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媛

書名:漢語言文學導論
主編:田喆,劉珮,石瑾
出版單位: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
ISBN:9787547262085
定價:45元
導論是對某一內容涉及很廣的學科所作的概略性介紹,是幫助初學者入門的工具性文章或著作,所以既要全面概括,又必須深入淺出,從而足以激發讀者學習和探索的興趣。由此可見,導論的創作通常具有一定的難度。承載著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漢語言文學博大精深,關于它的導論無疑要比其他學科更具有挑戰性,對于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田喆、劉珮、石瑾共同編寫的《漢語言文學導論》一書,從出版伊始便受到了讀者的好評,并獲得學界專家的肯定,可稱得上是一部既專業又不失通俗的優秀入門讀物。
本書共分六章,從章節上看,編者對漢語言文學體系的把握十分準確,并且在講解中也適當避免了專業詞匯的大量使用。
第一章,編者首先幫助讀者重新認識文學的本質:“文學作為一種人類的文化樣式,它是具有社會審美意識形態性質的,凝聚著個體體驗的,溝通著人際情感交流的語言藝術”。并對“文學四要素”作品、世界、編者、讀者,以及它們各自與文學之間的關系加以剖析,從而有利于讀者突破一些認知上的局限,厘清一些可能存在的誤解。
隨后的二、三、四章,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啟發讀者了解文學和文學創作。在第二章,編者對作為文學作品基本形式的小說、戲劇、詩歌等體裁一一作了系統介紹,由此幫助讀者建立起對文學作品形式的基本認識。在此基礎上,編者在第三章進一步論述了文學作品的精神屬性,揭示了文學作品的感染力是創編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與體裁和表達方式有機結合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結果,也是在構思與表達兩個層面上同時進行的動態過程。在第四章,為了詳細闡述“文學四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和相互影響,編者將視角切換成了表面上處于被動地位的“讀者”一方,以闡明在文學作品的生產和傳播過程中,“讀者”在欣賞和“接受”的同時,其主觀意識也會不自覺地加入并成為創作的一部分。由此讓讀者認識到,閱讀和欣賞也是提高創作能力必需且有效的手段。
在幫助讀者了解了漢語言文學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后,第五章開始解析文學作品所體現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由此可以看出,對于現實世界的“批判”才是文學作品里最為常見的主題和表現形式。另外,接受和批判也是文學欣賞過程中讀者最基本的兩種心態,也正是這兩種態度的共同作用,才形成了讀者對創作過程的“參與”。第六章是全書的重點,編者正式引入對于漢語言文學歷史與內涵的論述。從中,讀者可以領會到文學作為歷史悠久的社會文化元素,從外在形式到內在精神所展現的人類追求生命、愛情等美好事物的永恒主題,從而理解文學在推動社會進步和記錄歷史經驗教訓兩個方面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促使讀者從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漢語言文學的內在價值和更廣泛意義上的社會作用,并由此激發起讀者積極學習、深入探究漢語言文學的意愿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