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慧,魯興梅,姜林芬
(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大大拓展了傳統教學的內涵和外延,為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但隨著翻轉課堂實踐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意識到構建“課前傳授知識、課中內化知識”的教學流程容易,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并非易事[1]。
在長期從事病理學教學過程中,筆者與同事共同探討、實踐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在翻轉課堂應用于病理學教學方面也做了許多嘗試。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了一些“翻轉”的共性問題,也有高職高專課堂應用的個性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切實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文獻檢索分析、對部分一線教師進行訪談與問卷調查以及研究團隊成員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發現目前高職翻轉課堂教學存在以下典型問題。(1)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課堂教學順序,將課堂上整體化、系統化的知識學習“翻轉”到課前由學生自主完成,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及自主學習能力會限制獲取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導致其只能學到零散的、不成體系的部分知識,影響對知識框架的整體構建[2]。(2)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薄弱,不善于發問,主動性不強,從而不能很好地適應翻轉課堂學習。(3)翻轉課堂課前學習環節雖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究意識,但學生在觀看視頻時缺乏教師的指導,無法準確把握視頻中的教學重難點,使得自主學習效果難以保證。(4)當前課堂教學班級人數多,教學容量大,教師在課堂上難以有針對性地解答所有學生的問題[3],也無法指導所有學生開展探究學習,導致部分學生帶著困惑進入下一輪翻轉課堂學習,影響了課堂知識的掌握和積累。因此,如何指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如何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興趣以保證課前自主學習效果,如何有針對性地解答學生的疑問、指導學生課堂探究學習,成為高職病理學翻轉課堂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我們結合病理學教學中曾經研究、應用過的導學案教學方法,嘗試利用導學案的“導學”和“導航”功能,幫助學生積極主動自學,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課前自主學習效率,同時為解決當前翻轉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索一條可行之路。
翻轉課堂也稱顛倒課堂,是一種將傳統教學過程與課下學習活動進行轉換的新型教學方式[4]。教師在課前將要講授的知識點錄制成視頻發布到網絡,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進行新知識的學習。課堂上學生可以進行針對性的練習,有不懂的問題及時向教師請教或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實現實時答疑解惑[5]。這種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師課堂上授課、學生課下做作業的方式恰恰相反。
在新課堂教學理念指導下,為達成一定的學習目標,教師根據課時或課題內容,集體或個人研究設計并由學生參與,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師生互動、“教學合一”的設計方案[6]。導學案是集教師的“導案”、學生的“學案”“練案”(分層次訓練)和綜合性評價于一體的導學性文本。
3.1.1 以學定教突主體 基于翻轉課堂的高職病理學導學案的設計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有效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為導向,以學定教。在設計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學”,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3.1.2 緊抓“標準”作指南 課堂教學要想教有方向、教有目標、教有效益,研讀“標準”是前提。高職教育注重產學結合、工學結合,遵循專業建設標準、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實踐技能訓練標準以及執業資格認證標準。“標準”提供了導學案設計的基本思路,為導學案設計學習目標提供具體指導。病理學作為醫學基礎學科,其導學案設計要以課程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為基礎,同時也要緊密銜接各類衛生執業資格考試認證要求[7]。
3.1.3 研讀教材促發展 導學案是對教材的“翻譯”,是為了讓學生更容易掌握教材而使用的輔助工具。導學案設計與編寫過程中必須深入研究教材,緊密圍繞教學三維目標的要求,梳理知識脈絡,把握重點,研究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找準拓展提升的關鍵,研究學法,探尋規律。
3.1.4 學情調查是起點 高效課堂教學定位在“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導學案設計的目的是更有效地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學習者的現有狀況是導學案設計的出發點[8]。對于學情的調查應貫穿于學生學習全過程,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
3.1.5 分層設計重差異 根據學情的層次性差異,導學案在設計時應分層設計學習目標、導學問題、學習程序、評價標準和達標測試等。
3.1.6 學法指導貫其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知識是永遠學不盡的,學生只有學習有法,學會方法,才能走遍天下。導學案不僅要明確學什么,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病理學導學案在設計中要明確指出如何看書、如何讀圖、如何理解、如何記憶、如何思考、怎樣討論等學習方法。
3.1.7 集思廣益是保證 一個成功的導學案設計,必然是師生集體智慧的結晶。導學案的開放性、創生性特征決定了其不是個人專利,而是教師間、師生間互動交流的結果。
3.2.1 課時化原則 導學案的內容應按照課時容量確定,利于控制每次有效學習的知識總量,有助于體現導學案設計的計劃性、目的性。
3.2.2 問題化原則 將學習任務以問題形式呈現,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有探索性的問題的設計,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與學習目標逐步呈現出來。導學案中問題設置不宜過多,設置難易程度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設置的問題最好能夠清單化、層次化。
3.2.3 層次性原則 翻轉課堂導學案的設計要關注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目標及任務的分層設計。設計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問題,使學生“跳一下就能夠到”,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9]。
3.2.4 開放性原則 導學案設計是個開放性環節,應考慮設置供師生修改、完善的“留白處”,并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和時間,不可“導得過頭”,反而束縛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
依據高職翻轉課堂實施過程中的學情分析,結合高職病理學學科特點,我們將高職病理學導學案內容分為學習目標、方法與過程、知識解析、微課釋疑、循疑探究、預習自測、問題生成、填一填、案例分析、學習管理10個環節。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從課前、課堂及課后3個階段運用導學案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同時貫穿學法指導,其內容與結構見圖1。
基于翻轉課堂的高職病理學導學案的課堂實踐分為3個階段(見圖2)。
一是課前階段。首先課前發放紙質版導學案后,教師將學習資源包上傳到學習平臺,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登錄學習平臺,通過教師所提供的教學視頻配合導學案進行課前自主學習,完成導學案所設置的問題,將不懂不會的做出標記,以便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出,或與同學交流解決。同時,學生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導學案或網絡學習平臺反饋給教師,教師對收集到的問題進行整理、分析,及時調整教學方案。
二是課中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教師對學生完成的導學案進行批閱、檢查,對學生反饋的問題進行集中答疑、精講。學生分組合作學習,討論問題,發言,展示組內研究出的問題解決方案。教師通過導學案完成程度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做出總結性評價,再針對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做出過程性評價[10]。學生則采用組內互評與組間互評方式來評價本節課所學知識情況及表現。
三是課后階段。這一階段教師布置學生完成導學案“課后固學”環節,在課后通過網絡學習平臺開展在線答疑,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

圖1 基于翻轉課堂的高職病理學導學案結構圖

圖2 基于翻轉課堂的高職病理學導學案的課堂實踐流程圖
4.2.1 以學定教是導學案有效、適用的前提 導學案教學對學生學習自覺性與主動性提出了較高要求。但是在當前高職生源質量不容樂觀、自主學習能力薄弱的狀態下,我們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導學案教學實踐中要考慮到學生適應性問題。在課堂實踐階段,采用導學案和翻轉課堂教學課時數不超過總課時的1/3,這樣既能顧及學生的接受程度,又能保證教學的穩定性。在教師不斷摸索與實踐中逐步增加課容量,使學生能夠逐漸接受新教學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4.2.2 高質量的導學案編寫是基礎 導學案是學科教研組集體智慧的結晶,只有對課程標準和教材深入學習、思考,對學情了然于胸,才能編寫出高質量的導學案。導學案的設計要目標明確,讓學生讀得明白,清楚本節課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在編寫過程中應關注學情,避免脫離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問題設置等。
4.2.3 教師良好的教學素養是導學案和翻轉課堂有效應用的保障 在導學案和翻轉課堂推廣應用中,教師仍然是重要影響因素。對甘肅衛生職業學院、蘭州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酒泉衛生學校及天水衛生學校的部分教師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有64%的教師不能單獨采用翻轉課堂模式授課,70%的教師認為在一次翻轉課堂教學中自己制作課前教學資源、備課的時間是傳統教學的3倍以上。翻轉課堂設計投入精力太多,所以教師嘗試翻轉課堂的頻率較低,尤其是50歲以上教師不會熟練制作微課,開展翻轉課堂對他們來說是巨大的挑戰。翻轉課堂缺乏客觀的效果評價體系,學校缺乏相應制度支持等是影響翻轉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議成立教學團隊,進行團隊合作,制作以導學案為支撐的翻轉課堂教學資源并實施教學;建立教師培訓制度,定期對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建立獎勵機制,對開展翻轉課堂的教學團隊予以一定獎勵。如果能在校內多課程聯合開展以導學案為支撐的翻轉課堂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綜合能力,還能增進師生關系,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
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中,以“互聯網+”、翻轉課堂等途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是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內生動力。將導學案引入高職病理學翻轉課堂教學中,能夠提高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效率,有效解決當前翻轉課堂教學低效問題,為提高教學效率探索一條可行之路。對于高職教育,只有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習方法和學生能力培養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才能培養一大批滿足社會需要的,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具備團隊精神、溝通和協調等綜合能力的高質量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