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 張海軍 魏菡
[摘 要] 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不斷健全,要求各行各業都必須在法律法規的指引和約束下發展。醫療衛生機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多方法律關系的地方,將法律運用到醫療衛生機構不僅會降低機構在發展中的風險,而且在解決醫患糾紛、合同審查、經濟決策等方面為醫療機構的發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關鍵詞] 法律;醫療機構;運用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A
一、法律在醫療機構中運用的客觀分析
我國的醫學教育特點是在校學習理論知識與醫院臨床實踐為主,日常工作業務繁忙。醫學是一個不斷進步的前瞻性科學,醫務人員自身業務學習和技能提高占用了大量業余時間,對法律知識的了解相對比較淡薄。同時,由于患者對醫療常識的貧乏,對醫療結果的期望值過大,導致心態失衡,產生醫患糾紛。
在行政后勤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涉及最多的便是合同約定方面,為規避風險、減少糾紛,簽訂合作協議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對外合作涉及方面較多、類型復雜,醫療機構需要提高法律知識在工作中的運用及重視程度,發揮其對合同審查的重要作用。
二、法律在醫療機構中運用的必要性
根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于全面加強衛生計生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衛法制發[2015]1號)要求,“推動全系統全行業樹立法治意識,實現衛生計生法治化”,可知,在指導意見要求下,醫療機構要重視對法律的運用,增強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提高醫療機構管理的法治化、科學化水平。法治國家的逐漸建立,將法律運用到社會各個方面,特別是醫療機構是必然趨勢,全面推進依法行醫和深入推進依法治院是必然要求,醫療機構應該順應趨勢,加強法律在機構中的有效運用。
三、法律在醫患糾紛中的運用分析
(一)產生醫患糾紛的具體原因
醫患糾紛是指醫療機構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產生的糾紛,其也是當前醫院與患者之間最為容易發生矛盾和沖突的法律事件。一般來講,在進行醫患關系處理或進行患者重要病癥治療之前,醫院方都會與患者或家屬簽署告知書或知情同意書,主要目的在于通過這一形式來明確醫患之間的關系和主要責任的劃分,這也是出于醫患之間保持良好關系考慮。但仍然會出現一些醫患糾紛。產生醫患糾紛的原因復雜且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醫患雙方自身掌握的專業知識水平差距大,患者對醫療結果及產生的原因在認識上發生分歧;②患者法律權利意識逐漸增強,但醫療機構人員法律意識仍較淡薄;③執法機關從社會和諧的角度出發,對醫鬧行為處置過于人性化,未達到實際預期效果;④媒體的過度宣傳等原因導致患者主觀上對醫療機構具有排斥心理,激化了醫患矛盾。
(二)解決醫患糾紛的方式
傳統的解決醫患糾紛的方式,是醫療機構選擇通過賠償來息事寧人,以免損害醫療機構的形象。然而這種防御式的方式在法治越來越健全的情況下,是最不被允許與最不利于機構發展的方式,醫療機構要懂得通過法律這個強大的武器來保護自己。根據《民法》與《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條例》規定目前出現醫患糾紛時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解決。
(1)和解。其是指患者與醫療機構雙方協商一致選擇通過和解方式來解決爭議。
(2)調解。雙方當事人可向衛生行政機關和人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
(3)仲裁。根據雙方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協議,選擇合適的第三方機構對事實作出公斷。
(4)訴訟。雙方當事人經過非訴訟方法仍然不能解決糾紛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從公平公正公開的角度,以《侵權責任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為依據對醫患糾紛進行審判。
當出現醫患糾紛時,從醫療機構對糾紛的處置方法可以看出醫療機構對法律的重視以及運用程度。
四、法律在經濟合同審查中的運用分析
(一)法律在經濟合同審查中運用的必要性
合同審查是從法律角度對合同內容進行嚴格把關,是醫療機構與合作對象正式簽訂合同之前的必經程序。對合同進行法律上的審查,通過發現合同條款中存在的問題、風險,及時予以修正、規避,減少和避免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產生的不必要的矛盾[1]。尤其醫療衛生機構的采購、醫療合同中關于責任劃分等部分能夠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糾紛。醫療衛生機構由于其工作內容較為繁雜,所涉及的器械、材料、設備較多,在采購和實際使用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風險。因此,提高合同履約率并且規避醫療機構的風險,保障醫療機構穩定、長久地發展,實現提高單位效益和發揮社會公益性的作用。
(二)法律在經濟合同審查中的運用內容
做好合同審查工作,明確風險范圍,將“法律后果”意識貫穿整個審查過程。以合同的基本條款為基礎,結合實際需要從合同內在質量要素的五個方面進行法律審查,指出其中與法律法規不相符或我方權利受損的情況[2]。
(1)合同主體是否合格。審查合同主體是否具有簽訂及履行合同的資格,主體資格上如果存在缺陷,將是一個合同無可回避的根本性問題。
(2)合同條款內容是否合法。在條款內容合法性方面,需要對合同的名稱、交易的內容等方面進行審查。合同的名稱能表明一個合同的法律關系,如果合同名稱與其實際內容大相徑庭,將會對法律關系的認定與權利義務的行使造成影響[3];合同的交易內容可能會涉及多部法律關系,要使內容完全規范需要審查涉及的所有法律法規。
(3)雙方約定是否實用。合同條款是否實用、約定是否完整體現在合同的四大功能上,即鎖定交易平臺、鎖定交易內容、鎖定交易方式、鎖定問題處理。
(4)權利義務是否明確。權利義務不明確是合同中的重大風險問題,甚至是合同能否正常履行的決定性因素。作為評判合同質量高低的重要內容,在合同審查中應提前確定責任,規避風險,減少矛盾和糾紛[4]。
(5)交易需求能否滿足。審查合同時關注合同中的條款能否確保當事人順利實現合同目的。例如:判斷供貨方產能或者技術水平能否滿足需求。
五、增加法律在醫療機構中的運用途徑
(1)醫療機構要對臨床工作人員組織講座或網上視頻學習,及時地學習、了解和正確運用法律法規對完善診療行為、提高服務態度、規范書寫病歷、增強證據意識有良好作用,有效防范醫療機構自身風險[5]。不但能夠提升臨床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同時也會加強其對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自覺自發地規范自身的行為,積極為醫療機構法規體系的完善提供真實的建議。
(2)將法律運用在日常經濟決策中,利用法律法規的實時性為醫療機構發展做指引和指導,為醫療機構經濟決策打好堅實的法律基礎[6]。同時,根據醫院管理內容涉及面廣、專業性強等特點,加快醫院法律法規完善的腳步,要實現醫院運行的規則化、規范化,使之成為所有醫護、患者都要遵守的法律法規。
(3)醫療機構要圍繞自身工作實際、結合行業特色,設定適用性強、接受能力強、操作性高的普法計劃,開展切合行業特點的法律教育,提高普法實用性和適用性,將法治思想深入人心[7]。此外,還要加強醫院相關體制的進一步改革,將法律法規納入醫院的管理體制當中,對現有的醫療機構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增強其嚴謹性,并積極提高醫院工作人員的執行力和自律性。
(4)醫療機構要利用行業人流量大、范圍廣的優勢,在院內宣傳欄、公眾號、LED屏等媒介宣傳各種法律知識,營造普法宣傳氛圍,增強患者的法律意識[8]。
(5)醫療機構同時還要注意對醫護人員職業行為規范、醫療質量控制、醫療糾紛應對、醫療信息收集與共享以及醫院感染控制等相關工作內容進行法律的滲透[9],可以成立醫療職業行為及臨床醫療質量控制小組,借助法律法規進行醫療行為和工作行為的法治化,提高醫患的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吳江水.完美的合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馮明偉.探究醫患糾紛解決的法律機制[J].法治與社會,2020(3):258.
[3]丁曉軍,鐘小敏.合同審查法律實務指引[J].經濟研究導刊,2015(17):298-300.
[4]唐松.論醫療機構法律意識的重要性[J].影響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0):218.
[5]黃偉娟.公立醫院的普法管理實踐探索[J].企業技術開發,2015(18):27.
[6]陳剛,周文杰.醫院所面臨的合同法律風險及其對策研析[J].醫學與法學,2020,12(2):61-64.
[7]陳曉華.公立醫院合同管理的法律風險初探[J].現代醫院管理,2019,17(6):48-50.
[8]劉福麗,秦亞靜.從法律和醫院管理角度分析1例普外科病例[J].臨床普外科電子雜志,2019,7(3):43-45,48.
[9]喬榮. 我國公立醫院托管法律風險與防控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