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中村作為在城市中嵌入式的存在,最終必然被裹挾著城市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此同時也伴隨著問題的出現:城鎮化率名義上超過了百分之五十,實際按戶籍人口計算不足百分之四十,城中村村民的市民化成為城市化的阻力之一?,F存有關城中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研究較少,為此,本文從時代背景出發,展開相關研究,探索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中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現狀與改善路徑研究。
關鍵詞:城中村;公共基礎設施;市民化;城鎮化
一、時代背景
城中村改造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途徑。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底,西安市已實施189個城中村的改造工作,涉及9.12萬戶、31.53萬人,有力推動了本省及全國城鎮化建設步伐。但與此同時,一些伴生問題也客觀存在:城中村改造(拆遷)具有高度的外生性、突發性,這導致部分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出現了多層面的“真空”狀態:一方面,原有的治理結構被打破,新的治理體系卻未構建完善,改造后的城中村成為“村非村,城非城”的治理夾心地帶。另一方面,城中村城市化過程 “由上而下”的特性使得大多數村民淪為“被動市民化”:村民實現了“身份市民化”,但在生活方式、所受待遇等方面的“市民化”過程還很漫長。同時,急速的身份轉變容易造成認同缺失,其自身并未認清自我發展的主體性與自我實現的重要性。
上述問題的客觀后果之一,便是諸如教育、醫療等社區公共物品供給的停滯、甚至缺失。諸如教育領域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關系到當地學齡青少年的受教育情況、文娛領域的公共設施建設關系到當地村民幸福感與獲得感的高低,其建設缺位將嚴重制約均等市民待遇的享受,不利于身份市民化后當地居民經濟、文化等方面市民化水平的改善,更不利于其改革獲得感的提升。
黨的十九大報告及“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了新時代“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理念?!耙匀藶楸尽币馕吨?,城鎮化工作,不僅要實現戶籍人口的“量”的突破,更要關注市民化后的 “質”,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在其中正發揮著基礎性作用。
二、研究的目標與意義
(一)目標
本研究嘗試以當前城中村改造中公共物品供給為窗口,考察城中村改造過程中教育、交通、醫療、文娛等公共基礎設施落后與缺失的現狀、原因、影響,并嘗試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具體對策和改善路徑,以期為“后城中村”時代當地居民的全面市民化和改革獲得感提升建言獻策。
(二)意義
本研究的實施過程及研究結果將在微觀、宏觀層面上帶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
1、研究的實施有利于改善當地居民的客觀生活福祉。本研究致力于指導改善城中村公共基礎設施及服務的質量與水平,促進其多元化與綜合化,滿足居民對服務設施的配套需求,鞏固當地居民收益的保障,為當地居民帶去實際的利益,改善其客觀生活福祉。
2、研究的實施有助于增進當地居民的主觀能動性。本研究通過對當地公共設施與服務改善的指導,將對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起到積極影響,有利于提升市民化水平和生活獲得感,從而有利于居民的城市社會融入和社區穩定。同時,本研究的實地調研過程也可視為一個社會工作介入過程,有利于喚醒當地居民的自我實現意識,為其“增能”。
3、研究的研究成果將有效為基層社區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鑒經驗和現實策略,豐富“后城中村”時代的基層治理模式。
(1)在居民層面,可以降低居民在市民化過程中對政府的依賴性,加快后城中村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步伐;
(2)在基層組織層面,可以協調政府、居委會與居民之間新的關系,完善公共服務機制,更新基層社區治理模式,共同致力于城中村的城市化。
4、研究的實施有利于進一步明確城中村改造中的潛在問題,挖掘城鎮化的高效途徑與模式,對“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本身的健康推進提出對應的政策評價,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研究內容
目前,秉持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城鎮化以人為核心”的理念,本研究旨在探求“后城中村”時代公共基礎設施缺失現狀與對策,為提高后城中村村民的生活質量尋求方法、建言獻策,以期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具體設計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內容:
(一)當前城中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現狀分析,總結概括問題所在。具體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1、缺失領域。由于城中村沒有被納入城市的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城中村各個領域的公共設施嚴重缺失。本研究欲調查研究城中村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等各個領域的缺失現狀,探尋公共基礎設施缺失嚴重的領域;
2、缺失程度。不同城中村之間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程度參差不齊,城中村內部各個領域的公共基礎設施程度的水平也不盡相同,本研究分別對城中村不同領域的公共基礎設施的缺失現狀進行調查,并分析其缺失程度;
3、現實影響。基礎設施狀況是當地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撐,是當地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物質條件。本研究探究城中村公共基礎設施缺失對所屬城市、城中村以及居民的現實影響。
(二)政府、居委會、居民等不同群體對城中村公共基礎設施落后與缺失現狀的認知與態度分析。
研究將分政府、居委會、居民三個角色為樣本進行調查,分別考察政府、居委會、居民不同主體對客觀現狀的主觀態度,了解不同責任主體的態度分化和認知差異及在改造過程中的獲得感和現實體驗差異。
(三)城中村公共基礎設施落后的原因分析。
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參與主體是多元的,牽涉、調動的資源也多層面的,是一個共擔、共建、共用過程。為此,研究組將嘗試從政府、居委會、居民等多個層面,政策、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探尋城中村不同領域的公共基礎設施落后的原因。
(四)改善當前城中村公共基礎設施落后狀況的現實路徑分析。
從頂層改造政策的設置、責任主體的明確、具體操作措施等多維度,探索以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突破、以高質量市民化為導向的立體化基層治理模式和城鎮化健康推進路徑。
四、實踐調研
(一)準備階段
1、資料收集與整理:關注西安市拆遷的實施情況,查閱、完善并整合相關資料,了解對城中村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了解當前城中村公共基礎設施落后與缺失的程度,以及當地村民對該現狀的態度;
2、隊伍組織及分工安排:完善研究組成員結構,細化人員分工;
3、調查地點擬定與考察:對西安市城中村進行篩選,預先確定合適的調查地點,并對其安全性、可行性進行評估,最終確定研究調查地點;
4、調查方案與提綱擬定:擬定相關的調查方案,初步確定分別針對政府部門、村委會成員與普通村民的訪談提綱,與相關村委會取得聯系,確定調查地點并協商調查時間。
(二)實施階段
1、對擬定地點進行田野調查:在4-5個月的時間內 ,對所擬定的數個城中村進行調查,進一步了解居委會成員與居民對自身所處環境的公共基礎設施缺失與落后的態度與觀點;與此同時,探究公共基礎設施的落后與缺失對居民與城中村整體的影響。
2、調查政府對城中村建設的支持情況:在了解城中村的情況之后,對政府對該現象的看法進行訪談調查,了解政府在城中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政策、資金、宣傳等方面的態度與支持程度。
3、對相關調查結果進行整合:將之前5-6個月的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并將其與所搜集的材料進行整合,對城中村公共基礎設施落后與缺失的現象與其影響實現進一步的認知。
(三)總結階段
1、總結城中村公共基礎設施的落后與缺失對后城中村以及整個城市的城市化所帶來的負面作用,研究不同角色對該問題的看法以及產生該看法的原因,完成相關的調研報告;
2、根據調研結果所呈現出的問題,提出針對城中村公共基礎設施落后與缺失的對策,為加快城中村以及整個城市的城市化步伐建言獻策。
五、解決問題與可行性路徑
(一)理清該地區公共基礎設施落后現狀的成因與內在機制。
1、考察政府在城中村建設的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是否缺位;
城中村建設的過程,既需要村委會的自治,又需要政府的主導。上文所及的城中村居民因其深感不確定性而導致缺乏升級與完善基礎設施的熱情的問題,導致村委會自治的效果大打折扣,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的主導作用就顯得更為突出。
在本研究的調研過程中,發現政府的主導地位并未缺位,相反地,為了加快城鎮化的步伐,完善市容市貌,政府對城中村的管理力度頗大。
2、調查居委會作為政府和居民的聯結者,是否完成了其上通下達的職責與義務;
據調查,城中村居民由于其生活質量受城中村環境的制約,其為了滿足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而產生的需求比普通市民更多,由此,居委會所承擔的責任也更重。
西安市城中村居委會所表現出的活力可以達成政府與居民所需的傳達義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政府更好地制定、實施政策,同時幫助居民更好地提升生活質量與幸福感。
3、探究提升村民在市民化過程中的積極主動性是否可以防止“被市民化”的潛在弊端。
村民市民化的主動性不僅源自拆遷所得的經濟利益,更多的是身份的轉變與待遇的轉變。如果以上兩點成為城中村居民的共識,便會很大程度地提升村民對其身份轉變的積極性。
“被市民化”的弊端便是城中村居民無法適應生活環境、身份轉變與職責義務的變化,如若提高其積極性,便能夠在緩和其抵抗心理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探索、總結后城中村時代公共服務及基層治理新模式。
1、緩治城中村公共基礎服務的落后現狀的具體對策。
(1)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將城中村基礎建設納入城市管理體系。城中村處于“城非城、村非村”的中間地位,在城市的治理過程中常常處于尷尬的兩難境界。為解決這一問題,建議將城中村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市管理體系,對城中村的環境基礎設施管理納入到統一的體系之中。
(2)提升城中村居民相關意識,促進其改善生活環境的積極性。對城中村居民意識的提升,不僅有利于減少“被城市化”的弊端,還能提升其改善生活環境的動力與積極性。為此,相關部門應該展開相關的知識宣傳教育工作,如社區宣傳、發放手冊等。
2、改善基層治理模式,為解決城中村公共服務落后問題提供理論基礎與政策保障。
參考文獻
[1]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中村“雙面性”的治理研究——以武漢市東湖新村為例》,東曉、王潔,決策咨詢2020-2-28
[1] 《以人為本的城中村有機更新——北京市朝陽區白家樓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楊猛,城鄉建設 2020-05-20
作者簡介:孫恬恬,女,1998.10.03,河北省滄州市,本科在讀,漢族,學生,社會工作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