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偉
摘要:污水處理績效審計作為環境績效審計的子項,是指審計部門通過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評價指標,對政府或者企業等負有環境保護責任的主體在污水處理效果上所進行的綜合評價。近些年來,我國的空氣、土地、水源都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尤其是水資源,更是受到來自工業、農業、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污染,給人們的健康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意識到水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后,我國政府開始對污水問題進行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而要使政府的污水處理投入能夠發揮更大的效用,就必須充分的發揮審計機關的作用,需要建立完善的政府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運用完善的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對污水處理進行績效審計工作,以提高污水處理的效率和達到污水處理的效果。
關鍵詞:績效審計;研究
一、污水處理績效審計的理論依據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針對原來的國民生產總值理論而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比原來的國民生產總值理論具有進步性和持續性??沙掷m發展理論是指,在滿足當代人發展的需求的同時,要對資源、環境等進行保護,不對后代人發展造成效益損失的一種先進的理論??沙掷m發展理論在污水處理績效審計理論依據中占最重要的地位,也是污水處理績效審計首先要堅持的原則。在對污水進行處理時,依據可持續發展原則,要考慮到社會、環境、效益三方面的因素。不能在污水處理的同時,造成其他方面的污染,并且要用小的投入,換得大的污水處理成果。
(二)環境資源價值理論
環境資源價值理論是由兩部分組成的。環境管理的資金投入、技術設備組成了環境資源價值的一部分,天然的環境資源組成了環境資源價值理論的另一部分。在二十世紀中葉,由于環保意識的淡薄,人們沒有意識到盲目的開采資源會對環境造成無法彌補的創傷。隨著環境的破壞和環境資源價值理論的出現,使得人們意識到了在環境資源中有一大部分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用完之后,便無法在短時間內重新出現,是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財富。而像水資源這種可再生資源,遭到污染后,人們的生活也將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人們開始重視環境資源的價值,通過對環境資源的量化,發揮其最大的經濟效益。
(三)受托責任理論
該理論指出,接受了某些特定權利或使用了某些資源的主體(一般是政府和企業),需要向公眾和有關政府部門履行環境管理的職責。在受托責任理論產生之前,某些企業在單純的追求企業的經濟利益而不顧其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使得環境污染的惡果由社會公眾所承受,這是極為公平的現象。所以受托責任理論應運而生,目的就是使那些消耗了資源,取得經濟利益的企業,承擔對環境造成污染的責任,這種責任由政府來監督實施。
(四)新公共管理理論
“管理主義”“企業型政府”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另一種稱呼,這種新公共管理理論是一種新的行政管理模式,是在國外率先被倡導起來,用來代替傳統公共行政學的一種新興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倡導政策的制定和施行應該是分開的,要對實施后的效果進行準確的績效審計,理論對責任和績效的高度重視打造了優良的管理環境及政治環境,這也是開始進行績效審計的開端,也為環境績效審計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二、污水處理績效審計的必要性
(一)水污染嚴重
根據央視的調查指出,全國的31個大型湖泊水質有17個被污染;國控的重點湖泊水質有四成被污染;十大水系水質有一半被污染,在我國主要城市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的飲用水不達標。這些事實告訴我們,水源被污染的問題十分嚴重,加強污水處理工作勢在必行。一方面能夠減少污水污染其他干凈的水源,另一方面可以對處理過的污水再利用,節約水源。
(二)績效審計具有優越性
在二十世紀末,環境審計被正式地列入到審計的職能之中,在政策上環境審計得到了支持。對污水處理進行績效審計,可以有效的監督政府或者企業對污水投入資金的使用情況以及能夠直觀的反映污水處理的效果。
三、污水處理績效審計存在的問題
任何處于新生階段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它需要一個成長與發展的過程,環境績效審計亦然。雖然我國的環境績效審計吸收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理論成果,但是如何將西方的理論成果與我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這需要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便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現有審計法律沒有明確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
評價標準的完善,是環境績效審計能夠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而完善的評價標準的制定,則是需要法律的大力支持。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并從2006年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以及后來的《審計條例》等法律法規并沒有關于環境績效審計的內容。這就導致了在實踐中進行環境績效審計的時候,沒有準確的法律依據,不同的審計人員在對污水處理進行績效審計時,難以對污水處理工作的效果進行標準性衡量。
(二)環境績效審計理論缺少系統性深入研究
良好的理論是保證實踐正確運行的前提,要使得污水處理績效審計發揮更大的價值與作用,就必須對污水處理的績效審計理論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由于我國的環境績效審計理論出現的較晚,其理論的內容主要是以西方的環境績效審計為主。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形成一個權威的、健全的環境績效審理研究理論體系,作為環境績效審計研究子項的污水處理績效審計,也沒有一個完善的理論依據。缺乏統一的環境績效評價方法和體系,對于我國績效審計研究的發展造成了阻礙。
(三)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由于環境績效審計屬于一個新興的理論,我國的審計部門尚未專門培養環境績效審計研究的人才,再加上我國傳統的審計只是應用于經濟效益方面,所以現階段我國的審計人員主要是財經類專業的科班出身,這就導致了審計人員不太懂得環境方面的內容。而環境績效審計工作對審計人員的要求很高,它不僅要求審計人員懂得審計學和會計學方面的知識儲備,而且還應當具備環境治理方面的知識。但是在目前我國現階段這種具備審計、會計、環境等專業在一起綜合人才是非常稀有的,這就造成實踐過程中審計工作人員由于業務不熟練而導致在污水處理績效審計過程中的消耗時間長,投入資金大而最終效果不盡如人意的情況。
(四)缺乏有效的監管和問責制度
我國對于環境保護工作缺乏有效的監管和問責制度。進行環境保護工作的單位在不受有效的監管時,審計工作很難得到真正的效果,由于環境保護是一種持續性的工作,如果污水處理廠在得知有審計工作人員前來時,便加大對于污水處理的力度,而審計工作結束后,又減少對于污水處理的投入,導致審計工作很難反映出實際的環保工作情況。而另一方面,環保工作在問責方面也有很大的欠缺,懲罰力度不夠或是沒有對違法亂紀的關鍵人物產生影響,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寧愿被通報也要繼續超標排污的現象出現。
綜上所述,完善法律法規的制定是污水處理績效審計發展的重點,讓審計人員“有法可依”,讓被審計單位“違法必究”,讓監管部門擁有一套合理的監管體系,加強監管與問責力度,杜絕“查我我就干事,查完我就放肆”的現象出現。而另一方面要注重對于審計人員的培養,同時保證質與量的提高,才能保證順利的進行環境績效審計工作與制定出合理的法律法規。
四、政策建議與結論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筆者試探索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議。
(一)完善有關環境績效審計的立法
當前污水處理績效審計工作所依據的重要法規之一就是水污染防治法與各省市的地方水污染防治相關條例。要真正的做好污水處理績效審計工作,不僅要對重要依據之一的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進行完善,還需要對污水處理績效審計進行專門的法律立法,建立一個完整的污水處理績效審計的法律法規體系,規定好進行審計工作的各個部門的相關工作,才能避免權責交叉問題,使相關審計工作在各方面得到完善。
(二)完善環境績效審計的評價標準的體系
要順利地進行環境績效審計,科學的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標準必不可少。在認真梳理國家審計關于環境績效審計成功案例并加以研究,明確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評價指標應當具有科學性和相關性和持續性。在涉及到污水處理的績效審計時,應當明確污水處理的規劃、決策、建設和運營等多方面相關聯的事務,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貫徹落實到評價指標體系。如果在評價指標的選取上就是不科學的,那么在進行環境績效審計的時候將會寸步難行。
(三)提升審計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
審計工作人員的素質是決定整個績效審計工作能否成功的關鍵,制度的設定再成功,而執行的人員達不到相應的水平,將會影響績效審計的效果,所以必須要對審計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提出較高的要求。一方面加大審計人員后續教育培訓力度,積極開展審計相關的新技術理論與審計實踐研究,通過網絡授課、集中授課等多種方式開展培訓,傳授實戰方法,對從事環境績效審計人員進行脫產培訓。另一方面定期對審計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進行考核。應當將考核的結果,作為審計工作人員獎懲的一個標準。對于考核優秀的審計工作人員,在提拔任命與評優評獎的過程中應當優先考慮,對于考核不合格的審計工作人員,應該給予口頭警告。
環境績效審計在環境保護處理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對于污水處理效果有很好的監督和促進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的環境績效審計剛剛起步,相比其他國家來說還處于最初級的階段,可能存在著績效審計法律不健全、績效審計體系不完善等缺點。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社會的發展,相關法律的制定一定會愈加完善,環境績效審計體系也會越來越完善和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