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彥
7月31日,央行宣布將《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文簡稱“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從2020年底延長至2021年底,比原計劃延長了一年。受此利好消息影響,上證指數連續兩天上漲,即市場對疫情影響下監管政策的靈活調整表示樂觀。但是,資管新規的主要監管規則并沒有放松。那么,自2018年4月實施以來資管新規對作為金融機構主力的銀行理財業務的影響如何,過渡期結束后銀行理財業務又將面臨哪些壓力,這是投資者十分關注的問題。
資管新規實施的目的及核心內容
壓縮影子銀行規模,降低金融系統風險是資管新規的實施初衷。2018年初,銀行業理財產品規模約30萬億元,同期銀行業資產規模為251萬億元,理財產品規模約占總資產的12%。由于理財產品屬于銀行的資產管理業務,不在資產負債表之內,即表外業務,其資金端雖然實施剛性兌付,但卻不需要繳納存款準備金,而資產端盡管大量投資于以貸款為主的非標資產,卻不需要滿足相應的資本充足率要求。也就是說,在銀行對理財產品支付高于同期限存款利率的固定收益率時,并沒有要求投資者承擔與其高收益相對應的投資風險,且銀行也未計提相應的不良撥備和資本金來緩釋理財資產端的風險,這構成了監管當局認定的影子銀行業務。因此,銀行業大量理財產品的存在使其面臨較大的潛在金融風險。切實降低影子銀行規模,降低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是實施資管新規的政策目的。
資管新規的核心是打破資管產品收益的剛性兌付,實現凈值化管理,使投資者承擔起投資風險。資管新規第2條規定,“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第18條規定,“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生成應當符合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及時反映基礎金融資產的收益和風險,由托管機構進行核算并定期提供報告,由外部審計機構進行審計確認,被審計金融機構應當披露審計結果并同時報送金融管理部門”;第15條規定,“金融機構應當做到每只資產管理產品的資金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征的資金池業務”。以上規定均指向銀行理財剛性兌付的關鍵,即通過資產池滾動發行理財產品,通過資金池保持資產流動性,通過資產池業務熨平資產的收益率,從而兌付投資者的預期收益,而資管新規禁止銀行理財的資金池業務模式,要求實行凈值化管理,為其打破剛兌奠定了條件。銀行理財打破剛兌意味著投資者將理財產品視為存款將成為歷史,銀行理財凈值化、基金化成為大勢所趨。
資管新規對銀行業理財業務的影響
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力度加大,凈值型產品存續余額與占比快速增長,預期收益型(非凈值型)理財產品規模連續下降。數據顯示,2019年末,銀行理財余額為23.4萬億元,全部為非保本浮動收益類,規模較2018年末的32萬億元大幅減少27%,原因是所有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全部轉為存款;同期非凈值型產品余額為13.27萬億元,較上期減少2.74萬億元,下降17%,而期間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約為10萬億元,較上期增加超過4萬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9%;凈值型產品占全部理財產品余額的比例為43%,同比增加逾16個百分點。概括來說,保本理財轉為存款使銀行業理財規模整體大幅下降,但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規模仍實現6%的增長,而非保本理財中凈值型理財大幅增長近七成,預期收益型(非凈值型)同比下降近兩成,即銀行業積極落實資管新規,凈值型理財將成為銀行理財的主流。
從銀行理財的資產端看,貨幣市場工具余額占比上升,非標債權占比小幅下降。2019年末銀行業非保本理財產品穿透各類資管產品后持有資產規模為26.24萬億元(同期理財產品余額為23.4萬億元),其中債券、貨幣市場工具及存款的余額占非保本理財產品投資余額的比例為72%,同比增長逾5個百分點,其中在理財資金投資的各類資產中占比最高的是債券,占比高達60%,同比增加6個百分點;備受關注的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占比同比下降1.79個百分點至15.63%,余額為4.10萬億元;權益類資產的占比同比下降2.32個百分點,降至7.56%,余額為1.98萬億元,這表明銀行業壓降理財投資中的非標資產規模相當緩慢。
開放式理財產品成募集資金絕對主力,凈值型產品募集資金規模與占比持續增長,理財產品剛兌逐漸打破。2019年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達112萬億元,其中開放式理財產品全年募集資金98萬億元,占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額的88%;封閉式理財產品全年募集資金為14萬億元,占理財產品募集總金額的12%。在非保本理財中,凈值型理財產品占比大幅上升,使銀行理財打破剛兌成為可能。2019年銀行業金融機構明顯加大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營銷力度,凈值型理財產品的市場影響力持續上升,當年凈值型產品募集資金高達51萬億元,較上年增加21萬億元,增幅高達68%;凈值型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占全部產品募集資金的46%,較上年占比提升約20個百分點。
理財子公司發展取得積極進展,產品余額初具規模。截至2019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先后有17家理財公司或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其中10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開始運營,此外還有1家中外合資的理財公司和6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其中有5家理財子公司有存續理財產品,且皆為國有大型銀行下設的理財子公司,其理財產品存續余額合計為0.8萬億元,都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目前開業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已擴大至16家,分別是工銀理財(工行)、建信理財(建行)、交銀理財(交行)、中銀理財(中行)、興銀理財(興業)、農銀理財(農行)、光大理財(光大)、招銀理財(招商)、中郵理財(郵儲銀行)、寧銀理財(寧波銀行)、杭銀理財(杭州銀行)、徽銀理財(徽商銀行)、信銀理財(中信銀行)、渝農商理財(重慶農商行)、蘇銀理財(江蘇銀行)和南銀理財(南京銀行)。從構成來看,國有銀行有6家,股份制銀行有4家,城商行有5家,農商行有1家,表明大型銀行在理財子公司設立和開業方面相對領先,這與它們資本實力雄厚、人才濟濟且理財產品歷史包袱較輕有關。
銀行理財業務轉型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現存巨量非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面臨凈值化轉型和整改壓力,對銀行業的盈利和資本補充帶來一定挑戰。盡管監管當局確認過渡期延期一年整體符合市場預期,但在疫情影響的不利環境下利好相對有限。數據顯示,2019年末銀行業非保本理財產品規模為23.4萬億元,其中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凈值型產品余額為10.13萬億元,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余額為13.27萬億元。這意味著在兩年內如此龐大的理財產品將面臨著凈值化轉型和整改,盡管缺乏這些理財產品投資資產質量的數據,但根據銀行業表內資產約2%的不良率推算,這些預期收益型理財資產端可能包含數千億元的不良資產。盡管央行和銀保監會推出針對存量理財產品所投資資產處置的配套支持措施,主要包括:“鼓勵采取新產品承接、市場化轉讓、合同變更、回表等多種方式有序處置存量資產;允許類信貸資產在符合信貸條件的情況下回表,并適當提高監管容忍度;已違約的類信貸資產回表后,可通過核銷、批量轉讓等方式進行處置;鼓勵通過市場化轉讓等多種方式處置股權類資產;穩妥處置銀行理財投資的存量股票資產,避免以單純賣出的方式進行整改”。這意味著銀行對存量非凈化理財產品對應資產的處置,將給銀行業盈利與風險帶來一定壓力,在疫情影響資產質量的背景下這種壓力會變大。
理財產品的凈值化和打破剛兌,回歸表外業務的本源,中長期看有助于降低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有利于其穩健經營。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銀行通過給予投資者(主要是風險厭惡型的儲蓄戶)高于存款利率的無風險收益,實現產品的滾動發行,建立所謂的資金池,投資于以非標債權資產(主要是受監管政策限制的行業貸款)為主的資產池,銀行獲取其中的收益利差,同時承擔投資風險。這實際上是處于表外的存貸業務,即所謂的影子銀行,其資產質量未受到有效監管,由于表外業務沒有資本約束,理論上可以無限擴張,因此,任由非凈值化理財產品擴張雖然能夠增加銀行業的收入,但其蘊藏的風險不斷累積最終可能引發金融動蕩。因而,監管當局及時規范理財業務,打破剛兌,實現凈值化管理,提高業務的透明度,使投資者承擔起相應的投資風險,有利于降低銀行的經營風險,提高銀行業務的透明度和合規性,長期看有助于銀行業的行穩致遠。
(作者系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對外經貿大學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