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維
[摘 要]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高校校園氛圍的和諧是保障各項教育工作高效展開的前提。近年來,各類安全事件影響著高校的和諧與穩定,因此社會各界對高校和諧校園的構建愈發重視。隨著高校“雙一流”建設快速發展,校園安全問題與日俱增。文章以陜西某高校校園110建設發展歷程為例,為新時期110建設的思路、方向與步驟提供有力論證與詳細論述。
[關鍵詞] 高校;安全管理;校園110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7.4 文獻標識碼:A
一、現階段校園110建設成就
隨著高校“雙一流”建設快速發展,校園安全問題與日俱增。面對這種趨勢,在教育部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之下,以及黨的政策方針的正確指導下,2006年該校園 110 建設工作逐步展開安防系統升級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在校園中投入使用升級安防系統以來,學校內部的安保系統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同時學校周邊發生各種危險事件的頻率也大大地降低。校園安保系統能夠將學校的監控界面與公安機關相掛鉤,與公安機關協同起來降低學校內部和學校周圍的危險性,為保障校園內的師生安全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總而言之,校園的安防系統歸納起來有三大特色。
視頻監控系統采用數字化網絡技術,針對該高校進行和改進,監控錄像可以和110的報警系統相互連接,這樣就可以保證公安機關可以在第一時間內發現校園內外的不安全事件,這樣就可以避免發生危險事故。同時,校園監控的保留期也被加長,在校園中的監控錄像可以被保存下來,以便之后的使用,校園中的監控錄像可以追溯到各個角落,監控到各個地方,避免在黑暗的、無人的角落中發生危險事故。第二,學校還加強了“GSTnet火災自動報警監控管理網絡系統 ”。這個系統可以在學校發生火災等危險事故時與消防機關相聯系,能夠自動報警,并且定位到發生火災的地方,讓消防機關能夠在火災發生的第一時間趕過來,避免火災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第三,借鑒美國馬里大學安防經驗,對教學區、學生區、家屬區設置7個報警亭,以便應對突發事件。
該校110工作建設拓展了原來保衛處工作業務范圍,改進了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強思想作風,樹立了良好形象,使師生和家屬產生一種安全感。連續多年該校保衛處獲得省級市級“優秀保衛單位”。
二、“雙一流”新時期,對校園110建設的思考
該校入選全國36所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名單,需加快改革步伐,打破身份固化矛盾、激發建設活力。但安全和穩定是高校改革發展的前提和保證,校園110也要順應形勢的發展,不斷地提高自己,致力在平安校園創建中發揮最大的作用[2]。
(一)進一步優化校園 110 的組織構成
結合該校“三航一核”(航海、航天、航空、核能)的特殊性,新時期要想優化校園110的組織構成,無論是指揮工作還是執行工作,都應該重視起來。
(1)要設立校園110指揮服務工作領導專班,學校主管安全領導擔任組長,保衛處任副組長,相關部門( 校辦、教務、后勤、醫院)主要領導為成員。(2)新時期校園110報警指揮服務中心,不能單一依靠保衛處一個部門,應由保衛處牽頭,在學校中建立多個相關的部門,各個部門之間要相互連接,相互監督,進行聯動工作,具體事項問題歸口處置。
(二)建立智慧校園,開啟大數據
大數據是新時代科技發展的產物,大數據應發揮其“用武之地”,為新時期學校110建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大數據的幫助之下,使學校和其他的安保機關能夠相互聯系,相互監督形成完整的安全體系。大數據依附其高效性可嘗試完善校園安全知識數據庫、致力于安全事故模式剖析與防患、公共消息的共享。結合這五年警情圖表分析,在強化人防、聯防,注重物防、技防的基礎上,保衛處聯合信息中心搭建了xx案情監控系統,實現辦公無紙化,利用數據有效分析案情,發現警情合理安排警務,提高破案率。很顯然,與學校之前的安保系統相比較,新型的安保系統顯現出來了許多無法替代的作用和優勢。
第一,節約資源,能夠實現全面的監控。通過在校園內的各個角落安裝監控錄像,能夠避免安保機關的人員不停的巡邏,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通過在校園的各個角落中安裝監控錄像,能夠更加完整的監控校園內的情況,增加了安全性,更好的保障學校內師生的安全。第二,對可能發生的危險事件進行提前預警。學校在對校園內的安保系統進行改進時,不能僅限于提高監控和錄像的保存程度,還要能夠對可能會發生的危險事件進行預警,系統與公安機關 的監控錄像相聯系,學校的安保機關也能夠根據系統進行的預警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從而保障校園內的安全。第三,實現安保系統的智能化和自動化。系統可以通過在監控錄像中智能分析來識別進入者的行為和微表情,對行為可疑的人員進行自動報警,例如:啟動視頻監控系統中的人臉識別功能,將各種危險事件扼殺在搖籃中。
學校在提高校園中的安保系統,確保校園安全管理的過程中,園區自動管理、人員管理、校園可視化管理是管理的重點,具體管理方式如下。園區自動管理。在校園內各主要公共場和各單位以及在教學樓等地方安裝可監控錄像,同時建立進門刷卡制度,學生或者是老師在進入教學樓、圖書館等地方時都應該刷校園卡,學校的監控室應該一直關注進入教學樓或者是進入圖書館的學生是否刷卡進入,從而實現校園安保系統的自動化管理,保障學生和老師的人身安全。(2)人員管理。利用人臉識別智能技術對陌生來訪人員身份進行確認和管理;加強學校安全管理。(3)校園可視化管理。為管理人員配備專屬卡,該卡可以實現通過各個門禁系統和校園感應點,借助此卡可以實現對師生的日常軌跡(通過電子簽到、位置定位等方式)進行有效掌握。
(三)搭建校園110微信平臺
搭乘信息高速列車,學校進入自媒體時代。學校官微和官博應運產生,作為學校安全重陣保衛處應順勢而為推出110微信平臺。
(1)例如:針對校園內老年人被詐騙以及學生在教室或公共區域丟失物品等易發案件,保衛處制定“提示語小卡片”(類似IC卡大小),可隨身攜帶。(2)微信公眾號要在教職工及家屬和學生中極力普及推廣,不僅進行日常咨詢、維護、發布重要信息,可以進行緊急求助。當師生家屬遇到緊急狀況只需要啟動應急鍵,一鍵關聯校園110。
(四)全校安全宣傳教育與時俱進
(1)學校可以在學生手冊中加入有關安全保護的知識,讓學生和老師能夠在手冊中學習與安全保護有關的知識,從而能夠提高自己對危險的判斷力,達到保護自身的目的。(2)學校可以開發有關安全知識的課程的公眾號,讓學生和老師們能夠先在公眾號上完成進入課程的相關的考試。師生必須通過該考試認證,安全知識相關課程進入教學計劃,深入學習。(3)每年進行一次全體新生參加的逃生演練。
(五)提高文化軟實力建設,提升保衛隊伍綜合能力
保衛隊伍作為保衛部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們對學校的“第一印象”,也是人們對學校安全性的最為直觀的感受,其安保文化和綜合能力也直接反映該學校的管理水平,所以說保衛隊在保衛學校的治安環境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為此學校要提升保衛隊的綜合能力。
(1)培養保衛隊對學校榮譽感、參與感,發揚薪火相傳的“西遷”精神。讓保衛隊的工作人員能夠對學校產生榮譽感和歸屬感,使他們能夠真真正正參與到學校的治安建設中。同時,要在保衛隊的教育中發揚“西遷精神”,讓他們能夠體會到前輩們在以前艱苦奮斗的精神,讓他們能夠充分利用學校的育人環境成長為社會所需之才,這也是新時期大學的社會責任和高等教育使命所在。(2)打造體能過硬保衛隊伍的同時全面開展文化素質教育,以文娛活動為載體以強化組織建設。開展內容豐富的專題講座,進而提高溝通的效果,培養保衛隊伍的溝通能力,有助于自我提高業務服務水平和專業素質。
(六)努力把110報警指揮中心打造成該校的一張名片
110中心是保衛處縮影,也是處職能部門的核心,在安保體系日趨完善的新時期,急需挖掘其作用。
(1)中心上崗人員首先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結合學校“三航院校”的特殊性,提高保密意識。在接收在校學生的咨詢時,及時通知所在學院,及時有效對該生進行心理干預,防患于未然。(2)定期整理警情,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給校辦。定期有限地開展警情公開,借助自媒體擴大公信力。把服務師生的理念植根在內心深處,表現在對工作的一絲不茍和熱情上,打造成對外的一張名片。
綜上所述,隨著校園110監控指揮中心各項職責的發揮,學校各部門之間的聯系日益深化且各個因素之間存在著交互影響,促使高校安全防范體系的形成。高校安全保衛工作助力“雙一流”,推進平安校園建設,筑牢高校安全堡壘。
參考文獻:
[1]奉姣,王政書.高校安全保衛工作面臨的挑戰和對策建議[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6(1):79-81.
[2]覃紅霞,林冰冰.高校校園安全共同治理:美國的經驗與啟示[J].教育研究,2017(7):154-159.
[3]覃紅,金新利,曾艷.當前高校安全防控體系研究述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3):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