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涵 袁莉
摘要:網絡公關伴隨著自媒體的普及已經成為企業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但為謀求不正當利益,網絡上出現了許多虛構事實、惡意詆毀企業的網絡“黑公關”。網絡“黑公關”已經形成產業鏈,網絡“水軍”、刪帖公司、網絡“槍手”與幕后金主共同損害了企業商譽,對市場經濟秩序造成了嚴重破壞。目前,對于網絡“黑公關”的規制,主要依靠《刑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民法典》,但“黑公關”較強的隱蔽性以及言論自由和信息真實的難以兩全,使得監管有缺位,規制有困難。為了更好地規制網絡“黑公關”,應當對“黑公關”體系進行梳理,通過討論媒體的民事責任、“黑公關”執行主體及幕后金主的刑事、民事責任,以及幕后金主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下的法律責任,“黑公關”產業鏈上各主體的分工和法律風險更加清晰,這也為多角度、全方位地治理網絡“黑公關”亂象提供了理論基礎。近年來,網絡“黑公關”案件頻發,亟待有效治理。除司法規制方法之外,網絡“黑公關”治理應當采取綜合措施,如建立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與網絡媒體聯合監管的體系,鼓勵企業建立行業協會進行自我管理與規范,此外還要加強企業和新聞媒體的職業道德建設,同時引導民眾明辨網絡信息,共建理性輿論環境。只有多方合力,才能有效打擊網絡“黑公關”行為。
關鍵詞:網絡“黑公關”;法律規制;營商環境
基金項目:中國政法大學網絡法學研究院2019年度網絡法治理論研究項目“網絡‘黑公關亂象治理研究”;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加大涉企輿論管控,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項目編號:HBSKZD2020003)
中圖分類號:D922.2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0)09-0046-06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自媒體的普及以及大量社交平臺的出現,網絡成為了利益交鋒的平臺,各企業、個人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宣傳與營銷,企業的口碑以及個人的名譽帶來的商業價值愈發重要。網絡公關在此種背景下應運而生,各企業、個人通過網絡進行宣傳、營銷,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使得市場競爭不再局限于線下實體。但與此同時,網絡平臺上也出現了大量的引導性強、虛構事實、惡意詆毀企業的信息資源,意圖造勢抹黑競爭對手,此種現象就是我們所要討論的網絡“黑公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2月第二次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強調:“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運用網絡空間的主體是現實的,大家都應該遵守法律,明確各方權利義務。要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①
二、網絡“黑公關”的研究現狀
對網絡“黑公關”問題,學者們分別從不同視角展開了討論,而且也有學者結合“蒙牛、伊利事件”等經典案例,從多個角度和層面對網絡“黑公關”亂象進行了分析,現有的理論成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網絡“黑公關”亂象的出現與危害。黃迎新、竇佳樂指出,當前出現了歪曲事實、制造輿論、操作輿論等一系列網絡“黑公關”亂象,這種現象對政府、社會、企業和個人造成了惡劣影響。“一是破壞市場秩序,網絡黑公關采取非法的、不道德的途徑,捏造事實,詆毀對手,使委托方的競爭對手受到形象損害甚至造成經濟損失,打破良好的經濟運行環境,從而導致市場可能陷入混亂狀態。二是損害他人利益,由于新媒體的影響力巨大、匿名發布信息的虛擬性、相關法律制度缺失與追責難度大等條件,網絡黑公關給社會組織或個人造成的損失將數倍于傳統大眾傳播時代。三是侵害公眾知情權,刪除負面信息則可能侵害公眾的知情權,加劇信息流動的不平衡現象。四是引發公眾信任危機,非法的網絡公關公司為了自身利益,發布虛假信息,隨心所欲地發帖,制造噱頭性話題并且設置議程,使得網友難辨真假”②。
第二,網絡“黑公關”具體犯罪情形的解析。江雪認為,網絡“黑公關”涉嫌犯罪的情形主要包括利用網絡侵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利用互聯網實施詐騙、誹謗、敲詐勒索、受賄以及發布虛假廣告等行為;因此,網絡“黑公關”的刑法規制對策主要有:首先,要完善網絡犯罪立法。可以采取漸進式的立法方式,結合網絡非法公關特征的基礎上,逐步在現有刑法中設立專門章節,或者單獨頒布網絡犯罪方面的法律將網絡非法公關納入其中;其次,要加大懲罰力度,加重罰金刑;再次,注重執法查處案件的“定性、查處”。③
第三,網絡“黑公關”的治理路徑。趙文雯、周文婷認為,堅守公關事業本質、健全公關行業的市場準入制度和完善行業相關法律法規是治理這一亂象的重要策略。“一是企業應當遵守市場秩序,合法誠信經營,通過提升管理能力,改進產品質量,提高服務水平等占領市場 和獲得消費者青睞。二是通過開展傳播溝通活動,幫助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使企業與相關公眾之間形成一種彼此真誠合作、互惠互利、互相適應的關系。三是政府部門應發揮監管作用,向公民提供便捷迅速的舉報方式,周期性監測社會輿情,了解網絡公關的發展動態。四是行業發展、網絡媒體和網民信息傳播的規范性,需從源頭使網絡公關有法可依,有法可罰,加大對自媒體黑公關的懲戒力度,凈化黑公關背后的灰色利益鏈 ,使良好的公關與社會的經濟、政治和生態協同發展”④。但總體而言,現有相關研究缺乏系統性研究,解決問題路徑也欠佳。為此,本文在前述研究的基礎上展開,對網絡“黑公關”研究進行體系性補充。
三、網絡“黑公關”的組織概述
網絡公關(public relations on line)又稱線上公關,是一種利用互聯網科技進行的建立并維護組織與社會公眾之間建立的信賴關系的活動。“黑公關”(Black public relations)是網絡公關的異化,其以發布捏造的虛假事實,或惡意曲解企業信息為手段,是以抹黑競爭對手為直接目的的違法商業模式,是披著公關外衣,實則捏造、傳播虛假信息以詆毀特定企業或個人的違法行為。2018年,題為《要多少文件騰訊才肯收手》、《教育專家諍言無昧:騰訊、共青團為何一再為網游洗白?》的文章成為今日頭條的熱門報道,文章內容夸大其詞,惡意曲解,直指騰訊網游毒害青少年,建議國家予以取締;2019年,美團及美團CEO王興遭遇“黑公關”,針對美團及王興的黑稿被明碼標價——標題含有王興的黑稿首發每篇收費200元,轉發稿件每篇收費50元,標題含有美團的文章每篇收費20元。可見,面對網絡“黑公關”,再大的企業都是弱勢群體。
而且,如今的“黑公關”已經不再是幾個網絡黑客的單打獨斗,而是形成了產業鏈,鏈條的起始是“黑公關”的幕后金主,其捏造虛假事實,或雇傭“黑公關”執行主體捏造虛假事實,并由“黑公關”執行主體發布、傳播。常見的執行主體有三種:第一,網絡“水軍”,即受雇批量發送內容相近或相同信息的人;第二,刪帖公司,即受雇刪掉不利于客戶方的相關信息的組織,也存在刪帖公司自行撰寫發布有關企業或個人的不實信息,再以刪帖為名,向被“黑”方收取服務費的情況,比如在企業上市、融資的一些關鍵節點,一些網絡公關公司策劃針對該企業的黑稿,向企業索取“公關費用”等情形;第三,網絡“槍手”,即“黑公關”的核心執行者,通常負責整件事件的策劃,常見以當事人或知情人口吻發布通稿并提升新聞熱度引發大家關注。“槍手”負責虛假信息的發布,而“水軍”負責為虛假信息造勢,發酵事件,擴大影響。
四、網絡“黑公關”的危害
網絡社會,網絡“黑公關”危害巨大,不僅不利于企業發展,也不利于健康的營商環境的營造。首先,網絡“黑公關”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造成不正當競爭,破壞了企業商譽及個人名譽,威脅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其次,層出不窮的“黑公關”亂象,降低了民眾對互聯網的信任度,也降低了民眾對公關行業甚至媒體行業的信任度,當“黑公關”牽引了輿論導向,吸引了民眾的廣泛關注,引得媒體跟蹤報道,各部門機關介入調查,但事后卻證明整個事件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久而久之,民眾對互聯網的信任就會被大大削弱,社會資源也在這場鬧劇中被浪費,這既不利于互聯網的良性發展,也不利于各行各業的正常運轉;再次,“黑公關”行為可能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下簡稱《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是必須要予以規制的違法犯罪行為,如果一直不對網絡“黑公關”采取有效措施,只能助長不正之風,擾亂社會秩序,損害司法公信力。
五、網絡“黑公關”規制難
網絡“黑公關”現象主要依靠《民法典》《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刑法》進行規制。在《民法典》部分,“黑公關”主要涉及對人格權利的侵犯,如名譽權、肖像權等;《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禁止經營者損害競爭對手商譽的規定是幕后金主承擔法律責任的依據;“黑公關”可能涉及到的刑法罪名非常廣泛,既包括針對人身權利的犯罪,如侮辱罪、誹謗罪等,也包括針對財產權利的犯罪,如敲詐勒索罪等,除此之外還可能涉及到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類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類的犯罪,如非法經營罪、尋釁滋事罪等。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還發布了《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細化了“黑公關”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的《關于辦理黑惡勢力犯罪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組織或雇傭網絡“水軍”在網上威脅、恐嚇、侮辱、誹謗、滋擾的黑惡勢力是我國刑事司法需要重點打擊的對象。
由此可見,網絡“黑公關”并不是立法的空白,但仍舊存在規制難的現象。原因之一,是“黑公關”行為本身的特性——隱蔽性強、取證難度高,違法犯罪成本低,但收益較高。“鍵盤俠”躲在屏幕后,只需要IP地址和電腦就能夠完成發布、傳播、評論與刪除信息的工作,執行人注冊多個互聯網賬號,通過人工或機器發布評論、傳播信息,且在任務完成后會及時進行刪除,這使得此類案件的偵破不僅需要網絡技術,還需要證據的及時保留與應用服務端的配合。原因之二,是言論自由與信息真實的協調難。對于網絡“黑公關”的規制,我們不能一刀切地禁止所有正常的網絡公關活動,也不能剝奪事件當事人通過自媒體闡述真實經歷的權利,而且民眾也會陷入信息分辨的困境,故而難點就在于對所發布信息的審核,如何厘清正常公關活動與“黑公關”活動之界限,以及如何治理言論自由的濫用等問題。
六、“黑公關”產業鏈上各主體的法律責任
現實中,騰訊、抖音、美團、阿里巴巴、360、網易嚴選、加多寶、京東、萬科等大多數知名企業都遭受過網絡“黑公關”的攻擊,其“黑公關”的幕后金主卻很難查明,但大部分的懷疑和證據都指向了本企業的競爭對手們。在近年來打擊網絡“黑公關”的行動中,承擔法律責任的往往是產業鏈上的執行者——水軍、刪帖公司和槍手。幕后金主一般隱藏的較深,更有一些“黑公關”公司是通過境外媒體網站首發,再推動國內媒體轉載,這給取證造成了更大的阻礙,故而逃避了法律的制裁。除執行主體與幕后金主外,媒體也是“黑公關”事件中消息傳播的重要環節。只不過考慮到新聞消息內容龐雜,媒體不能保證每一條報道的真實性情有可原,故而媒體的責任應被適當減輕。以下我們將具體分析:
(一)媒體的民事責任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民事主體有證據證明媒體報道的內容失實,侵害其名譽權的,有權請求該媒體及時采取更正或刪除等必要措施,此處的民事主體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及其他組織,即網絡媒體只要及時更正或刪除,通常情況下不會承擔侵權的責任。媒體的作用是作為事件起源與大眾之間的傳播媒介,必然不欲對侵權行為擔責,此處的規定某種程度上幫助媒體規避了侵權責任,大多數媒體自會欣然接受。同時,媒體也應配合民事主體回應權的行使,除更正、刪除侵害名譽權的報道、新聞外,民事主體可以請求該媒體及時采取合理的方式免費發布其針對相關事實的必要回應,該媒體相應負有配合的義務。《民法典》的這些規定,是為了盡快盡量消除媒體不實報道對民事主體名譽的影響,防止事件進一步發酵,保護民事主體的名譽權不受進一步的侵害。如若媒體不及時采取必要措施,則有可能與“黑公關”產業鏈上的其他主體共同承擔侵權責任。
(二)“黑公關”執行主體及幕后金主的刑事、民事責任
水軍、刪帖公司、槍手是“黑公關”的直接執行主體,通常被稱作黑公關的“前臺”,他們也是承擔法律責任的“前臺”。由于“黑公關”執行主體和幕后金主可能構成共同犯罪、共同侵權,故在此部分我們將二者可能共同承擔的刑事、民事責任一并論述。
1. 刑事責任
將網絡“黑公關”納入刑法規制范圍是有效打擊“黑公關”行為的重要手段,但是對不同類型的網絡“黑公關”行為分別認定為什么犯罪,適用什么刑罰處罰,則是當下刑法規制網絡“黑公關”的重難點。
第一,侮辱罪、誹謗罪。“黑公關”執行主體捏造不實信息,或明知是不實信息且在網絡上發布針對他人的“黑稿”的,或通過電腦技術合成不實圖像并進行傳播的,即有可能構成誹謗罪或侮辱罪。此二罪屬侵害名譽類的犯罪,其犯罪對象只能是特定自然人,故而“黑公關”及其幕后金主公然污蔑企業名譽或捏造事實誹謗企業的,無法構成本罪。《解釋》第一至四條⑤,針對網絡“黑公關”細化了誹謗罪的入罪、量刑標準,使得誹謗罪、侮辱罪的案件辦理有了較為清晰的標準。
《解釋》第一條第一款還明確了幕后金主的入罪可能性,即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并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但《解釋》卻沒有對“指使人員捏造損害他人名譽事實并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情形作出規定,我們認為在此種情況下,應當直接認定為誹謗罪的教唆犯,無需《解釋》特別規定。鑒于誹謗罪不是單位犯罪,應當考慮處罰直接責任人員。
第二,尋釁滋事罪。《解釋》第五條⑥是對于尋釁滋事罪犯罪場所的一個突破,《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四款所述的“公共場所”不再局限于線下實體環境,還擴展到包含了網絡環境。構成本罪的網絡“黑公關”,有相當一部分受雇于境外勢力,且往往同時構成危害國家安全類的犯罪。
第三,敲詐勒索罪。“黑公關”產業鏈上負責“刪帖”一環的人員是構成本罪的常見主體,前述提及,刪帖公司經常以發布或刪除帖子為由,威脅、要挾他人索取公私財物,被脅迫人基于對個人、企業名譽損害的恐懼心理往往不得不“破財免災”。
第四,非法經營罪。以營利為目的,通過網絡提供有償發布虛假信息或刪除信息的服務,擾亂市場秩序的即屬于非法經營罪的行為方式之一。本罪的犯罪主體既包括企業也包括個人,故而水軍、刪帖公司和槍手等只要以此為業的主體,都可能構成非法經營罪,但幕后金主一般不構成非法經營罪的共同犯罪。
第五,其他犯罪。由于網絡“黑公關”背后所代表的復雜的商業利益,“黑公關”和幕后金主除了構成上述犯罪之外,還可能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以及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等犯罪,此時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處罰。
2. 民事責任
根據《民法典》有關共同侵權的規定,幕后金主教唆、幫助“黑公關”公司實施侵權行為的,幕后金主和“黑公關”公司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第一,肖像權、聲音權、隱私權。網絡“黑公關”實施的侵權行為通常都是以網絡技術為支撐,對圖像、聲音進行編輯、合成,形成虛假信息并在網絡上散布傳播,或在信息網絡中發布他人私人信息、公開他人私密活動等
第二,名譽權。個人與企業都享有名譽權,“黑公關”公然針對特定人實施侮辱、誹謗行為,使受害人的名譽受損或社會評價降低的,即構成對名譽權的侵害。但合理引用權威消息來源的或公正評論的,一般不認定為侵權。
(三)幕后金主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下的法律責任。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一條⑦禁止損害競爭對手商業信譽及商品聲譽,同時在本法第二十三條⑧規定了相應法律責任——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五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的罰款。但眾所周知,網絡“黑公關”事件在大企業中的發生比例更高,因為大企業才擁有更大的知名度,才有投入大成本“抹黑”的必要。通過“黑公關”手法抹黑競爭對手,使得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下跌,幕后金主作為生產替代產品的一方則相應獲利。但值得關注的是,被抹黑的企業損失的不僅僅是這一段時期的市場份額,企業的商業信譽也在被消耗,多數消費者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消費心理,這對被黑企業的影響是持續且重大的。考慮到競爭對手的損失和幕后金主方的獲利,《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損害競爭對手商業信譽的處罰力度并不足以遏制企業以“黑公關”手法進行不正當競爭。
不僅如此,由于證據的缺乏和法律規定的滯后性,經常出現以認定個人犯罪代替企業構成不正當競爭的案例。如金龍魚遭受網貼攻擊一案中,部分證據顯示該案可能是魯花針對金龍魚的一次商業詆毀行為,但由于該行為并不符合《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對于商業詆毀行為構成要件的規定,最終該案只得以個人的損害商業信譽罪告終。⑨ 企業行為卻要個人買單,體現出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現有規定難以規制“黑公關”事件背后幕后金主的行為。
此外,一些企業內部開始出現組建自己的團隊進行“黑公關”行為的現象,這使得涉事企業不僅僅扮演幕后金主的角色,甚至可能成為“黑公關”的執行者,相比于職業的“黑公關”公司,企業組建的黑公關團隊對競爭對手的打擊更加精準、隱蔽,運作周期也更長。
七、網絡“黑公關”的綜合治理措施
雖然“黑公關”事件最終會得到解決,各違法主體也會承擔相應法律責任,但仍舊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在“黑公關”事件爆發初期,被黑企業在搜集證據、及時辟謠的同時,出于保護企業商譽的目的,也會急于找刪帖公司刪除不利于本企業的稿件,如此一來,反而幫助了刪帖公司繼續存活于市場,形成惡性循環;第二,被黑企業的聲譽經此風波后仍舊會受到影響,這是消除影響賠禮道歉所不能彌補的名譽損失,這是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類更傾向于關注負面新聞,而非辟謠的正面新聞。故而對于網絡“黑公關”要從源頭上予以治理,從多角度全方位進行監管,而不僅僅只是依靠法律進行事后的處罰。
(一)加強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與網絡媒體聯合監管
行政機關應同各大自媒體平臺協作,對“黑公關”賬戶早識別、早封號、早查處,網絡平臺也應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配合行政機關工作,對“黑公關”賬號進行封號,并查處賬號運營主體,這是一項時間跨度大、技術難度大的工作。文廣、公安、法院等各部門可聯合開展專項凈網活動,對從事網絡“黑公關”工作的組織和個人進行調查,對于直接責任人,應永久取消其從事公關行業的資格。
(二)落實行業協會監管
應鼓勵大企業聯合,組織行業協會,成立“黑公關”監管委員會,進行自我管理與自我規范,維護市場的良性競爭秩序;同時,中國公關關系協會、中國互聯網協會也應積極發揮作用⑩,對網絡公關公司和人員的行為,應建立起基本的準入和相應的懲戒機制等管理方式對其進行管理。{11} 不僅要給公關從業者以規范引導,更重要的是組織領域內的專家學者對網絡“黑公關”的治理進行研究,協助國家機關對網絡“黑公關”進行精準打擊。
(三)強調職業道德,共建理性輿論環境
企業利益往往是“黑公關”的推手,企業和公關公司要恪守職業道德,力求以提高企業道德標準從源頭上減少不正當競爭行為;加強新聞媒體行業的自律性,不以搞噱頭、賺流量為新聞報道的目的;此外,公眾也需要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謹慎、理性發言,不被輿論導向所牽引。只有多方合力,才能有效遏制“黑公關”滋長的勢頭。
注釋:
①《習近平出席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光明日報》2015年12月17日。
②⑩ 黃迎新、竇佳樂:《網絡公關異化的產生、危害與監管》,《湖北社會科學》2017年第10期。
③ 江雪:《網絡非法公關行為的刑法適用》,《西南政法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
④ 趙文雯、周文婷:《淺析自媒體黑公關的影響與對策》,《科技傳播》 2019年第16期。
⑤《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規定:第一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一)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二)將信息網絡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第二條,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的;(三)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第三條,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一)引發群體性事件的;(二)引發公共秩序混亂的;(三)引發民族、宗教沖突的;(四)誹謗多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五)損害國家形象,嚴重危害國家利益的;(六)造成惡劣國際影響的;(七)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情形。第四條,一年內多次實施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行為未經處理,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轉發次數累計計算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定罪處罰。
⑥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一條規定:經營者不得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或者誤導性信息,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
⑦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經營者違反本法第十一條規定損害競爭對手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的,由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五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的罰款。
⑧《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規定:利用信息網絡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破壞社會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起哄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⑨ 張偉偉:《網絡公關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規制》,鄭州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
⑩ 朱海華:《網絡公關異化:形成機理、內容表征與治理體系》,《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
作者簡介:張瑞涵,北京大學法學院,北京,100871;袁莉,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7。
(責任編輯? 南? 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