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華

休閑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內容,居民休閑生活水平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人們對于自身的休閑生活如何評價?又有何期待呢?
2020年8—9月,《小康》雜志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對“2020中國休閑小康指數”進行了調查。經過對調查結果及國家有關部門的監測數據進行加權處理,得出“2020中國休閑小康指數”為96.8分,比上年度提高7.4分。
誕生于2006年的“中國休閑小康指數”主要是從休閑觀念、休閑支出、休閑方式和休閑時間等4個方面進行評價。本年度,休閑觀念、休閑支出、休閑方式和休閑時間指數分別為98.5分、98.7分、98.1分和91.8分,比上年度分別提高6.4分、5.9分、7.7分和9.7分。
對于大部分人而言,“有錢”是享受休閑生活的一大前提條件。“2020中國休閑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近一年來,國人休閑方面的支出在2000元以下的受訪者為15.9%,支出在2000~4999元之間的受訪者占比27.3%,支出在5000~9999元之間的受訪者占比34.5%,支出在10000~20000元的受訪者為18.4%,支出在20000元以上的受訪者為3.9%。
“有錢”之外,還要“有閑”。閑是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休就是對自由時間的多樣化安排。“2020中國休閑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在每周休閑時間方面,31.0%的受訪者為10~19小時,29.7%的受訪者為10小時以內,14.7%的受訪者為20~30小時,12.2%的受訪者為30小時以上,此外,完全沒時間休閑的受訪者占比12.4%。
與往年調查結果相比,不難發現,近5年來,雖然人們的休閑時間在不斷增加,但人們對于自己的休閑時間充足度評價卻在逐年降低。“您認為自己的休閑時間足夠嗎?”這是“中國休閑小康指數”調查問卷中的一道常規題目,5年前,58.1%的受訪者認為“一般”,23.7%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夠,18.2%的受訪者給出了肯定。5年后的2020年,認為“一般”的受訪者減少至21.1%,認為“足夠”的受訪者減少至5.4%,認為不夠的受訪者增長至73.5%。時間依然是影響國人休閑滿意度的最大因素,73.6%的受訪者反映“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太少”。
7月22日,《深圳經濟特區健康條例(征求意見稿)》在深圳人大網公布,第六十六條明確提出了強制休假制度,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眾多網友的激烈討論。有的網友非常興奮,直呼“我要休假”變成了“要我休假”,建議全國推廣。但更多的網友很無奈,“企業會聽嗎?”
作為一種廣為采用的國際假日制度經驗,我國早在2008年便確立了帶薪休假制度,然而10多年過去了,該制度卻始終未得到全面落實。“2020中國休閑小康指數”調查顯示,受訪者休閑時間普遍集中在周末和工作日的晚上,合計占比達63.9%,集中在年休假和節日進行休閑活動的受訪者不足三成。

★注:2020年度中國休閑小康指數是經過對“中國休閑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進行加權處理,并參照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監測數據得出的。
隨著人們休閑觀念的不斷提高,幾乎所有人都希望可以擁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休閑時光。不只是帶薪休假制度,我國整個休假制度都有待進一步改善。
那么,人們究竟想要一個怎樣的假期安排呢?國際休閑產業協會執行副主席、中國人民大學休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休假制度改革項目調查數據,以北京市為例,對居民休假制度滿意度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詳細分析,找出了居民期望的休假安排:首先,帶薪休假仍有改進空間,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帶薪休假天數未達到平均水平,延長天數勢在必行;其次,居民對增設七夕節、元宵節的意愿顯著大于其他節日,意愿非常強烈;再次,對“做四休三”期盼高;最后,期盼在增加帶薪休假天數的基礎上,逐步取消黃金周,增加自由安排休假方式,避免集中出行導致的假期質量下降。
按照慣例,“2020中國休閑小康指數”再度請受訪者從近30種休閑活動中評選出“國人最喜愛的十種休閑方式”,旅游繼續蟬聯冠軍寶座,睡懶覺位居第二位,玩手機位列第三位,上網、體育運動、看電影、享受美食、逛街購物、看電視、閑聊分列第四至第十位。
旅游,一直都是國人最喜愛的休閑方式之一。在“國人最常采用的十大休閑方式”排行榜中,旅游已連續7年位居榜首。調查顯示,雖然費用和時間依然是影響國人選擇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但興趣愛好的影響力明顯上升,2020年度更是實現逆襲,成為影響國人選擇旅游目的地的首要因素,57.9%的受訪者將之作為首要考慮因素。



受新冠疫情因素影響,2020年我國的鄉村旅游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馬蜂窩旅游大數據顯示,7月以來馬蜂窩平臺上“鄉村游”及其相關關鍵詞的旅游搜索熱度環比上漲184%。小豬短租的數據顯示,從3月起近郊周邊游恢復迅速,鄉村民宿需求旺盛,尤其是暑期鄉村民宿套餐類訂單漲幅明顯,相較于二季度訂單漲幅達350%。
鄉村游,火了,不過人們有驚喜,也有吐槽。“2020中國休閑小康指數”調查顯示,進行鄉村旅游,40.1%的受訪者是為了“增進與朋友的感情”,?27.3%的受訪者想要“減壓”,?13.2%的受訪者希望“領略田園鄉村風光”,另外還有9.9%的受訪者意在“遠離城市喧囂”,5.8%的受訪者為了“品嘗農家特色餐飲度假休閑”,2.0%的受訪者是為工作采集靈感,1.7%的受訪者想要“購買土特產”。?選擇鄉村旅游目的地,人們主要考慮的三大因素分別是優美的環境(47.5%)、出行距離(24.6%)、當地特色文化和餐飲(13.6%)。而人們抱怨頗多的則是“缺少特色,千篇一律”(44.5%),?“公共交通等基礎條件差”(37.8%),?“缺乏專業化服務培訓,檔次低”(36.5%),?“產品體驗與宣傳內容不符”(32.9%)和“住宿、餐飲條件較差”(26.3%)。
近年來,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迅速,杭州心來旅游策劃設計院院長、浙江4A級景評委委員朱躍武表示,這主要得益于鄉村旅游生動活潑、生態自然,其內容和形式廣受游客歡迎,因而生機勃勃。同時,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作為推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現的重要路徑,越發受到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
在他看來,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代:第一代是“農家樂”鄉村旅游,第二代是以民俗村、古鎮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第三代是鄉村度假,第四代將是鄉村生活,以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為終極追求的形態和階段。這將是居住和旅游一體、生活和工作無間的生命狀態。“雖然已經過多年發展,但目前我國大部分鄉村旅游項目仍舊處于第一代和第二代。”
朱躍武分析認為,其中主要存在幾大問題:一是目前鄉村旅游仍處于政府“輸血”階段,大多聚焦在基礎設施、環境美化、美麗鄉村建設等物質層面改造,還沒有形成真正的自我生長能力。二是鄉村旅游的目標客群主要是城里人。他們期待的是濃厚的鄉土味,而這與當地農村居民對提升美好生活的需求有一定的沖突,需要平衡。三是相對城市,鄉村普遍小而散,情況復雜,包括土地的問題、人們思想的問題、傳統文化的問題,等等,相比大的戰略規劃,強化設計更具有執行性,尤其是小微景觀、場景的設計,對鄉土味的體現、旅游場景氛圍的營造,以及滿足老百姓提高生活居住空間需求,都有很大幫助。四是在產品與服務方面,現在大部分鄉村旅游項目仍逃脫不了風景觀光、采摘、農家樂,地方特色有待進一步挖掘。
“鄉愁寄托是鄉村延續的最大重任,鄉村生活價值仍存,需要與時俱進,尋找出路。”朱躍武建議,“少規劃,富設計,窮建設”,遵循鄉村特點和需要,加強“鄉村小資源”的旅游化利用。
普通的老屋街巷、寂寞的木石遺存、瀕危的民俗非遺、廣布的縱橫阡陌、夕陽晚歸的鄉人、滿含鄉愁的炊煙、村頭平常的老樹、藤蔓肆意的籬笆……都是朱躍武眼中的“鄉村小資源”。在他看來,通過科學整合,創意打造,這些都有望成為具有市場號召力和競爭力的旅游產品。
(感謝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喆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