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發 單立山 瞿學方
[摘 要] 大通河杜家灣水電站位于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連城鎮杜家灣村莊附近的大通河淌溝段右岸,是利用永成水電站與永和一級水電站之間的1.9 km大通河段的天然落差建設的小型水電站,距連城鎮約3.6 km,距鐵合金約7.0 km。由于大通河杜家灣水電站位于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本文根據現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自然保護區相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要求,結合實踐探討大通河杜家灣水電站項目對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并提出減緩影響的具體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 水電站;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影響
[中圖分類號] X8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9-118-2
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祁連山東部山地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處東經102°36′~102°55′、北緯36°33′~36°48′。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前身是甘肅連城實驗林場,是集野生動物植物資源保護、科學研究及生態旅游于一體的自然保護區[1]。保護區總面積為47 930.0 hm2,具體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保護區有獸類34種,隸屬5目17科25屬;鳥類148種,隸屬16目37科106屬。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名錄的野生動物有26種,其中屬國家Ⅰ級保護動物的有梅花鹿、斑尾榛雞、金雕和黑鸛4種,屬國家Ⅱ級保護動物的有棕熊和巖羊等22種。保護區有各類高等植物109科444屬1 397種,其中苔蘚植物15科21屬26種、維管束植物94科423屬1 371種。保護區保護植物為青杄和祁連圓柏,優勢種主要有青海云杉、油松、紅樺及楊類等。
1 大通河杜家灣水電站建設項目概況
大通河杜家灣水電站位于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連城鎮杜家灣村,屬于蘭州市永登縣大通河淌溝,窯街河段水能梯級開發規劃中的第三級,上下級水電站分別為永成水電站和永和二級水電站[2],處于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該水電站壩址位于大通河右岸上,壩址左岸階地有民門公路通過,廠房位于大通河右岸一級階地上,電站大壩上游300 m處有大通河吊橋連通大通河左右岸,交通便利。該水電站為低壩無調節引水式電站,主要任務是發電,由主體工程、公用工程及環保工程組成,主體工程主要為樞紐建筑物、引水建筑物、廠區及發電廠房。該水電站于2009年8月正式開工,2010年9月完工,并于9月開始試生產,目前機組運行正常。
2 大通河杜家灣水電站對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影響
2.1 工程建設對景觀、生態系統的影響
大通河杜家灣水電站位于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占地面積4.336 5 hm2,占用地類為水澆地和內陸灘涂,不占用林地。實驗區自然植被和整體景觀類型面積變化幅度較小,區內景觀的整體性、自然性有微小改變,影響輕微,灌叢生態景觀、河流濕地景觀的主體不會發生改變。
2.2 工程建設對生物群落面積的影響
工程建設對生物群落面積影響程度屬中低度。大通河杜家灣水電站建設項目使區內植物群落面積有略微減少,但不會改變群落內物種組成,不會改變保護區內植物水平、垂直結構及物種多樣性、群落結構。
2.3 工程建設對種群、物種的影響
運營期車輛運行產生的噪聲會對野生動物產生干擾,但工程建設嚴格執行國家工程建設的相關標準,采取有效的聲降措施,其影響程度可以消除。
2.4 工程建設對主要保護對象的影響
大通河杜家灣水電站建設項目在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距離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距離較遠,不會對生態系統結構、植被組成、各項環境因子以及物種的正常生長和繁衍所依賴的自然環境構成威脅[3]。
2.5 工程建設對生物安全的影響
大通河杜家灣水電站建設項目使保護區內人員活動、車輛出入次數增加,有可能導致病蟲害暴發、外來物種和有害生物傳入,通過加強檢疫、嚴格管理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外來物種或有害生物入侵的可能性,消除對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影響或威脅;工程建設不會對物種棲息地造成分割,不會阻隔物種的遷徙、物種之間的生態失調,不會導致區內其他動物、植物等遺傳資源消失。
通過綜合評價該項目工程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表明,本項目實施對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影響指數為50.74,小于60,屬于中低度影響范圍。在采取有效的保護、管理和恢復措施的基礎上,對保護區的影響在可控范圍內。
3 減緩建設項目對自然生態保護區影響的措施
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工作是一項綜合、復雜的系統工程。要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還應針對自然保護區的特殊性,制定專門的保護管理條例及相應政策,以保證管理的有效性。為了加大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力度,有效保護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維護保護區的和諧平衡,現對運行階段提出保護措施,將項目建設對自然保護區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4]。
3.1 減緩原則
在項目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貫徹落實以下原則:保護優先,嚴格防護;強化監督,減少破壞;因地制宜,綜合施策;突出重點,全面恢復。
3.2 減緩影響的生態保護措施
3.2.1 施工期保護措施。
目前,此項目在保護區實驗區的建設內容已完工,相關部門已經做了相應的處理處罰,屬補辦審批手續項目,因此不采取施工期環保措施。
3.2.2 運營期生態保護措施
3.2.2.1 野生植物保護措施。①在必要區域依照《自然保護區設施標識規范》統一建立宣傳欄、標識牌,設置掛牌、立樁,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加強監督管理,制止出現亂砍濫伐樹木、污染水源的不文明行為。②建設方要加強項目后期的生態撫育與管理。結合當地有關計劃,開展生態監測,明確生態保護的后果,以便及時采取后續措施。③項目區內合理設置垃圾箱,固體廢棄物分可回收利用垃圾和不可回收利用垃圾進行針對性處理,不可回收利用垃圾由垃圾清運車運送至垃圾處理場填埋處理,可回收垃圾送至廢品回收公司。
3.2.2.2 野生動物保護措施。①調查工程周圍區域的動物,以實時了解工程運營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②加強對工程維護人員的環保教育,禁止人員在工程區允許范圍外開展活動;嚴禁捕獵野生動物,尤其在鳥類繁殖期間,禁止人員騷擾、捕獵野生鳥類等動物。③加強運營期監管,禁止人員接近水源戲水、垂釣、捕撈及傾倒垃圾等行為[5]。
3.2.3 運營期環保措施
3.2.3.1 廢氣。本項目運營期產生的廢氣主要為車輛尾氣及垃圾收集點的臭氣。其中,汽車產生的大氣污染物能及時排出擴散,不會造成停車場內污染物的累積,對環境影響較小。為減輕廢氣污染,應禁止尾氣排放超標的汽車進入,以減少汽車尾氣、塵埃等污染;及時清理垃圾收集點垃圾,運輸垃圾的車輛采用密閉式車輛,防止臭氣自由擴散。
3.2.3.2 廢水。本項目運營期生活污水通過污水處理一體化設備處理合格后,用于周邊植物綠化。
3.2.3.3 噪聲。汽車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為瞬時性,汽車在項目區內噪聲為間歇式,只要嚴格管理,均可達到預期的降噪效果。建設單位必須加強管理,禁止車輛進出項目區時鳴笛,從而使汽車噪聲對項目區周邊聲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
3.2.3.4 固體廢物。項目區內合理設置垃圾收集箱,安排專職人員定時對垃圾進行清運,將垃圾運送至指定的垃圾處理廠進行處理。
參考文獻
[1]郭航宇.農業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農技服務,2016(5):237.
[2]王亮.農業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農民致富之友,2016(24):289.
[3]高彥鵬.水利工程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對策[J].農業工程技術,2017(11):35.
[4]劉佶.淺議水利工程中的生態因素[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5):205.
[5]金對勇.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探析[J].居業,2016(12):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