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凌波
摘要: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對象和環境變得極為復雜,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客觀分析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面臨的新形勢、問題,旨在探索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多元文化 核心價值觀 教育
1.價值觀與文化多元化
一種文化,伴隨著時間進程,不斷吸收、融入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逐步形成一種自身文化為主,外來文化為輔的更為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這個漫長持續的文化演變過程就是所謂的文化多元化過程,而其最終形成的具有新表象特征的文化即是所謂的多元化文化。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基本象征,無論如何兼容演變,其核心都蘊含著鮮明的民族特色,而作為文化核心凝聚形成價值觀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價值觀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等,使各民族文化保持著其獨特性和穩定性。
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伴隨著持續的民族沖突與融合,繼而帶來不同文化的沖突融合,歷經化解矛盾、吸收精髓,融會貫通之后,豐富發展自身文化,可見現今的不同文化本質都是多元化的文化,文化多元化的過程正是面對不同文化時的矛盾、沖突、混合、修正、融合到再次沖突的循環往復的發展過程,不同文化是在這樣的正視沖突,吸收借鑒的多元化過程中得以更新、發展。由此可見,正視沖突,積極面對、主動吸收、接受融合,才能不斷豐富文化內涵,為其注入強大的生命力。文化的多元化過程為不同文化的交流、發展與進步提供了充分的人文環境條件。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利益格局的巨大調整,對人們思想觀念及行為模式等產生深刻影響,同時也塑造了目前的多元價值觀,并成為我國多元文化形成的社會基礎。
2.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現狀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在五四青年節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 當今的大學生成長在網絡互聯的環境下,通過“網絡”、“自媒體”等渠道,快捷地接受外界信息;而改革開放后國家經濟快節奏的持續穩定增長,也導致這一代青年對于物質需求和審美有著不一樣的追求和感受。
2.1當今大學生群體具有鮮明的“互聯網環境”特征
大學生普遍思維活躍、自主意識強且對新事物充滿強烈的求知欲和獵奇心理,更容易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但限于有限的生活經驗和閱歷,在面對外來文化沖擊時,感性多于理性,容易受一些消極負面的因素影響,形成一些消極甚至是錯誤的價值觀。而且,成長環境使當代大學生形成了一定的“互聯網思維”,比如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想法、結交朋友等等,而網絡的虛擬性與信息的良莠不齊也使他們容易成為網絡害者。這些都可能對他們的價值觀產生深刻復雜甚至不良的影響。而文化背景知識的膚淺和信息的頻繁多變,會動搖青年學生價值觀,造成其價值觀的變幻、混亂乃至虛無。
2.2成長環境差異的影響
從每個學生個體情況來看,由于各自不同的成長背景及人生經歷導致他們對于物質需求和審美有著不一樣的追求和感受,對多元文化中的不同文化元素產生認同并進而形成相應的價值觀。此外,部分學生因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始終處于家庭的中心,往往更加關注自身利益而忽略他人的感受,進入大學之后依然保留之前的慣性,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換位思考意識。在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或集體利益沖突時,通常先考慮個人利益得失。
2.3多元文化及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伴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及科技創新帶來的多媒體的普及運用,學生的價值觀念也隨之多元化。學生們可以便捷地通過互聯網獲得各種信息;學生的閱讀方式趨于碎片化和淺表化,他們更樂于享受文化快餐。多數學生的“泛閱讀”貌似提高了閱讀效率,但這樣的淺讀不能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根基、淵源、內涵和演化發展歷史,也不能整體、系統化地理解來自各方的資訊,無從了解多元文化中不同價值觀間的歷史文化淵源、分歧及表象下深藏的千絲萬縷的聯系和相互對立的根本原因,因而不利于樹立穩定持久的價值觀念。
3.多元文化背景下改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的思路
多元文化必然帶來多元選擇,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種思潮不斷涌入,自然會產生許多新現象,帶來新視角,為青年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帶來新的空間。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多元化文化也給價值觀教育帶來矛盾沖突,影響價值判斷、價值認同,進而增加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難度,這就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形成有效的合力,結合繁復的社會環境,通過深入分析,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揚長避短,各盡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1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體現,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以一定的社會文化為基礎而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換言之,價值觀的形成與對文化的認同是緊密聯系的。而文化是民族得以生存發展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也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起源和深刻內涵,讓青年學生深入了解她的發展歷程,從內心里增強民族文化傳統的自豪感、認同感、歸屬感,這樣他們才會接受和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例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逆向而行”的醫護人員、應召出征的解放軍戰士、自覺簡行的民眾……全民一心中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中“為國為民、兼濟天下”的仁愛、“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奉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情懷,正是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支撐著全社會在這場沒有硝煙疫情的阻擊戰中的溫情與堅持。正是我們傳統文化衍生出的強大民族合力使我們在這場艱苦的斗爭中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我們應該帶領當代青年學生們一起回顧這次全民抗擊疫情的戰斗,結合傳統文化和傳統價值觀的深入理解,讓同學們能在親身經歷中體會到我們傳統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深邃內涵,加深他們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體會。用多種方式深化年輕一代對民族、國家、文化、傳統的認同和歸屬感。
3.2培養大學生的文化鑒別能力和價值評判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融合成為一種社會常態,階層融合、空間融合、學科融合、行業融合……而文化多元化中的文化融合對整個社會沖擊最大。面對多元文化的影響時,年輕學生由于欠缺生活閱歷,感性多于理性,不能正確辨別文化價值的性質;加之思想不夠成熟,容易產生困惑和迷茫,因此,提高文化辨別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對塑造青年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尤為重要。比如面對這次疫情時,模范人物背后的支撐是什么?他們到底信仰和追求什么?反之,個別留學生和外籍華人的一些不當言行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是什么導致他們選擇了這樣的行為?引領學生對這些問題認真的思考,有利于提高學生價值分辨能力;在充分了解不同文化價值觀的根源、特性和本質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選擇標準。
3.3將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為一體
校園文化是影響學生價值觀的重要思想平臺,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環境要素。核心價值觀建設是一個長期漫長潛移默化的思想心理建設過程,需要日積月累、自然建立、逐步深化、緩慢穩固的過程。校園文化是最為適當水滴石穿式的文化影響方式,也是校園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建設的最佳方式之一。
踐行是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因此,校園文化也應不斷豐富創新校園實踐活動形式,通過諸如傳統文化講座、各種社團、知識競賽、傳統文化寫作、文化道德講壇、時代熱點拍攝等各種精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營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環境,讓學生們不經意間能切身領悟并自覺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4靈活運用思政課這一重要渠道
思政課是高校弘揚與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課堂載體,但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的授課方式不僅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還可能適得其反會引起學生的厭倦。因此,面對多種社會思潮和多元價值觀的社會現狀,高校思政課要聯系實際,關注熱點及學生訴求,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同時,可以借助實踐環節實現引導并提高學生對多元文化、多元價值的評判和選擇能力。同時,有效發揮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通過思政與專業知識的培養緊密結合,可以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黨的十九大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焙诵膬r值觀分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而個人層面的實現和踐行是社會、國家層面得以實現的重要基礎。青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面對文化多元化的當今世界,向他們傳輸傳統文化內核,幫他們樹立正確價值取向,引領他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教育刻不容緩的責任,只有堅持不懈,才能讓我們的整個民族把核心價值觀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并融入文化傳統,永遠傳承。
參考文獻:
[1]賈迅.高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能力的培育[J].高教探索,2011,(06).
[2]王海建.“00后”大學生的群體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