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靜 袁勝娟 梁彬 董燁

【摘 要】:目的:在對危重癥患者進行營養支持的過程中,分析早期腸內營養臨床效果。方法:通過電腦抽簽的方式選擇我院2019年全年接診的危重癥患者92例為臨床觀察對象,將患者平均分成兩組,在對兩組患者進行營養支持的過程中,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營養支持方式,觀察組患者采用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方式,分析兩組患者的營養支持效果以及患者自身的康復情況。結果: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的營養支持效果以及患者整體的康復情況要由于對照組患者。結論:研究結果說明在對危重癥患者進行營養支持的過程中,相比于常規的營養支持方式,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患者的接受度更高,臨床上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早期腸內營養;危重癥病人;營養支持;臨床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2
隨著醫療技術發展速度的加快,在對危重癥患者進行營養支持的過程中,方法也日益豐富。從現階段的臨床應用情況來看,除常規的營養支持方法之外,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方法也開始越來越多的受到了醫護人員以及患者本人的關注,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營養物質吸收率,與此同時,對于患者的后期康復也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本次研究中就針對常規營養支持方式以及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方式進行了對比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9年全年接診的危重癥患者92例為臨床觀察對象,將患者平均分成兩組,觀察組46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21例,患者年齡33~68歲,平均年齡(57.6±4.8)歲,對照組46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24例,患者年齡31~69歲,平均年齡(58.1±4.3)歲。兩組患者整體病情嚴重程度明顯差異,對比價值較高。
1.2 方法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營養支持治療的過程中,對照組種患者采用常規方式進行營養支持,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采用早期腸內營養方式進行營養支持,具體方式如下。
首先,在對患者進行常規營養支持的過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患者的器官功能,對患者的血糖情況進行實時干預,定期調節患者的體內微循環,做好針對患者的抗感染治療工作,確保患者的機體內部環境能夠最大限度的維持穩定[1]。
其次,在對患者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過程中,要保證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充分考慮患者自身的耐受性,營養劑的選擇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2]。但是,要保證選擇的營養劑能夠對患者機體進行全面營養支持。營養劑不僅要保證具有能夠維持患者機體正常運轉的脂肪以及蛋白質,同時要具有足夠的糖量,干預過程中主要采用靜脈注射的方式。注射速度以及注射量需要依據患者的腸道耐受性確定。
1.3 臨床觀察指標
首先,分析兩組患者的營養支持效果,患者接受營養知識治療后,機體正常運轉所需營養能夠全面得到滿足說明營養支持效果良好,機體正常運轉所需營養能夠基本得到滿足說明營養支持效果較好,機體正常運轉所需營養無法得到滿足,患者處于營養不良狀態說明營養支持效果較差[3]。
其次,分析兩組患者的后期康復情況,患者接受營養支持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患者康復情況良好,說明治療顯效;臨床癥狀有減輕,但仍需接受進一步治療,說明治療有效;臨床癥狀未減輕,部分患者器官功能受到影響,病情進一步加重,說明治療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營養支持效果
從兩組患者的營養支持效果來看,觀察組患者的總營養支持達標率為95.65%,對照組患者的總營養支持達標率為82.61%,觀察組的總營養支持達標率整體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統計數據的整體差異具備統計學價值,具體統計數據結果如表1所示。
2.2 兩組患者康復情況
營養支持情況是影響患者康復情況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通過對兩組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分析能夠間接反映兩組患者的營養支持情況。觀察組患者接受營養支持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3.48%,對照組患者接受營養支持,治療后總有效率為80.43%,觀察組患者的整體康復情況優于對照組患者。說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兩組數據具備統計學價值,具體統計數據如表2所示。
3 結果
在對危重癥患者進行臨床治療的過程中,營養支持已經成為了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其不僅能夠有效維持患者機體的正常運轉,與此同時,能夠提升患者機體的免疫力,在此基礎上,全面促進患者自身的康復[4]。但是,從臨床研究的角度來看,營養支持方式的選擇會直接影響最終的營養支持臨床效果,采用常規方式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治療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為重癥患者機體營養不良的問題,但是,干預效果依然有待提升,不僅會制約整體治療效果的提升,患者在機體營養不足的情況下發生并發癥的概率相對較高[5]。因此,在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治療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方法十分有必要,近幾年,場內營養支持的方式受到了醫學屆的廣泛重視,通過這種方式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干預不僅能夠全面提升患者的營養吸收率,對于患者的后期康復也有著十分積極的推動意義。但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需要遵循營養支持干預的基本原則,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濃度,確保腸內營養支持的積極效益能夠得到全面發揮,降低患者并發癥問題的發生概率,在此基礎上,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復率。
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通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方式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干預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營養吸收率,最大限度的減少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營養不足問題的出現。與此同時,從兩組患者的康復情況來看,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整體高于對照組患者,說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治療危重癥患者的過程中,通過早期腸內營養知識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干預一方面能夠促進治療效果的提升,一方面能夠有效促進患者康復,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紹果,石美霞,王樂樂,胡曉瑾,蘇琳.兩種量表在危重癥病人營養不良風險評估應用中的比較研究[J].護理研究,2019,33(07):1250-1252.
[2] 王芳,姚志清,陳璐,傅巧美.早期低熱卡腸內營養支持在危重癥病人中應用效果的Meta分析[J].護理研究,2019,33(05):748-753.
[3] 李子建,陳偉.危重癥病人營養支持治療要點[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8,38(03):289-292.
[4] 劉斌,賓文凱,陳小梅,賀華.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對危重癥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7,24(05):277-282.
[5] 安友仲.補不足 損有余 無監測 慎營養——再談危重癥病人的營養治療[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7,24(03):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