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施澤 殷旭輝
關鍵詞:列寧;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8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8 — 0036 — 03
作為一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列寧的卓絕貢獻在于創新性地把帝國主義理論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觀點、研究方法聯系在一起,他通過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分析與研究,在總結前人思想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列寧帝國主義理論。自帝國主義理論的問世已過百年,這期間資本主義不斷地在變化、社會主義也不斷地在發展,但無論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變化再巨大、發展再迅速,都與一百多年前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觀點呈現出了驚人的一致性,由此可見,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中,列寧的帝國主義思想具有無可替代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這一著作的完成,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爆發,列寧的成長軌跡,同樣也伴隨著這種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正是由于列寧這一生所看到和經歷的國家與國家之間、國家與人民之間的互相斗爭,使得列寧帝國主義理論深深刻上了一個時代特有的烙印。
19世紀60至90年代,是列寧帝國主義理論的初始階段。美國經歷民族獨立戰爭,打破了英國人對其殖民的控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俄國利用農奴制改革,推翻了國內舊的農奴制度,掃清了通往資本主義道路上的威脅;法國團結起了人民群眾與資產階級的力量,通過奪取革命戰爭的勝利得以進入資本主義的世界;英國的斗爭方式結合了議會斗爭與武裝斗爭,慢慢確立了適合本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日本擺脫民族危機,壯大資本主義的手段即是明治維新;德意志與意大利完成統一的形式則依靠王朝戰爭。19世紀前半期,英國在資本主義道路上的迅猛發展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而到了19世紀中后期,各個資本主義國家也先后按下了國內工業化進程開始的按鈕。列寧指出,19世紀末是資本主義制度發展到自由資本主義的時期,也是開始發展到帝國主義的時期,列寧的思想正是在這一段時期開始萌芽、碰撞和確立起來的。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列寧帝國主義理論的成型階段。在這段時期,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在世界范圍內逐漸成型。也正是這個時期,催生出了一種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中從未有過的概念——壟斷組織。與此同時,國際托拉斯開始瓜分世界,幾個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早已將世界的領土瓜分完畢。世界范圍內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利益沖突激化的附屬品,是一場赤裸裸的侵略戰爭,各帝國主義國家在這次侵略戰爭中瘋狂掠奪他國領土、奪取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為此來爭奪世界的霸權,社會矛盾因戰爭而爆發,戰爭隨之帶來的是一系列經濟崩盤、通貨膨脹和饑荒等問題,工人階級革命也以此為契機踏上歷史舞臺。
(一)列寧帝國主義理論的含義解讀
在《論修改黨綱》中,列寧對帝國主義下的定義是,“資本家的壟斷同盟;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的融合;向外國的資本輸出;瓜分世界領土,而且已經瓜分完畢;經濟上是國際性的托拉斯瓜分世界”。列寧指出,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有著無法割舍的關系,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也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更是“垂死的”資本主義。在壟斷統治下的帝國主義時代,壟斷所導致的經濟上的壟斷與技術上的壟斷使得資本主義發展停滯不前,逐步走向腐朽;同樣,資本家憑借其壟斷之利所聚攬的大量資本,促使他們不再遵照正常的資本流轉規律,而在大量資金面前滿足于現狀,啃噬資本之利,從這時候便已開始顯露出資本“寄生”的趨勢;帝國主義愈發展,剝削工人階級的程度就愈深,勞動工人被困于水深火熱境況的時候,資本家企圖用他們所認為的“豐厚利益”安撫工人群體,更妄圖去制止由工人階級引領的社會革命。發展至此,帝國主義便已進入了“垂死的”階段。
(二)列寧帝國主義理論的特征分析
1.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
列寧指出,資本主義環境下的自由競爭必會導致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生產與資本集中規模的一步步擴大催生出壟斷組織的出現。在出現壟斷這一概念之前,在社會大環境鼓勵下,資本家之間進行的都是自由競爭,自由競爭模式之下,資本家手中的資本不斷積累,資本再投入生產擴大其生產規模,資本家參與自由競爭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奪取比別的資本家更多的利潤與更多的剩余價值。到了19世紀末期,社會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有了質的飛躍,大企業通過合并大企業、吞并小企業的手段,不停掠奪市場資源,致使生產、資本大量集中的現象發生的愈加頻繁。列寧指出,“資本主義最典型的特點之一,就是工業蓬勃發展,身邊集中于愈來愈大的企業的過程進行的非常迅速”。一方面,生產的大量集中最后必將導致壟斷的出現,另一方面,大企業的吞并、合并行為加劇了資本主義市場的競爭,也推動了壟斷出現的趨勢。生產的集中會導致壟斷的出現,這在資本主義時代已成為既定的事實,同時,這種現象也已經成為資本主義現階段繼續發展所無法避開的基本規律了。
2.從“銀行壟斷資本”、“工業壟斷資本”過渡到“金融資本”
列寧指出,金融資本正是帝國主義的時代特征。金融資本這一概念提出后,列寧強調了銀行在之間起到的特殊作用,因為工業生產的集中、壟斷與銀行的集中、壟斷是金融資本得以形成的兩個前提條件。在自由競爭階段,工業資本是占統治地位的,在生產的高度集中化進程下,進而導致了工業壟斷資本的出現,與此同時,銀行壟斷資本也在銀行中漸漸成型,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的相互融合催生出了金融資本。銀行業與工業在融合的過程中,彼此影響著對方,同時改變著自己,銀行業的集中是以工業生產的集中為基礎開展下去的,反過來,銀行業的集中又對工業生產集中的規模起到促進的作用。在自由競爭統治時期,銀行極少參與資本工商業的活動,起到作用的方面更多是作為中介者,把社會中分散的資金統一收集起來,同時為有需要的資本家提供有償貸款的服務。當銀行業朝壟斷統治的方向發展時,社會上的大量資金被極個別大銀行家割據囊中,也只有大企業有能力與這些大銀行繼續維持長期的、金額數目龐大的貸款業務往來,隨著大企業與大銀行成為日益密切的業務關系,銀行開始逐步控制資本主義工商業,并且大大加快了工業生產集中、壟斷的速度,從這時候開始,大銀行家一躍成為工商企業的操控者。資本主義發展為帝國主義的基本過程之一,便是銀行業從普通的中介者轉型為少數的壟斷者。
3.從“資本囤積”發展到“資本輸出”
帝國主義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即是資本的輸出,資本輸出使得資本家放棄了生產活動,轉而通過啃噬其他弱小國家的資源與廉價勞動力來維持資本的運轉,深刻了帝國主義的寄生性。資本主義國家過剩資本的囤積是資本輸出現象的源頭,在資本主義世界里,過剩的資本不會流動到本國國民手中,它們永遠都會流向國外,輸出到貧困落后的國家,這種流動的傾向一定是利潤所引起的,貧困落后的國家有著低價的原料、勞動力和工資,這意味著能賺取比平常更多的利潤。資本能夠成功輸出到別國的現實依據,一方面是因為眾多國家對資本有著現實需求,這些發展緩慢的國家被帝國主義硬生生拽進資本流通的范圍;另一方面是因為帝國主義在本國和其他少數國家獲得利潤的場所被逐漸榨干,帝國主義用于投資的場所只能繼續往其他邊緣國家推進。列寧指出,“這就是帝國主義壓迫和剝削世界上大多數民族和國家的堅實基礎,這就是極少數最富國家的資本主義寄生性的堅實基礎!”。
4.從“大型壟斷組織”衍生至“國際壟斷同盟”
國際壟斷同盟是各資本主義國家內的大型壟斷組織為了獲取大量的壟斷利潤這一共同目標,互相立下協定組成的國際性經濟同盟。資本輸出力度的增強,必然會導致在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這些壟斷組織之間,形成對原料供給地、資本輸出目的地以及商品售賣地等資源的激烈競爭。為了能夠實現共同瓜分世界經濟以牟取更多利益的這一目標,世界范圍內各壟斷資本家不謀而合,組成了新的國際卡特爾組織,這一過程不同于以往的資本集中和生產集中過程,它比以往的壟斷組織更大、更具擴張性。全新的國際卡特爾組織出現后,不同實力的資本家陣容之間往往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爭斗,可以確定的是,在任何情況下,特別是在階級尚且存在的條件下,壟斷同盟之間爭斗的實質與內容都是絕對不會改變的。
(一)對剖析當今資本主義的本質具有借鑒意義
金融寡頭、強權政治、殖民主義、霸權主義與帝國主義至今仍有著數不盡的聯系,伊拉克、科索沃、阿富汗和利比亞等地常年爆發戰爭,足以說明帝國主義的罪惡行徑仍舊沒有得到遏止,帝國主義干涉他國內政、侵略他國領土的丑陋本質并未改變。除此之外,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還擅長使用意識形態層面上的無形滲透這種手段,最為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帝國主義國家對外宣稱向古巴、越南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演變”。不同于金融、軍事上的帝國主義侵略,這種文化帝國主義的侵略讓受害國家感覺毫無痛癢,真正發現被侵蝕時早已無濟于事。當今世界范圍內正奏響著主題為“和平與發展”的華美樂章,面對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主流趨勢時,我們應不懼險阻,勇于面對挑戰,主動融入體系。“和平與發展”是全人類向往的美好事物,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能力、也有義務在全世界倡導這一主題,聯合一切崇尚和平的國家與國際組織,對帝國主義堅決說不。反對帝國主義,反對一切形式的侵略和戰爭,是當今時代背景下的主旋律,也是人類社會朝更高階段進步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趨勢。
(二)對促進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世界經濟發展極為不平衡、國家之間貧富差距懸殊等現實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資本主義大國在經濟、政治領域瓜分世界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列寧把世界上的國家劃分為三種——殖民占有國、殖民地和附屬國,雖然類型不同、形式不同的國家在名義上都是獨立的,事實上國與國之間都被一張大網所緊緊聯系著,組成這張大網的基本元素即是金融方面的、外交方面的、軍事方面的依附關系。就當前的國際形勢而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拉開得越來越大,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特別是中國,要想改善、扭轉此種國際形勢,必須在國家的經濟建設上下足功夫,聯合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力量,加強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間經濟上、政治上、外交上的合作,主動構建友好的國家經濟新秩序。
(三)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理論依據
馬克思、恩格斯不斷地鉆研與求索,為世人探索出“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形態”這一科學真理。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總結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的正確論述。通過總結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思想,列寧在研究時深入貫徹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觀點,最終探索出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這一揭示了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二者關系的正確論斷,從而再次驗證了馬克思與恩格斯有關社會主義種種觀點的真理性。列寧在對帝國主義“垂死性”、“腐朽趨勢”等特征進行分析與總結的時候,無不運用著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等馬克思主義經典“工具”,列寧帝國主義理論體系的提出,以及帝國主義理論向資本主義世界發起的猛烈抨擊,都是對馬克思主義再解讀、新發展的典型示范。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對二者的分析、對比同樣離不開列寧帝國主義理論體系中對壟斷和資本邏輯的批判。除此以外,如何做到公正地評價中國在現今世界話語體系中的地位,以及中國在之后幾年、幾十年將會發展至何高度等諸多問題的答案,都離不開以列寧帝國主義理論體系作為論據支撐點。如今中華大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自十八大伊始,帶領著全黨各族人民氣勢高昂地邁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至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黨和國家的事業得到了更充分、更快速的發展,新時代新中國的繁榮發展,再一次、更強有力地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時代性與真理性。
〔參 考 文 獻〕
〔1〕羅莎·盧森堡.資本積累論〔M〕.北京:三聯書店,1959.
〔2〕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94.
〔3〕列寧.列寧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01.
〔4〕列寧.列寧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7.
〔5〕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
〔6〕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35.
〔7〕約翰·福斯特.重新發現帝國主義〔J〕.國外理論動態,2004,(01):7-8.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