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帥

共識 眾多企業家表示,數字鄉村進程中,“人”是重要元素之一。
一線城市的科技企業逐步下沉到地方,地方企業也在馬不停蹄地進行數字化革新,在數字鄉村建設的進程中,企業的身影隨處可見,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推助作用。
在助力數字鄉村建設的進程中,騰訊是企業中入市較早的一家。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的“筑夢新鄉村”項目選點云南迪慶州,貴州黔東南州黎平縣、雷山縣。5年來,騰訊公益投入了5000萬元展開公益幫扶,用互聯網企業的核心能力助力中國西部鄉村發展。正是這場農村“互聯網+”的實踐,讓騰訊意識到,鄉村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與外界信息不通暢。由此,騰訊基金發布了騰訊“為村”平臺,并在隨后近4年時間里,與所有參與試用的部門持續互動,不斷迭代,讓“為村”逐步成為用互聯網助力黨建引領精準脫貧、鄉村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的互聯網工作平臺,為以人民為中心的黨群服務提供接地氣的互聯網工具。
信息通暢才能進步、發展,“為村”的核心用戶群體是鄉村基層干部及村民,設計有“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書記信箱”等多個模塊,以及村莊星級體系、加油為村基金。平臺上每個月都有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讓全國加入平臺的村莊可以互相交流、學習,展示本村風貌的同時也了解外面的世界,從而促進鄉村振興。
2019年,阿里巴巴宣布成立數字鄉村實驗室。新成立的數字鄉村實驗室有3項主要職能:一是基于縣域產業角度,打通和沉淀全縣域的數據;二是探索整個鄉村振興需要應用到的數字技術;三是結合特定縣開展“一縣一業”,探索其數據應用模型和數據應用案例。未來3至5年,數字鄉村實驗室將致力于支撐城鄉雙通道的高效搭建,推進新型供銷體系形成,打造鄉村振興數字引擎,促進縣域經濟的數字化。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勇指出,互聯網和數字經濟將在欠發達地區發揮作用。借助互聯網的力量,中國農村用戶“得以進入一個非常透明的世界”,“這會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另一個引擎”。阿里新鄉村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盛振中認為,為了更好地促進數字經濟、助力鄉村振興,應繼續大力提升農村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應用電子商務支持農產品產銷對接,推動智慧農業試點,鼓勵數字技術應用,促進普惠金融服務,推廣鄉村治理示范縣、示范村等。
泛華集團副總裁楊年春認為,企業在助力數字鄉村建設上,首要的作用便是用數字化的方式方法為產業賦能。泛華集團此前曾在河南某地參與過一個將資源數字化的案例:“一塊土地種植了鐵棍山藥后,5年內不能再種。但當地沒有系統的數字化平臺記錄此事,容易造成農作物產量損耗,為此泛華集團搭建了土地信息數字化的平臺,幫助當地提升產值。”
無獨有偶。在昆明官渡,泛華集團巧用網紅經濟帶動當地多肉產業,拉動了種植地租金。
在一線城市的科技企業逐步下沉的同時,地方企業也在馬不停蹄地進行數字化革新。以浙江省為例,該省在杭州市臨安區等11個縣(市、區)數字鄉村試點示范市、縣中設立了杭州余杭建光黑魚專業合作社、安吉縣正新牧業有限公司等72家數字農業工廠試點示范主體。數字農業工廠試點示范主體將著力提升數字化應用水平,在生產環境、生產過程、流通營銷、質量安全、生態保護等環節,推進數字技術裝備的系統集成與綜合運用,發揮數字技術綜合效能。各試點示范市、縣政府將與企業通力,建立與鄉村產業發展、行業管理服務能力、農民生產生活水平相匹配的數字鄉村發展模式。
加快農村光纖寬帶、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發展,提升4G網絡覆蓋水平,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推進智慧交通、智慧農業、智慧物流建設,探索農業農村大數據管理應用……《關于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的通知》與新基建內容有關聯、有重合,這意味著,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過程正是新基建下沉到地方的過程。
佰聆數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釗表示,新基建過程中,類似規模的企業面臨的共同挑戰之一,是企業短期業績與長期技術投入的平衡。“產品和技術的投入需要時間來產出,這是自然規律,不是說投入了一個月就有產品出來。對于我們來說就有這樣一個痛苦:現在不投入,會失去長線競爭力,核心價值會有問題;現在大量投入,會給短期的業績帶來影響。”
致力于物聯網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的格物云智能科技表示,如何利用現代化新型技術,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鄉村信息化網絡,整合各種信息服務,滿足農村居民對信息的需求,使鄉村管理更加智慧、便民,是當下企業助力數字鄉村必須考慮的問題。對此,格物云針對鄉村振興提出智慧數字鄉村、智慧數字農業整體解決方案,方案包含智慧消防、智慧路燈等應用,運用大數據、傳感器、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對鄉村基層設施與生活發展相關的各方面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和利用,實現鄉村智慧化、網絡化管理。同時,基于精準傳感器技術實時監測農作物生長、水產和畜牧養殖等環境因素,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對系統傳感器所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建立相應的數據處理模型,預測農作物、畜禽的生長環境以及病害情況,為農業從事人員提供實時數據信息,助其作出科學、準確的生產策略。
記者走訪中發現,諸多企業對于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用人環節十分關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指出,需“因地制宜發展數字農業、智慧旅游業、智慧產業園區”。既要懂數字技術,又要了解農業等當地情況,由此,企業的駐村團隊構架是關鍵。此外,楊釗指出,市場能否良性競爭是企業關心的問題。“當一個領域出現大量機遇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原本不是從事這一行業的公司,它們中的一些會不守游戲規則,用市場化的手法,比如三四倍的工資挖團隊、挖人,這對于不玩資本、做實事的企業來說是重大挑戰。”
楊年春也認為在數字鄉村進程中,“人”是重要元素之一。“對于有特色產業的縣域鄉村,用數字經濟為它賦能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一個電商、網紅團隊或能解決一個村的農產品銷售業績。”搶人大戰不僅體現在企業用人上,更表現在鄉村的人才振興方面。正在云南進行考察的楊年春表示,當下國內很多鄉鎮都開始興辦數字圖書館,但是基礎設施建好了,管理人員卻不到位,這是推動數字鄉村過程中的一大瓶頸。
憑借多年助力鄉村振興的經驗,楊年春指出,由于各鄉鎮的硬件環境參差不齊,數字鄉村的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此過程中,不僅需要政府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更需要鄉鎮自身增強內生動力。“數字化裝備費用上有消耗,即使是最基本的電商前端的直播設備,僅一套就動輒幾千元。鄉村自身的產品是否有足夠的特色,足到起碼可以覆蓋設備費用。”此外,楊年春還強調,村鎮的軟硬件要同步,否則容易形成一種狀況:政府、企業投入資金上了設備,沒人會用,等到大家會用了,設備淘汰了。“不要讓投入的設備成為鄉村發展的負擔,而要真正用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