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逸,鄒榮燦,鄧秋婷
(六盤水市環境工程評估中心,貴州 六盤水 553001)
六盤水市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發展起來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業城市,是國家煤炭資源富集區,同時也是國家西電東送的主要城市。黨的“十八大”以來,六盤水市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以傳統產業結構改造為重點,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初步形成了喀斯特山地產城融合發展模式。但隨著資源的不斷開發利用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產生了巨大影響,導致資源枯竭、生態環境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制約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使產業結構調整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本文以六盤水市的產業結構與環境保護現狀為研究對象,歸納總結產業結構調整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旨在為六盤水市經濟生態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六盤水市現轄鐘山區、六枝特區、盤州市、水城縣4個縣級行政區和5個省級開發區,國土面積9914 km2,以排全省第7位的國土面積和常住人口,創造了全省第4的經濟總量、全省第二的人均GDP和人均財政收入。由圖1知,六盤水市地區生產總值2014~2018年分別為1042.73億元,1201.08億元,1313.70億元,1461.71億元,1525.69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呈逐年增長趨勢;增速2014~2018年分別為14.1%、12.1%、12.0%、11.1%、8.8%,增速近5年逐年遞減。
產業結構是指一個經濟體當中各產業、各行業的構成情況。除了第一、二、三產業的劃分外,各產業內又分為眾多行業。一個經濟體的產業構成是經濟發展的內涵,是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發達程度的標志[1]。產業構成、三種產業內部的行業構成對一個經濟體的資源消耗強度、污染物的排放規模起著決定性作用。這是因為,不同產業、不同行業所需要的物質投入構成是不同的;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不同行業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的規模也相去甚遠。由表1可知,六盤水市近5年三大產業比重情況,其中2014年三大產業比重分別為7.3∶54.4∶38.4;2015年三大產業比重分別為9.5∶51.1∶39.3;2016年三大產業比重分別為9.6∶50.2∶40.2;2017年三大產業比重分別為9.2∶49.9∶40.9;2018年三大產業比重分別為9.7∶48.6∶41.7。說明六盤水市第一、三產業比重在逐漸增加,第二產業比重在逐年遞減,產業結構得以進一步調整。

圖1 2014~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
六盤水市年平均氣溫15 ℃,夏季平均氣溫19.7 ℃,冬季平均氣溫3 ℃,因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被譽為“中國涼都”;物種資源豐富,其中,種子植物162科614屬1700余種,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10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15種,被譽為世界古銀杏之鄉、中國紅豆杉之鄉、中國野生獼猴桃之鄉、中國野生刺梨之鄉。當前由于六盤水市煤炭及鋼鐵等主要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六盤水市的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但是政府已經采取有效的措施,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大力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目前取得一定的成效。

表1 2014~2018年六盤水市三大產業比重
由表2可知,2014~2018年六盤水市工業排放的各項主要指標呈相對逐年遞減趨勢,說明六盤水市對近年來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對生態環境保護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表2 2014~2018年六盤水市環境保護情況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快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優化城市開發邊界劃定,構建由三岔河、北盤江、南盤江等主要河流生態廊道,鎮勝、都香、水盤等高等級公路生態廊道,構成的全域綠色發展空間。
實行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培育發展資源利用率高、能耗低、排放少、生態效益好的新興產業,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
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水平從根本上決定著經濟發展所付出的環境代價的大小,決定著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強度和規模[2]。只有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產業結構由低度化向高度化轉型,才能有效遏制經濟發展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3,4]。
產業結構調整影響著整個生態環境系統,因此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必須從源頭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有效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現在新型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對傳統制造業進行改造。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提高能源利用率,從源頭保護生態環境[5~7]。
長期以來,六盤水依靠采煤發電、鋼鐵生產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也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20世紀90年代,六盤水曾經面臨生態崩盤的危險,森林覆蓋率最低時達7.5%,石漠化面積占總面積的45.35%,水土流失面積達80%以上。
面對脆弱的生態環境,六盤水應緊扣“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主線,堅持既要修復綠水青山,也要創造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把綠色發展落到實處。始終牢牢把握產業發展“八要素”,靈活運用“五先五后攻堅法”踐行“五步工作法”,將已有的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同時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激發新動能,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生態與產業結構升級改造,打造“經濟廊道”與“生態廊道”融合共生的景觀格局,從而實現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