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青 ,黃清明 ,楊 蕊 ,所世騰 ,路 青
(1.上海健康醫學院醫學影像學院,上海 201318;2.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 200127)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實訓課程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實踐性很強,是連接校內教學和專業實習的橋梁課程,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學習效果直接影響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1-2]。很多醫學院校該門實訓課程教學是由校內教師完成。為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更好地與醫院實際醫學成像操作接軌,課程組引入了醫院放射科技師,由技師和教師一起組成教學團隊。在課程教學中,比較了醫院技師和校內教師講授實訓操作的教學效果,并以學生的考試成績及問卷調查結果來評價教學效果。結果表明,學生更喜歡醫院放射科技師講解實訓操作,因為技師在教學中引入了更多醫院的實例,情景帶入性較強。
課程組選擇大三的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本科班1班和2班共10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1班50人,男女比例為21∶29,年齡20~22歲,平均年齡(21.31±1.03)歲;2班52人,男女比例為22∶30,年齡 20~22 歲,平均年齡(21.26±1.17)歲。1 班和 2 班學生的年齡、性別、生源地及以往學習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班并行開課,醫學影像技術及設備(CT)實訓課程共32課時,每次課4課時,共8次課。前4次課2班為實驗組,1班為對照組;后4次課1班為對照組,2班為實驗組。
課程內容包括理論和操作兩部分,兩組采用同樣的教材、教學大綱以及實驗講義,對照組理論部分以及操作部分教學均由校內教師完成;實驗組理論部分由校內教師完成授課,操作部分教學由醫院放射科技師完成。
完成前4次課的教學后,通過考試來測試兩組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后4次課結束后,再次進行考試。考試分為筆試和操作考試兩部分,筆試主要考核理論知識,操作考試是隨機抽取某一次課的教學內容,由學生獨立完成所有操作。前后兩次考試,筆試滿分均為100分,操作滿分均為100分。操作考試由課題組所有教師打分,最后取平均分作為學生的考試成績。
課程教學結束后,針對實訓操作部分的教學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內容為教師對重點、難點內容是否講解清晰,是否有效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團體合作能力及文獻檢索能力是否提高,知識面的拓寬是否顯著,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等方面。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對比應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兩次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筆試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理論課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理論課考試成績比較(±s,分)
t值組別實驗組(2班)對照組(1班)前4次課理論考試成績比較考試成績77.13±10.16 78.32±9.77人數P值 人數t值P值52 50 0.600 0.325組別實驗組(1班)對照組(2班)后4次課理論考試成績比較考試成績76.32±12.23 75.60±9.96 50 52 0.332 0.681
兩次考試,實驗組操作考試成績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操作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2 操作考試成績比較(±s,分)
t值前4次課操作考試成績考試成績88.90±3.60 84.20±4.31組別實驗組(2班)對照組(1班)人數t值P值 人數P值52 50 5.171 0.001組別實驗組(1班)對照組(2班)后4次課操作考試成績考試成績92.40±4.81 87.10±5.96 50 52 6.471 0.001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2份,收回102份,回收率為100.0%。結果表明學生對于學校教師和放射科技師組成的教學團隊的教學效果更為滿意(見表3)。

表3 學生對兩個教學團隊實操部分教學效果滿意度的比較[n(%),n=102]
另外,調查問卷還反映了如下信息:大部分學生認為校內教師講授操作實訓內容時,邏輯性更強,更有條理,通過操作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設備的結構以及工作原理;醫院放射科技師的講解結合了很多臨床實例,可以了解更多課本上沒有的臨床相關知識,教學更有吸引力。被調查的102名學生中,100名學生表示更歡迎放射科技師講解操作部分,因為技師的教學更接近醫院實操。
雙師型教學泛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教師參與教學的形式。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為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育研究者嘗試進行雙師型教學并取得顯著成效。韓博文研究的雙師協同教學模式是一種由研究生教師與資深教師合作的教學組織形式,其研究結果表明在該模式下學生能夠更加有效地參與課堂教學[3]。教師與人工智能相結合,構成人機協同的“雙師課堂”,為培養適合時代需求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礎[4]。采用線上線下教師授課的雙師課堂教學方式,通過網絡共享優質師資的教學,線下配備教師答疑輔導,顯著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5]。
培養應用型人才,需要教師既具備雄厚的理論基礎,又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具有豐富的企業醫院實踐經驗,同時還具備一定的研發能力[6]。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與較強的動手能力的教學團隊,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基本保障,唐紅迎等的研究結果表明,學校和醫院共同培養學生,由學校教師和醫院以及研究所的專家共同組成教學團隊,來完成學生的實踐性教學,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7]。馮玉潔采用“一課雙師制”模式,由一名校內的理論知識深厚、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和一名技能水平高超、實操能力強的外聘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8]。
為切實提高實訓課程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實現實訓課程與實習無縫對接,本課題組將醫院放射科技師引入教學團隊,構建理實并重的教學團隊,由技師來完成操作部分的教學。操作分小組進行,每組5人,1人扮演患者,1人扮演技師,3人觀察、記錄及提問。教學過程中,技師教師營造醫院的氛圍,引導扮演患者和技師的學生深入角色,引導“患者”感受自己的“病情”以及當下對技師的需求,引導“技師”思考如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醫學人文情懷。這種教學方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培養了學生的崗位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學生在臨床實習時快速進入角色。
綜上所述,由醫院技師和校內教師組成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在教學過程中,技師實時引入臨床案例,情景帶入性較強,教學方式更受學生歡迎。該雙師型教學模式,顯著提高了實訓課程教學質量,培養了學生臨床應用能力,提升了學生崗位勝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