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萍
摘 要:教師要在設計課程中引入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共同處于相同的環境,全面沉浸在自己設定的情景之中去感悟感恩,理解感恩產生共情,放大課堂中的情感效果,使學生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感恩的情懷。基于此,本篇文章對如何針對小學生語文課堂教學開展感恩勵志教育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感恩勵志;課堂教學
引言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不但具有很強的工具性,還具有很強的思想性。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更是教導學生擁有正確的道德觀念。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感恩勵志教育,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
一、感恩勵志教育要注重小學生身心特點
(一)開展感恩勵志教育要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程度
小學有六個年級,語文教師在授課時要牢牢掌握自己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語文授課中,明白不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模式、認知水平都是不一樣的。因此,語文教師應該牢牢把握住感恩勵志教育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
(二)感恩勵志教育活動要適應小學各個年級的個性心理需求
小學六年中學生的心理狀態勢必會發生變化,心理需求也是呈一種上升趨勢的。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受到家庭、社會環境多方面因素影響,他們的情感、興趣、愛好、性格和氣質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感恩勵志教育活動的開展更應該與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發展階段相適應、相吻合。單方面的感恩勵志教育的輸出不僅得不到學生的好感和學習,反而會引起學生的不適與反感。
(三)感恩勵志教育活動要貼合不同年級學生的體力水平
小學一到六年級,學生身體都處于快速成長的階段,雖然只有幾年的差距,但是學生體現出來的體力水平是大不一樣的。語文教師在走出課堂進行感恩勵志教育的時候,要符合學生的體力發展水平,不能冒進。
二、小學生語文課堂教學開展感恩勵志教育策略
(一)在學校德育中全面滲透感恩教育
一是學校組織開展班級與班級、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感恩比賽活動。給表現突出的班級、老師與學生進行表彰獎勵,激發師生的感恩熱情。二是利用升旗儀式、“六一”兒童節、黑板報、宣傳欄、櫥窗等,宣傳感恩故事、身邊的典型事例,讓全體學生領悟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是多么令人溫暖。三是利用音樂課、開展文藝活動滲透感恩教育,并在校園廣播中進行播放,讓孩子們時時感受到父愛、母愛、師愛等愛的偉大。
(二)滲透勵志教育,提升堅韌品質
當前學生的意志力品質較之前卻有所下滑,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品德教育中,要充分意識到學生的這一發展現狀,并對學生開展意志教育。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不吝嗇自己對學生的贊美,積極夸贊學生的每一次進步,并善于激勵學生能夠勇敢對待困難和挫折,讓自己有更高的收獲,促進學生堅韌品質的培養。在教師對學生開展勵志教育中,教師可以在自己的言語中滲透對學生的期望,讓學生意識到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并且教師讓學生有更強的自信心和效能感認識到自己有能力和實力去獲得更高的水平。通過這種勵志教育,學生的堅韌品質得以培養,美好品行也就在學生的不斷努力中得以建立。
(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正確的價值觀念
人生三件事:“做人、做事、做朋友”,做人是重中之重。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人格健全、積極向上的人,光靠思想品德課是遠遠不夠的。語文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向讀者傳遞了一個思想,教師要積極帶領學生分析課文內容,把握文章主旨,使學生準確把握作者想要給讀者傳遞的信息,并從中學到優秀品質,從而形成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四)利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傳統文化進行感恩熏陶
一是利用傳統節日培養感恩之心。利用春節,體驗一家人其樂融融、團圓和諧的幸福;利用端午節,學習詩人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利用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三八婦女節等,感恩父母、老師、他人、社會、祖國之恩,接受精神洗禮。二是利用傳統文化培養感恩之心,每周定期誦讀、講解《弟子規》,進行行為規范熏陶;背誦感恩古詩一百首,以《游子吟》《別老母》等古詩的誦讀,讓孩子們體會父母之愛。三是開展詩歌朗誦、書畫比賽等活動,提高他們的藝術境界。
(五)創設利用各種感恩情景,引導學生去鍛煉,去實踐
感恩教育的開展形式多種多樣,親身經歷的一些特定環境下的實踐能夠有效促進感恩教育的實施。語文教師在進行感恩勵志教育的時候,可以在語文課堂上對學生介紹“保護雞蛋”的活動,讓學生在一天的學習生活中帶上一顆生雞蛋,并保護雞蛋到下午放學時不能被損壞。通過這個小活動,讓學生去感受保護這顆雞蛋的不容易,并且通過保護雞蛋這個活動,去理解父母在培養他們時的用心和辛苦。感恩勵志教育不僅只是書面上的一種教育形式,而是有效的、切實落實下去的真正的感恩勵志教育實踐活動。
(六)聯系實際生活,實現知行合一
我國教育學家王明陽提出,優質的教育應當實現致良知的效果,即達成知行合一的教育成效。因此,教師要善于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善于將自己的認知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來。雖然學生認知能力較高,已經具備了對事物和行為的是非對錯的判斷能力,但是卻始終無法踐行到自己的生活中來,導致學生的學習出現了知而不行的效果。之所以會出現這一教學現狀,是由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僅僅將必要的理論認知傳授給學生,但卻并未真正引導學生將良好的品質踐行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來。對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當將文章中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效聯系并進行適度的演繹。例如:在《棉鞋里的陽光》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文章中媽媽和“我”分別為奶奶曬被子,家人之間的關愛和體貼帶來了溫暖和和諧,美好的情感在家人之間傳遞。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育時,需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不僅僅要讓學生認識到文章中的“我”和媽媽對老人尊重孝敬,并且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如何關愛長輩,讓語文學科向學生滲透的品德教育不僅僅浮于理論層面,而是要更加具體可行。
結束語
我覺得語文教師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成為一名“文化使者”。在教學中,教材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將不是生命與符號的相遇,更不是生命與邏輯的相遇,而是通過文字,通過課堂,生命與生命的相遇。教師應以文為本,以人為本,引導學生知恩、感恩,在與文本的心靈碰撞中體驗人之為人的一切:感念生命之珍重、感念自然之恩、感念父母之恩、感念良師益友之恩。
參考文獻
[1]馬小強.談談語文教學中感恩教育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39):52-53.
[2]劉秀蘭.語文教學中融入勵志教育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9(17):100.
[3]張靜.中學語文教材中孝文化資源及其教學策略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