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的在潼南大地進行了實踐探索。從潼南實踐探索看,新時代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紅色資源聯系不夠緊密、紅色資源開發和管理需要改進、紅色景區基礎設施美中有不足、紅色資源“互聯網+”運用不夠好等。解決這些問題,要挖掘紅色的“根”,活化紅色基因;挖掘紅色的“心”,迸發紅色力量;挖掘紅色的“桿”,鑄就紅色信仰;挖掘紅色的“葉”,傳承紅色精神。
關鍵詞:傳承;紅色基因;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因此,新時代我們要秉承總書記的教誨,以紅色資源為載體,傳承紅色脈絡,傳承紅色脈搏,傳承紅色基因,增強提升干部的堅定理想信念教育說服力感染力持久力戰斗力。
一、新時代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的實踐--以潼南為例
1、突出紅色的“源”,增強血液的“濃度”。潼南是灑滿烈士鮮血的熱土,浸潤著紅色的血脈。近年來,進一步充分挖掘地方紅色資源,借助于“紅色文化教育”的氛圍,傳承好“紅色文化”的因子,使本地的干部教育工作開展得更具地方特點,更加豐富多彩,更能卓有成效。潼南區共投入項目資金1.2億元,將原12.5畝的闇公陵園擴建至50.5畝,新建紅旗大門、闇公塑像、浮雕墻,增設朱德、鄧小平、江澤民等老一輩革命家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走廊,增添實物重新布展陳列館。完善修建了家風館、家風主題公園、尚昆主席故居、闇公舊居、闇公陵園等5個現場教學點。
2、突出紅色的“魂”,增強血液的“凝度”。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號召,傳承闇公精神,已成為潼南紅色教育基地建設的主要內涵。以楊闇公、楊尚昆等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優良作風為主題,形成《磨不滅的馬掌鐵—楊闇公》、《風雨人生·松柏氣節—楊闇公 楊尚昆的故事》、《回望楊尚昆》、《青年時代的楊尚昆》、《雙江楊氏探微》、《楊氏家國夢》等黨性教育教材;創作拍攝《楊尚昆》(8集)、《楊闇公》(6集)紀錄片以及《楊闇公》電影;創作演出《楊闇公》、《大醫楊淮清》、《血灑佛圖關》等川劇;集中打造《弘揚闇公精神·堅定理想信念》、《闇公精神的當代價值》、《與闇公烈士心靈對話》、《雙江楊氏家風解析》等精品課程。歷史為潼南凝結沉淀出了豐富的紅色文化礦藏。新時期,潼南多途徑挖掘紅色礦藏,塑造“革命烈士”之魂。
3、突出紅色的“絡”,增強血液的“量度”。為提升紅色文化研討的權威性,潼南區舉辦了多次楊闇公精神研討會,將紅色文化作為核心議題之一,邀請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展開深入研討。專家學者們對潼南紅色歷史研究、紅色資源開發等進行了深入闡述,使潼南的“紅色脈絡”更加清晰。對此,潼南上下達成共識,探索出“體系+平臺+活動”的紅色文化傳播“脈絡”。在這一模式中,“接地氣”是核心。區委黨校與潼南區戲劇協會合作,打造了楊闇公精神系列川劇,創作出多折符合大眾喜愛的高雅藝術作品。利用基地每年承辦紀念“三.三一”活動、清明“追思先輩”活動、“9.30”烈士紀念日,參加者累計數千萬人次,使“人生如馬掌鐵磨滅方休”的闇公精神廣為流傳。挖掘楊氏“清白傳家”內涵,建設“革命家風”主題公園,打造西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黨性教育陣地和家風教育基地。
4、突出紅色“流”,增強血液的“速度 ”。緊跟紅色引領,激活紅色細胞。一是現場體驗式。組織黨員干部前往紅色文化遺址實地參觀考察,舉行重溫入黨誓詞、情景模擬等具體活動,每到一處,都先由教師介紹情況,進行講評,使學員在參觀中結合自身思想實際及工作情況反思,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以達到提升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之目的。二是故事講解式。積極邀請楊闇公、楊尚昆的子孫后代講述在那紅色歲月的感人故事。這種教學方式會使教學內容及主題的歷史真實感增強,促使學員對歷史和當前問題的理解和關注更深刻、更久遠。三是活動傳承式。在傳承闇公精神中,潼南還把這一精神傳向了全區干部。從2009年開始,潼南區黨校與區有關單位一起,用闇公精神在干部群眾中開展了“我做革命接班人”的主題實踐活動,“楊闇公生平事跡巡展”、“楊闇公故事巡講”等走進了全區所有的鄉鎮和農村。在活動傳承的過程中,通過現場教師的講解,大家了解了那段悲壯的崢嶸歲月,每個人駐足在那些凝結著厚重歷史的老照片、革命文物前,感受著紅色精神的頑強與偉大。
二、新時代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存在的問題
1、紅色資源聯系不夠緊密。許多紅色景區單打獨斗多,孤孤單單,未能很好地與當地旅游資源相結合。紅色資源品牌效應較低,缺乏整體包裝。缺少普遍價值的挖掘與展示,產品同質性競爭嚴重,缺乏品牌整體策劃。區域行體制下造成的地域分割。比如四川重慶的紅色資源整合難度大,聯系不緊密,影響了紅色旅游目的地的聚集效應。
2、紅色資源開發和管理需要改進。一些景區景點在陳展設計上,形式單一,缺乏差異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強。紅色商品市場開發弱。調研中發現有36%的人有購買紅色紀念品的欲望,有29%的人愿意送給親朋好友,由此可見紅色商品有市場、待開發。教育方式單一。灌輸的多,簡單介紹的多。紅色旅游資源的管理模式單一。紅色資源宣傳近幾年雖有提升,但有43%的人對紅色文化了解模糊,宣傳依舊任重而道遠。
3、紅色景區基礎設施美中有不足。由于大部分紅色旅游資源地處偏遠地區,這些地區基本上是經濟落后地區,地方財政緊張,難以投入更多資金進行紅色資源開發建設。受到資金制約,不少紅色景區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交通不暢,服務態度滿意度不高。紅色景區廁所少、衛生較差,“停車難”想象特別突出,進出景區景點很不方便。
4、紅色資源“互聯網+”運用不夠好。結合四川重慶紅色景區看,在社會新媒體“互聯網+”等渠道進行宣傳不夠好。現代計算機技術如VR、三維成像、互動對話等未運用到基地教學中,歷史再現不足。根據問卷顯示,80%的人信任互聯網視頻方式宣傳。大部分紅色景區沒有建立景區體驗模式,重慶僅僅只有紅巖、渣滓洞采用了智慧解說。大部分紅色景區人員不能用攜帶的智能手機靠景區景點設置智能裝置。游客游覽到某個位置,不能用體驗互聯網真人講解或App來了解紅色文化。
三、新時代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對策研究
新時代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始終牢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強化責任擔當,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大力弘揚紅色精神,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終沿著黨中央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
1、挖掘紅色的“根”,活化紅色基因。紅色基因是我們黨在長期奮斗中淬煉的先進本質、思想路線、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總稱。從嘉興南湖的紅船到南昌城頭的紅旗,從瑞金的“紅井水”到長征路上的“紅軍被”,正是有了紅色基因的賡續,我們才有了前赴后繼的勇氣、開天辟地的志氣、制勝未來的底氣。所以,我們應該充分挖掘紅色的“根”,激活紅色基因。全國各地擁有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紅色革命遺址,是開展干部黨性教育最鮮活、最獨特的素材。上海與浙江嘉興:中共一大;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于都:長征集結出發地;遵義: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延安:中國革命的總后方;西柏坡: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等等。要將紅色資源“根”優勢轉化成社會所需的紅色精神,不斷創新紅色教育的載體和形式,讓廣大群眾和干部在傳統資源的再現學習中,觸摸歷史、銘記傳統、體悟精神,自覺將紅色基因鐫刻在心中,讓紅色基因永不變色、代代相傳。
2、挖掘紅色的“心”,迸發紅色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紅色的“初心”是什么?就是共產黨人開始出發的紅色本質。從1919年出發,在歷史的長卷上,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真理的足跡和“紅色”的故事,都是初心的素材和力量。比如上海黨的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我們黨從這里誕生,從這里出發,這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本質。一片片鐫刻著紅色記憶的土地,是紅色“初心”的地方,需要我們去挖掘紅色的“初心”,形成文字、體系、靈魂、精神等。比如俞秀松“紅色家書”,映初心;楊闇公日記“人生如馬掌鐵,磨滅方休”,肝膽照初心。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才能讓中國共產黨永遠年輕。
3、挖掘紅色的“脈”,鑄就紅色信仰。挖掘紅色的“脈絡”就是挖掘紅色的主題。從紅色資源與紅色主題教育融合看,紅色基因教育存在區域模式——革命老區(如瑞金、延安)、線狀模式——偉人故里(如韶山、廣安、潼南)、點狀模式——遺址舊址(如遵義、臺兒莊)等。例如,井岡山走的是以紅色精神為魂的教育模式,韶山、鄧小平故居是以偉人事跡為主線的紅色教育模式,紅巖、渣滓洞、臺兒莊則是從歷史痕跡到紅色故地教育模式。因此,要把發展紅色旅游同弘揚革命傳統、培育民族精神相結合,創新創新紅色教育主題模式。要加強紅色教育區域間的合作,整合紅色基因資源,形成傳承紅色板塊模式。
4、挖掘紅色的“葉”,傳承紅色精神。挖掘紅色的“葉”就是挖掘紅色的傳承,推進紅色的“形式”。講述紅色故事、重溫紅色記憶、傳承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切實將紅色基因植入黨員干部血脈。因此,我們要推進“互聯網+紅色教育”精品線路,與其他紅色資源銜接起來。推進“紅游+學習”,運用互聯網優勢,對紅色教育旅游進行宣傳。推進“影視+紅游”,借力影視,電視劇等為紅色資源地營銷。要“互聯網+智能化”,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在手機上查看資源點的紅色故事。“互聯網+紅色大講堂”,運用“互聯網+”平臺開展“紅色基因”主題教育活動。運用紅色劇展演、紅色展室、紅色歌曲、開發系列特色黨課等,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紅色基因,
參考文獻
[1] 陳春貴何洪華李柱 . 新時代提升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說服力感染力和持久力問題研究——以潼南實踐為例[J]. 綠色科技. 2018(15).
[2] 羅明明.引導新時代青年傳承紅色基因[J].人民論壇.2019-03-11.
[3] 肖呈生朱琦.紅色基因傳承教育研究與實踐探索[J].情感讀本. 2017(15).
[4] 劉瑩雪唐. 當代大學生紅色基因傳承路徑研究——以臨沂地區沂蒙精神為例[OL].大眾網.2018-11-05.
[5] 鄭昌東.傳承紅色基因的路徑選擇研究[J]. 理論導刊. 2016(02).
[6] 聶麗君 .高校傳承紅色基因對策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