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魁梅
一、背景分析
“互聯網+”一詞首次出現在 2012年“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是指互聯網技術可以運用于多個領域,為其他行業的飛躍插上翅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更多新崗位橫空出世,傳統行業需要重新定義,并快速調整戰略,教育領域也不例外。2018年4月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需建成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國家樞紐和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32個省級體系全部連通,數字教育資源實現開放共享,教育大資源開發利用機制全面形成;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頂層設計,全面提高利用大數據支撐保障教育管理、決策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實現教育政務信息系統全面整合和政務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可見,“互聯網 +”的巨浪對教育領域同樣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普通高校作為行業變革最直接的人才輸送站,需要根據國家政策及行業變化,快速做出反應,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注重互聯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其中,民辦高校相較于普通高校經費有限,吸引力差,想要明確特色,培養一批緊跟時代需求,同時具備應用知識與技能的高素質人才,首先最重要的是從師資入手,培養一批有“互聯網”實踐基礎,教師、工程師資格兼具,教學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兼備的高素質“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從依循舊法,偏重理論知識教與學的“守夜人”走向能以“互聯網+”思維“撞響”教育模式之鐘的變革和創新“撞鐘者”。
二、影響因素
1.政府。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中辦發〔2016〕77號)提出后,各省市“雙師雙能”職稱評定辦法紛紛出臺,各省市的評定辦法更多鼓勵校企互派,職稱認定也交由各校企單位自主聘任。由于缺乏具體統一的評定辦法,缺乏具體、 可操作的“雙師雙能型”教師資格認證標準與體系,各高校各自為政,甚至部分高校并未真正踐行“雙師雙能”型教師認定,僅停留在口號及表面。另外,政府除了完善互聯網+教育的頂層設計外,并未引導高校將“雙師雙能型”教師的評定與互聯網教學方式有機整合,例如將云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開發新型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可以更好的適應互聯網+時代對高等教育的沖擊。因此,政府作為“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提倡者與監督者,不僅要鼓勵高校加強“雙師雙能”教師隊伍建設,還應充分考慮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沖擊,重新設置評定辦法,并確定基本的驗收標準,督促各校企單位認真落實相關政策。
2.企業。為貫徹落實“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其中必不可少的參與者即企業。根據各地出臺的“雙千雙師交流計劃”實施方案,各市應用技術本科、高職院校、中職學校(技工學校)的在崗在職教師及市屬國有重點企業、民營企業的在崗技師和工程師是交流互派的重點對象。高校基于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注定其樂于接受經驗豐富的在崗技師和工程師帶來的理論與實踐的碰撞,然而,基于利益驅動的企業卻并非如此。從企業角度來看,除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人員流動外,校企互派將犧牲更多的時間精力培訓未經實踐并終將回歸校園的學院派教師,同時損失高績效實踐派員工產生的直接利益。盡管多地政府出面協調,確定了當地跨界互聘的企業名單,但企業本身原動力不足將成為大力推廣并落實“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大阻礙。但是,企業只注重短期目標,忽略長期戰略規劃,不愿意承擔社會責任,不配合或敷衍的態度明顯屬于企業短視行為。目前,互聯網+時代早已來臨,衍生而來的新興技術加速了企業的洗牌速度,同時也正在重構世界,這種重構不僅體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企業的生產方式上,也體現在人和企業等社會元素的定位和角色上。重構帶來的市場與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在于人才的競爭,企業作為人才的需求端,理應在市教委牽頭下,承擔起社會責任,盡力配合高校共同建立雙方人才互聘機制,形成“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的長效機制,整合優質資源,實現校企之間資源共享、平臺共建,助力高校輸出符合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最終成為政策實施的受益者。
3.高校。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企業人才的需求,除互聯網專業人才外,互聯網應用型人才被大量需要,即集業務知識、網絡信息技術、市場營銷等多種知識技能與技巧于一體的綜合型人才逐漸成為人才市場的香餑餑。這就意味著,對于許多還處于人才培養探索期的民辦高校而言,首先培養一批有互聯網應用基礎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言傳身教,開展應用型教學是其中一個關鍵環節。但長期以來,民辦高校缺乏“雙師雙能”師資隊伍建設理念,教師的認定程序、激勵機制不全等已成為目前民辦高校質量發展工作推進的重難點。民辦高校受轉設、商業化的影響較大,過分注重招生規模,面子工程,辦學特色不鮮明,發展重心把控不準,高層“雙師雙能”師資隊伍建設意識不濃,導致“雙師雙能”教師隊伍建設推進難度加大。因缺少頂層設計,無明確的認定程序,教師執行無政策與制度指導,二級學院及相關行政部門實施激勵措施受阻,進而打擊教師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雙師雙能”教師隊伍建設無人問津直至被各類常規事物淹沒。基于此,民辦高校應從學校高層入手,深入貫徹 “雙師雙能”倡議,設計健全的“雙師雙能”師資隊伍建設機制,采用以賽促教、校企合作、掛職鍛煉等渠道,為老師們提供更廣闊的鍛煉平臺,尤其是互聯網領域相關的平臺。同時,打通實踐與評級、績效的關聯通道,對青年教師的實踐積極性及成果進行評價,制定激勵措施,靈活運用物質與精神激勵予以肯定。
4.教師。基于我國百姓對工作穩定性孜孜不倦的追求,民辦高校相較于事業單位而言,對優秀師資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教學與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匱乏,青年教師平均占據七成以上,抽樣調查顯示,71%的民辦高校教師無企業實踐經驗,直接來源于應屆畢業生。而選擇民辦高校就職的應屆畢業生,入職時間較短尚未形成完善的職業觀,無法完成學生到教師角色的職業轉換,跳板觀念也不時打亂職業生涯發展節奏,教師更關注有利于跳槽的職稱提升,而非實踐能力培養,影響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的結構穩定性,為民辦高校“雙師雙能”師資隊伍建設推進加大了難度。另外,在當前民辦高校教師職業發展過程中,常出現教師職業期望與現實狀況不匹配的現象,導致青年教師失去發展動力,得過且過的心理逐漸戰勝拼一把的決心,責任感逐漸下降,滿足于安穩舒適且享有寒暑假期的工作現狀,更不會為提升實踐能力這一不能立即變現的素質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因此從教師職業素養上下手,加強職業觀及職業認同感,樹立教師主人翁意識,同時為教師制定合適的職業生涯規劃,加強實踐能力學習及應用渠道,開發主動學習激情,建立激勵機制,提高教師職業期望與價值回報的匹配度,增強教師的歸屬感。[項目來源: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互聯網+”時代應用型本科“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以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18-GX-466;重慶市教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背景下運輸適宜性評價模型研究及應用》,項目編號KJQN201802403。]
(作者單位: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