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茉
(中共西安市委黨校,陜西 西安 710054)
供給側改革是黨中央在經濟新常態情況下制定的宏觀調控手段,有助于實現市場的供需平衡,促進經濟增長[1]。近年來,西安經濟發展堅持現代化和市場化發展方向,獲得了顯著成效,各行業發展穩中求進。但隨著我國經濟逐步進入新常態,出現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減速等情況,給西安經濟發展也帶來了明顯的影響,如各行業出現生產配置扭曲、產業結構失衡、產能過剩、市場需求疲軟等問題。因此,西安需重視正確實施供給側改革,堅持“三去一降一補”原則,即去庫存、去杠桿、去產能、補短板、降成本等方面,優化資源配置機制,調整產業結構,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以促進西安經濟健康持續地發展。
供給側改革主要是指采用增量改革來促進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的額過程中不斷優化投資及產業結構,進而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同時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推行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調整經濟結構,實現最優配置,提高經濟增長的數量與質量。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邁入新常態,若僅僅依靠需求管理來促進經濟增長,則會嚴重阻礙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而供給側改革的提出,使其成為了“十三五”期間改革的重心。在“十三五” 規劃中,明確指出培育發展新動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通過新供給側的創造力,新技術、新業態與新產業的發展來實現經濟發展動力的轉換。對于需求側管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之并不矛盾,這2種方法都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宏觀調控手段,不僅能確保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還能維持供需平衡。以往的促經濟增長的宏觀調控手段,主要采用需求側管理,例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及稅收政策等,這些手段的側重點在于經濟增長的短期因素。而供給側改革主要從資本、勞動力、技術與土地等要素配置著手,改革的重點在于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資源有限配置等經濟增長的長期因素。縱觀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狀況,國務院認為,現階段的經濟政策重心應在供給側調整上,以引導產業結構調整,過剩產能供給側減量調整等,使供給側與需求側相協調發展,實現經濟轉型再平衡。
供給側改革的經濟背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近年來我國的經濟供需結構失衡越來嚴重,在需求方面看,從以往以“住”“行”為主導的消費結構逐漸轉向多樣化、服務化與高端化的需求結構。縱觀現階段的經濟狀況,“健康”“文化”“大數據”等已經成為消費的熱點。在供給方面看,我國市場上的產品多,導致大量產品過剩;同時“大路貨多,高精尖產品少”的現象十分明顯,導致消費者的個性化、多樣化及高端化的需求難以滿足。第二,雖然我國經濟規模已成為世界第二,但經濟大而不強,導致市場核心競爭力與現今龐大的經濟規模不相符,因此,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十分重要。第三,近年來我國經濟的運行正面臨“四降一升”的局面,“四降”主要為經濟增速下降、實體及企業盈利下降、工業產品價格下降與財政收入增幅下降;“一升”主要為經濟風險概率上升。出現這樣的局面主要是因為供給側、體制性與結構性存在矛盾,這就導致需求在擴大時供給并未及時得到改善。從這樣的經濟背景可知,供給側改革在推動經濟增長中具有必要性,故積極探索實施路徑,則能調節經濟與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西安是一座連接東部、中部、西部的節點城市,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帶一路”給西安市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對其經濟發展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2]。 近年來,西安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經濟總量持續擴大,其整體水平在西部地區各城市中一直位于前列,居民收入已達到中等偏上的水平,且在國際化大都市、陜西自由貿易區等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但國家經濟進入新常態和資源環境形勢的約束,也給西安經濟發展帶來了明顯影響。
在新的歷史階段,西安市經濟凸顯出較多問題,其經濟增速下滑,供需不平衡,經濟增長效益、質量不理想,常規投資驅動、要素驅動等增長方式的邊際效應逐漸減弱,而新的創新驅動模式發展難以跟上。在消費方面,居民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和個性化,若不能提供新的供給,居民的需求則難以得到滿足。而產能過剩、成本居高不下、商品庫房問題等問題也嚴重影響西安經濟的轉型升級。因此,為促進西安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實施供給側改革已成為必然選擇。當地政府需充分考慮西安實際情況,在國家和陜西省的相關政策指引下,探索符合西安市情的改革道路。借助供給側改革調整經濟結構、經濟增長方式、經濟驅動模式,由增量擴能調整至調存優增,由規模速度型增長方式向質量效益型增長方式轉變,由傳統驅動模式轉向創新驅動模式,實現西安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化解產能過剩是供給側改革的直接出發點。傳統產業產能過剩,不是因為市場需求不在了,而是因為民眾的消費需求變化了,傳統產業產能過剩,而新行業的供給需求不足,導致供需不平衡[4]。如西安鋼鐵、建材等行業受到經濟新常態影響,其市場需求量下降,產品供大于求,出現產能過剩情況,導致其經濟增速放緩。因此,政府開展供給側改革時,需明確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系,構建與當前市場需求特點相適應的供給體系。政府需于早期予以政策刺激,提升供給質量,減少無效供給,實現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精準對接。化解產能過剩問題,西安一方面需要構建新的供給體系,一方面需適當擴大市場需求。
西安在消費、投資、進出口等方面仍有較大上升空間,可充分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帶來的巨大機遇及國外市場,化解產能過剩問題。同時,西安也需注意對僵尸企業的清理,及時淘汰產品質量低、生產技術落后的企業,減少市場中產品的同質化低價競爭,促進市場健康發展。此外,西安也需重視培育新經濟,調整產業體系結構,將能源化工、制造行業等行業向高端化方向轉型升級,以滿足市場對于高端、優質產品的需求。在各行業生產技術方面,也需重視智能化、信息化、自動化建設,以提高產業效率。
隨著經濟新常態到來,加強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各行業重要的發展方向,但傳統粗放式增長模式不利于產業的轉型升級,其轉型速度緩慢[5]。傳統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對于環境、資源的要求過高,隨著資源的損耗和污染問題的日益嚴峻,環境對于粗放式經濟增長的承載能力達到上限,且近年來資源環境的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人們大力倡導環保、綠色、低碳、循環,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尋求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已成為必然。
將傳統經濟驅動方式轉為創新驅動是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標和重要任務,需以創新為核心,調整產業結構,尋找西安經濟發展的新的驅動力。政府還重視“雙創”工作的落實,鼓勵產生技術、產品、材料、經營模式等多個方面的創新,以優化供給質量。需重視教育方面的創新,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加強知識和技術創新,提高創新成功轉化率,充分調動企業、學校、社會等不同領域的創新積極性,實現大眾創新。在鼓勵創新時,需將創新成果落到實處,使其走出實驗室,在社會中形成實際的產業活動。
市場活躍度是西安供給側改革過程中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市場作用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具有主體作用,政府需利用活躍的市場推動經濟自然、健康地發展和增長,減少政府的直接干預[6]。在市場作用推動下,可涌現更多的新產品、新技術、新產業,使經濟增長由傳統驅動模式轉變為創新驅動模式,構建出與市場需求相符合的供給體系。需注意的是,減少政府直接干預并不等于弱化政府作用,政府應做到在位而不越位,充分突出市場主體作用,并在市場機制難以發揮理想控制作用的時候及時補位,正確把握其中的辯證關系,為優化資源配置提供服務。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需有所放寬,適當下放權力,減稅降費,簡化各項行政審批手續,鼓勵民眾積極創業,積極創新,制定對市場發展有益的政策環境。同時需做到嚴格執法,保障市場環境良好,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確保市場能夠公平競爭,以充分發揮出市場機制對于產品優勝劣汰的自然篩選功能。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在傳統的投資驅動、要素驅動等增長方式逐漸弱化的情況下,必須積極創新,發展出新的,更優質、高效、公平且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方式,以適應當前經濟新常態。只有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才能有效推動西安市經濟的進一步增長,滿足民眾的文化需求、物質需求、生態需求等。西安市尋找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其主要方向在于綠色化、高端化、特色化,積極推動非能源產業發展。政府需重視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使其成為新的經濟支柱,同時也需重視財富的軟價值,重視知識、文化、金融、信息等軟財富產業的發展,將其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西安經濟的持續發展。為保護生態環境,滿足人們對綠色環保、低碳的需求,西安需積極發展生物制藥、生態農業等綠色化產業,發展綠色經濟體系。高端化發展方向則主要是對西安工業進行產業結構升級,走高端能源化工、高端制造業等路線,滿足市場對于高質量產品的需求。特色化經濟發展方向則主要體現在旅游文化產業,需充分利用西安豐富的歷史資源、文化資源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旅游產業、民俗文化、紅色文化,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促進經濟蓬勃發展。
西安作為處于關中城市群和“一帶一路”經濟帶上的城市,其經濟發展具有較多機遇。在經濟新常態下,西安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當地政府需積極落實供給側改革,依據當地實際情況和特點,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改革路徑。供給側改革時,需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與驅動方式,充分體現市場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機制對經濟的自然推動作用,重視尋找新的經濟驅動模式,鼓勵創業、創新,積極發展高端化產業、綠色生態產業、特色文化產業等,以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化解供需不協調、產能過剩等問題,促進西安經濟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