息獲取渠道是“親朋好友”“網絡手機”和“廣播電視”,分別占比53.45%、50%和46.55%,如表7所示。
總的來說,農戶對茶樹苗、茶葉價格等種植信息的獲取渠道主要是“親朋好友““茶樹苗、肥料、農藥公司或茶葉商販”“網絡手機”“廣播電視”或“集貿市場”。
當問及農戶“您從親朋好友、商販、公司等處了解的茶樹苗、茶葉價格等信息是否有虛假或惡意欺騙的情況”(單選)時,在四個區域內,普洱市有一半多的農戶認為存在虛假或惡意欺騙;臨滄市和德宏州分別有33.77%和33.33%的農戶認為存在虛假或惡意欺騙;西雙版納州的大多數農戶認為不存在虛假或惡意欺騙,只有不到15%的農戶認為存在虛假或惡意欺騙,如圖1所示。
總的來說,大多數農戶認為獲取的信息比較真實,即有66.23%的農戶認為不存在虛假和惡意欺騙情況。
3 結語
根據本文研究得到以下結論:第一,云南茶葉種植農戶家庭人員多為4人,勞動力人口和種茶人口占比較大,農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大多數為初中及以下。第二,大多數茶農的生產和銷售均未與企業、合作社等簽訂合同,以小農生產為主。少數與公司或經銷商簽訂過合約的,一般不存在毀約或違約情況。第三,大多數茶農采取現賣現付的收款方式,主要銷售給本地商販,是茶葉價格的接受者,多數茶農無議價權。第四,茶農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來自于周邊的親朋好友、集貿市場等,以及廣播電視和網絡手機,超過一半的茶農認為獲取的信息比較真實,不存在欺詐。
總的來說,云南茶生產農戶面臨著較大的經營模式、銷售和信息風險。應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拓寬銷售渠道、建立健全農業保險機制、建立健全茶葉市場預警機制拓展信息獲取渠道等方式,不斷增強小規模茶葉種植農戶的抗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黃崇福.自然災害風險分析與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肖望喜,陶建平,張彩霞.農戶稟賦、風險可控制感與農戶自然風險認知[J].統計與決策,2020,36(01).
王瑞文.淺談國內金融市場風險的應對與防范[J].中國商論,2020(03).
張蕾,曹淵,王琦.交叉套期保值能夠降低農業市場風險嗎?[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