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沿洲
摘 要: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我國大學重要的歷史使命,也是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迫切需求。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高校制度創新完善,始終守正創新,以制度引領發展,不斷提升治理效能,推動大學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關鍵詞:制度;效能;高校;發展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開辟了“中國之治”的新境界,為新時代“大學之治”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高等教育在國家治理中具有獨特地位和作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我國大學重要的歷史使命,也是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迫切需求。大學治理直接關系到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既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高等教育的發展環境正發生深刻而劇烈的變化,新時代的高校辦學,不僅是發展基礎和學科實力的硬比拼,更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軟較量,唯有不斷加強制度創新,提升治理效能,才能牢牢把握機遇,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讓宏偉藍圖早日變為現實。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既是一部豐富多彩的辦學發展史,也是一部生動的大學治理史。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高等教育順應時代潮流,遵循教育規律,以制度建設為抓手,堅持科學管理,推進治理創新,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興校、強校之路。高等教育在辦學實踐中,始終加強黨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扎根中國大地辦社會主義大學,秉持崇高的辦學理念,踐行以師生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依靠師生、發展為了師生,匯聚磅礴發展合力,抓機遇創條件積極推進大學管理體制創新,構建完善依法辦學的機制體制,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引擎。這些成功經驗和做法,集中體現了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特色和發展優勢,是我們今天建設特色鮮明的社會主義大學的有力支撐,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和發展,堅定不移地創新和完善。
近年來,大學在辦學治校中更加注重制度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機制創新,更加注重依法辦學和民主管理,大學章程在高校的統領作用更加突出,各種規章制度得到不斷修訂完善,治理結構進一步清晰,治理水平進一步得到提升,確保高等教育各項工作依法依章有序開展,為大學在新時期的健康發展和持續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創造了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以大學章程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體系雖然得以初步建立,但比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比照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剛性之需,比照新時代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實踐要求,大學內部的制度建設還不夠健全、制度優勢還有待于進一步發揮,突出表現在:對制度建設的統籌謀劃還不足,系統性、協調性、連續性、及時性不夠;制度設計與學校發展實際的結合還不夠緊密,科學性、針對性不強,制度層次不夠清晰、內容有待規范;法治精神和制度意識不強,制度作用發揮有限,執行需要進一步強化,等等。
同時,高校能否結合自身實際,構建起新時代大學治理的“四梁八柱”,實現“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社會監督、開放辦學、制度建設、文化建設”的現代治理結構,用以支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這“四大職能”,更好擔負起大學的責任和使命,是對大學治理體系建設的根本要求,也是實現現代大學制度價值追求的基本前提。當前,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雙一流”為引領、以合理規模為基礎、以優化結構為支撐、以鮮明特色為關鍵、以深化改革為保障推進和實現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把制度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牢固樹立全校一盤棋的觀念,自覺運用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戰略思維加強頂層設計,在大學章程的統領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黨的領導、人才培養、學科立校、人才強校、科研興校、校企校地合作、國際合作交流、黨建思政、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等各項具體規章制度,建立起“大學章程—學校基本制度—職能部門規章制度—院系二級單位內部管理制度”四個層面學校制度體系,加速提升健全反映黨的主張、符合學校實際、契合師生要求的現代大學治理結構,努力以一流制度、一流機制實現一流治理、一流效能,確保大學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一是要貫徹“以人為本”理念,著力激活人力資源要素。評價管理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優劣,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看能否充分調動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領大家向著共同的愿景同心協力前進。大學要進一步強化以人為本、以師生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持續深化人事人才改革,構建校內統籌的大人才工作體系,加快形成有利于教職工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有利于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廣納賢才的引才機制、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分類評價機制,有利于才盡其用的保障機制,全方位打造良好人才環境,充分釋放教師和干部的創新創造活力,全力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為改革發展注入源源不斷鮮活力量。
二是要強化機制體制創新,著力理順內外治理關系。通過機制體制創新,進一步優化內部資源配置,深度挖掘外部資源潛力,有效匯聚強大發展合力。內部治理方面,要優化內部單位設置,完善職能部門角色定位、功能延伸與治理聯動,切實健全以績效和貢獻為導向的資源優化配置和評價機制,將有限的人、財、物、教育教學等核心資源,精準配置到最需要的領域,流動到活力好、效率高、效益大的地方,流動到對“雙一流”建設貢獻明顯的地方,以內部資源的最大活力激發辦學的最強動力;外部治理方面,要立足政府部門“放管服”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進一步強化學校與政府、企業、社會的發展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校友會、基金會等平臺的優勢,以更加高效的體系、更加創新的制度、更加長效的機制、更加多元的模式,大力推進實質性校地共建、深層次校企合作、寬領域國際交流,最大限度爭取政策支持、籌措辦學資金、匯聚辦學資源、集聚創新人才,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我所用。
三是要加強治理能力建設,著力提升治理效能。尤其是要有效提升落實執行、攻堅克難、風險防范三大關鍵能力。提升落實執行能力,要以制度完善和機制創新為基礎,持續營造狠抓落實的良好氛圍,把執行力作為教職工考核晉升的重要內容、作為干部選拔評價的重要依據,積極凝聚干事創業正能量。要不斷增強創造性貫徹落實中央精神、上級要求和學校決策部署的工作本領,做到規定動作不折不扣,同時又善于結合實際創新轉化,以釘釘子精神將各項工作執行到位;提升攻堅克難能力,就要進一步明確發展瓶頸和攻堅任務,不斷強化自我革命、銳意進取的創新自覺和改革擔當,以舍我其誰的氣魄直面問題挑戰,堅定攻堅克難的決心和勇氣,敢于向頑疾痼障動真碰硬,勇于向急難險重沖鋒亮劍,聚力補短板、奮力強弱項,加速向一流目標沖刺;提升風險防范能力,就要牢固樹立底線思維、風險意識,認真總結凝練過往工作取得的好經驗、好做法,進一步健全風險防控與責任制度,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長效機制,充分協調、統籌聯動黨建思政、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安全穩定等各方面要素,構建上下協同、高效有序的工作體系,依法依規做好重大活動、熱點問題與突發事件的防范應對,切實保障學校安全穩定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