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展以志愿服務為主題的實踐育人是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促使其踐行的有效渠道,以志愿服務活動為觀察的窗口,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廣泛性、能動性可以分析和檢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組織大學生結合所學專業積極參加社會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增加大學生的閱歷和提高專業技能,讓大學生在活動中實現自身價值追求;也可以使得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運用和升華,以親力親為的方式加深了對課堂所學各種知識的認知。本課題在調查分析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大學生所學專業實踐要求,研究如何有效將專業課實踐教學與志愿服務有效結合運用于實踐育人,探索高校實踐育人的新模式。
關鍵詞: 實踐育人;大學生志愿服務;專業實踐教學;創新
實踐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由此將志愿服務提到了新的戰略高度。多年來,高校志愿服務的深入開展取得了不少成績,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數量、質量均有了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在持續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質量,強化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能方面出現了新的發展瓶頸,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逐漸突破了“義務打掃、獻愛心、送溫暖”的常規范式,向更為廣闊的領域發起進軍。結合脫貧攻堅、城鄉社區治理、綠色發展、協調發展、“一帶一路”等,大學生志愿服務在扶貧濟困、助老助殘、社區服務、生態建設、大型活動、搶險救災、社會管理、文化建設、西部開發、海外服務等領域匯聚了一股強大的青春力量。[1]
(一)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識程度不平衡,志愿服務積極性不能持久。
從志愿服務的工作日常來看,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熱情較高,志愿服務已經成為大部分大學生的自覺行動。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主要有價值觀表達、學習與自我增強、社交以及職業生涯發展。但是不排除一些大學生存在一些消極思想。據了解,一些高校在志愿服務這一板塊設有相對應的學分,必須修滿一定學分才符合畢業條件。面對這樣的情況,出現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把參與志愿服務像“執行任務”一樣去機械完成,在活動中缺乏思考、缺少活力和激情。一些大學生將志愿服務作為獲得各類評比評優、入黨的加分手段,嚴重偏離了志愿服務的軌道,忘記了“奉獻、有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2]
從志愿服務的實際工作中發現,當前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似乎是參與志愿服務的多為低年級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高年級學生被稱為 “領導者”的角色。隨著一些高年級學生年級的進一步升高,迫于學業以及就業壓力等原因,時間和精力逐漸不足,志愿活動無法頻繁組織和參與,直至退出志愿服務的隊伍,導致大學生志愿者隊伍不能長時間穩定,具有較大的流動性。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范圍窄,缺乏持續吸引力。
當前,雖然志愿服務涉及的內容廣泛,但是具體到大學生志愿者所能從事的領域卻非常有限。就目前大學生所進行的志愿服務來看,他們的服務內容主要有社區志愿服務、貧困幫扶、弱勢群體慰問、紅色文化宣傳、普法援助服務等。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空閑時間較多,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參與活動比較積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在重復的志愿服務活動中逐漸喪失新鮮感,志愿服務也會使服務對象覺得“服務形式化”“服務意識不強”“業務水平不足”“服務成效不明顯”。 [3]
(三)高校專業課實踐育人與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未有效結合
1.高校教師在專業課理論與實踐教學目的單一,缺乏育人意識。
長久以來,高校在“三全育人”方面做得各有特點,但多數高校教師在專業課教學方面重視實際的教學效果,在育人方面考慮的不多,而在實踐課教學方面涉及育人的手段少之更少。近年來,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高校教師針對教學方法做了很多改進和研究,但多是對教學手段和內容的優化,很少涉及從育人角度對課程進行全方位的優化和改革。在專業課實踐方面多半是圍繞在實踐中深入理解專業理論展開,他們認為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和專業課實踐育人是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
2. 學生對于專業實踐與志愿服務實踐劃分過于清楚。
專業實踐是高校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日常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升華,志愿服務是實踐育人的有效環節,對于人才培養的作用和專業課實踐同樣重要,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但不少學生對于專業實踐與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劃分比較清楚,主要是由于長期以來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學生長期以來習慣了課堂教學,認為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育人過程的全部,學生參加專業實踐也僅僅為了獲得專業課成績中實踐環節的分數,對于志愿服務也是為了參與活動,難免出現專業實踐是為了獲得學分而實踐,志愿服務為了在同學老師中留下好影響而實踐,獲得感比較單一。
二、實踐育人視角下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創新實踐
社會實踐是學生德育的重要手段,社會實踐與日常課堂教學顯著的不同之處在于,社會實踐使學生更直接地接觸社會活動,需要學生對遇到的社會問題作出直接的判斷并解決相應的問題,這是課堂教育所不具備的。而以志愿服務為出發點的社會實踐具有更強的育人功能,教師應該有效的將專業課實踐與志愿服務相結合進而充分發揮育人潛能,幫助學生以切身經歷的形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發揚努力奮斗的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牢記歷史使命,成為新中國前進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一)規范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知,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自覺性、積極性。
學生是實踐育人的對象,也是開展實踐教學、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主體。想要志愿服務持續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學生在實踐育人中的主體作用,我們就必須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讓他們了解志愿服務,正確地認識志愿服務,慢慢地潛移默化,讓志愿服務精神在心里生根發芽,從而在行動上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志愿服務。要加強學生對志愿服務的正確認識,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輔導員在日常的學生管理教育中培養學生樹立服務社會和服務人民的責任感,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同時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勵機制,加大表彰力度,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自覺性、積極性。更新青年學生的思想觀念,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識。
(二) 加強高校專業實踐育人工作總體規劃,打造項目基地,使志愿服務有陣地依托,持續而有吸引性。
各高校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實踐育人工作全過程,把實踐育人工作擺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納入學校教學計劃,有效的將專業課實踐與志愿服務將結合,規定相應學時學分,合理增加實踐課時,確保實踐育人工作全面開展。
高校輔導員、黨團干部是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專業教師是專業實踐教學的策劃者,要把握好學生在專業實踐和志愿服務實踐中的正確方向。積極創建有利于專業實踐和志愿服務有效融合的項目基地,并結合學生實踐育人的要求,持續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基地的建立,一是有利于激發全體師生投入志愿服務的熱情和能量;二是有利于志愿者交流學習經驗分享心得體會,通過交流和分享,提高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穩定性和積極性。
(三)著力加強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隊伍建設,挖掘教師和教學團隊開展實踐育人活動的潛力。
所有高校教師都負有實踐育人的重要責任。各高校要制定完善教師實踐育人的規定和政策,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教師實踐育人水平。要鼓勵教師增加實踐經歷,參與產業化科研項目,積極選派相關專業教師到社會各部門進行掛職鍛煉。要積極組織專業課教師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相互交流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交流,將專業課實踐教學與志愿服務活動有效結合,使之并行并軌。專業教師在將專業實踐和志愿服務有效結合,合理規劃專業實踐活動,將其作為持續的實踐育人項目,有效保證活動的延續性,在培養學生專業課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基礎上,通過融入志愿服務以增強專業實踐育人能力。
結合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目的和高校師生特點,將專業課實踐教學,與志愿服務有機融合,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志愿服務與專業課在大學教育中的同等重要作用,鼓勵學生樹立為社會和人民服務的責任感,充分認識自己從事的學習和工作不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具有更高層面的意義;鼓勵學生艱苦奮斗,不斷在志愿服務中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以更好的精神狀態和能力去服務社會和人民,進而使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模式更加貼近大學專業教學,使之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補充變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王麗.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展現狀、挑戰與對策[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20,30(02):35-37.
[2] 柏嬙.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0(01):87-88.
[3] 趙小輝,牛亞慧.比較視野下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困境與突破[J].赤子2017,(15).63
作者簡介:許朝華(1980-),男,籍貫:河北石家莊,民族:漢族,職稱:政工師,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工作研究基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