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潔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隨著在我國社會經濟全面提升,企業在日常運營、生產階段,逐步落實了綠色環保理念,一系列綠色成本與低碳經濟的相關理念逐漸成為企業的發展準則。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將綠色成本核算體系與傳統的會計核算方式做到有效融合,是企業當下關注的重點問題。
已發生貨幣化的綠色支出是企業綠色成本確認條件,若已經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破壞,但并沒有完成綠色支出金額的確定工作,就不能確認綠色成本。綠色成本確認的依據包括外部確認與內部確認。外部確認是指企業按照國家關于環境的法律標準,確認企業的綠色成本,例如:企業對環保部門繳納的排污費,購買環保設備的購置費。綠色成本的內部確認是指企業為承擔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從企業發展的角度,花費超過相關規定范圍內的綠色建設費用[1]。
企業綠色成本確認包括費用化以及資本化這兩類確認形式。其中,資本化的確認形式可以幫助企業管理或者具有長期能夠實現貨幣化的綠色資金,而此類資金可以在當期或未來的會計期間提高企業收入,增加綠色效益,這就要求企業在科學展開會計工作的同時,在第一時間完成攤銷以及折舊等業務。在費用化的確認方式下所生成綠色資金可以體現出企業于當期流出具體經濟的狀況,重點包含了損失成本、預防成本以及治理成本等。其中的治理和預防成本對企業日常經營運營會產生直接影響,而損失成本即各企業平時生產經營中形成的投入資金[2]。
企業在應用資金化確認或費用化過程中,要從綠色和經濟的角度出發,不同情況下應用同一種成本確認方式也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如果企業的綠色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對環境起到了優化作用,并為企業帶來相應的環境和社會效益,那么,不管經濟效益是否得以提升,此時所形成綠色成本均應該實現資本化處理。站在經濟角度上觀察,企業的綠色成本必須在未來為企業帶來一定經濟效益,才能被資金化。例如,企業通過種植綠化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此項投入較大,設置的綠化設施也不會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但卻起到了優化環境的作用,增加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從綠色角度來看,這部分的成本需要考慮資金化,因為它為企業帶來了環境效益,但從經濟角度來看,這部分成本沒有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就應該費用化[2]。
在企業的日常經營和生產過程中,主要會把成本詳細分成經營成本和綠色成本,如果這兩種成本沒有關聯時,可以將產生的資金劃分為綠色成本,比如治理環境時涉及到的有關費用[3]。倘若經營以及綠色成本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就要將其和經營成本分開計算,例如:高校為提高教學樓的隔音效果,在建筑中安設的防噪設備減少噪音污染所產生的費用。
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也存在很多不能精確界定經營和綠色成本的狀況,因此企業應當根據產出資金的主要動因展開計量綠色成本的工作。按照投入資金主要動因對成本的相關分類加以確定,能夠使企業分攤成本的各類問題得到合理解決,充分提升計量綠色成本業務的準確性以及合理性[4]。比如,某公司通常需要通過若干環節才能完成生產產品的工作,同時所有環節均會生成化工類的廢物,相關工作人員會在各個生產環節進行廢物的收集工作,并將其集中處理。在這個過程中,工作人員工資中應該怎樣計算綠色成本所占比例?該公司應該按照各個環節對綠色成本主要的動機加以劃分,從而將總料當中的各環節所需材料占比計算出來,并將該比例作為相關工作人員工資的支出動機,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計算出各個生產流程里相關人員對應工資,隨后把各環節所生成化工廢物于所在環節用到材料占比作為綠色成本支出的動機,即把當前生產過程工作人員的工資乘以化工廢物在原料的占比,最后得到的數據就是綠色成本的實際數額。
如今,我國大部分企業都未單獨設計可以將綠色成本有效體現的會計科目,成本核算人員將綠色以及經營成本一起計算出來。這種成本核算方式很難清晰地呈現企業在綠色建設上的成本投入。這就要求企業建立單獨的綠色成本會計科目,將經營成本與綠色成本分開處理[5]。
企業的長期綠色資產一級科目分為綠色固定資產、綠色無形資產,財務人員在進行核算時,要在規定的會計期間內,對綠色資產做好折舊與攤銷工作。要將綠色成本設置為費用化的綠色成本的一級會計科目,按照綠色成本產生原因將綠色成本所對應二級會計科目細化成損失、預防和治理等成本,而設置三級會計科目時,應考慮到企業實際狀況,例如可以在預防成本下設置人工支出和材料支出,從而設置治理成本對應三級會計科目:處置支出以及二次利用支出,損失成本下設置罰款支出和賠款支出等[6]。
某企業在日常的生產經營中,會產生下列幾項綠色成本,包括了:采購能夠將酸性物質中和的相關化學藥品,采購脫硫裝置與設備、除塵器等設備,研發環境監管技術,生產環節產出的工業廢水、廢渣處理與二次利用,廢氣排放前的處理。
企業購置中和酸性物質相關的化學藥品所投入資金成本,其會計分錄為:
借方:生產過程中的綠色成本——材料支出所需預防成本
貸方:生產原材料
企業在生產經營中與綠色成本有關的資金投入,具體會計分錄為:
借方:生產過程中的綠色成本——人工支出所需預防成本
貸方:應該支付給員工的薪酬
企業在購置綠色建設相關設備投入的成本資金,具體會計分錄為:
借方:生產過程中的綠色固定資產——采購的除塵器/脫硫設備
貸方:在銀行的存款
而有關設備、裝置每個月的折舊項目對應會計分錄為:
借方:生產過程中的綠色成本——折舊支出所需預防成本
貸方:累計折舊的綠色固定資產
企業研發環境監管技術投入的成本資金,具體會計分錄如下:
研發階段:
借方:綠色成本——預防成本(研究成本)
貸方:銀行存款
研發成功后:
借方:綠色無形資產——環境監管技術
貸方:生產過程中的綠色成本:研發成本對應預防成本
確認資金化之后相應成本攤銷為:
借方:生產過程中的綠色成本——攤銷支出對應預防成本
貸方:累計攤銷綠色無形資產
處理并再利用企業廢水所投入的成本資金。具體會計分錄為:
借方:生產過程中的綠色成本——二次利用支出對應治理成本
貸方:在銀行的存款
當企業處理工業廢氣的時候,應根據我國有關排放標準進行具體會計分錄:
借方:生產過程中的綠色成本——排污費支出對應損失成本
貸方:在銀行的存款。
當企業確認綠色成本、計量成本以及處理相關財務之后,需要進行綠色成本的披露處理。綠色成本披露對象是企業所有的綠色成本信息,披露有獨立的成本報告以及補充的成本報告這兩類模式。其中,補充的成本報告即憑借財務會計報告披露綠色成本信息相應工作,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綠色成本信息合理分布在財務會計報表中的各個部分[7]。獨立綠色成本報告通過設置獨立的綠色成本會計報告和此類成本所對應會計報告使披露業務得以順利完成。此模式可以全面提升信息披露工作的系統性和綜合性,為相關人員提供更加完整、全面的綠色成本信息[8]。
由于我國當前的綠色成本核算體系還不夠健全,綠色會計整體發展也不夠成熟,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也要盡量減少材料、人力等成本的投入,因此,要有效融合綠色成本披露與企業會計披露,將綠色成本的有關內容納入企業會計報表中,并將其單獨設項[9]。在資金負債表中,將相應的固定以及無形資產歸入到企業非流動性資產里;而在相關利潤表當中,將綠色成本下的預防成本與治理成本列入營業的日常利潤當中,并且將綠色成本形影損失成本加入利潤總額;此外在企業現金流量表當中,經營過程中產生的現金流量項目中加設“與綠色活動相關的現金”;在成本投入的現金流量項目中,加設“與綠色損失活動相關的現金”。這種會計披露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綠色成本披露的科學性,將綠色成本信息系統、準確地呈現在財務人員面前[10]。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升,企業的綠色成本核算也成為企業會計核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人員在實際的核算過程中,要明確成本確認條件與依據,根據綠色成本與經營成本的關系選擇成本計量方式,健全會計科目,優化披露方式,以此推進企業會計核算工作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