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濤

【摘 要】: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鎖定鋼板(LPFP)在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效果。方法:選取從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共80例,通過隨機方法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患者采取股骨近端解剖型鎖定鋼板(LPFP),而實驗組則進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記錄檢查兩組之間的手術后的并發癥與手術的情況。結果:通過對比后發現,實驗組患者術后出血量小,手術中切口小。實驗組中出現術后并發癥的概率2%,對照組出現并發癥概率22.5%,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且P<0.05。結論:通過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鎖定鋼板(LPFP)在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效果時,可以發現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在術中情況與術后情況都比較好,而且優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鎖定鋼板(LPFP),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關鍵詞】: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股骨近端解剖型鎖定鋼板;股骨粗隆間骨折;效果
【中圖分類號】R683.4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2
在臨床上,股骨粗隆間骨折也就是髖部骨折,這種情況發生于骨質疏松患者居多,尤其是老年人。目前隨著我國人口逐漸老齡化,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1]。而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方式也比較多,通過手術內固定術的方式,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痛苦癥狀,還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從而改善患者的并發癥[2]。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進行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為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鎖定鋼板(LPFP)的治療效果,內容如下。
1 資料方法
1.1 患者基本資料情況
選取從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共80例,通過隨機方法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有40例患者。實驗組中,男性患者共2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齡在57歲到73歲之間,平均的年齡在(66.5±4.7)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共2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齡在58歲到76歲之間,平均的年齡在(68.7±3.7)歲。分析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數據,結果不具備差異性,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30分鐘使用抗生素,并實行仰臥,進行全身麻醉。
對照組:對本組患者進行股骨近端解剖型鎖定鋼板(LPFP),在大腿近端外側做10cm手術切口,并且切開皮下與筋膜,通過鈍性分離,將股骨粗隆與股骨干近端暴露出來,通過手法前位復位的方式,將克氏針穿入股骨頸,并在C臂透視下,發現骨折端復位情況較好。
實驗組:實驗組進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通過連接牽引床,同時在內收內旋位來對患者的患處進行復位,透視發現復位滿意,在通過消毒、脫碘,術區覆上無菌薄膜,并在大粗隆上緣朝向近端切5cm左右手術可口,再切開皮下與靜默,在頂點處通過三角錐來使引導針進入骨髓,在皮質開口器開口后,將螺旋刀片加壓固定,同時擰入螺釘與近端尾帽。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后的效果與術后并發癥出現的概率。
1.4 統計學
本文采用SPSS21.0版本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計數型指標通過例(n\%)進行表示、再通過x2進行檢驗,計量型的指標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采用t檢驗。P<0.05表示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結果存在明顯差異性。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效果
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刀口長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內容請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概率
經過比較之后,可以發現實驗組患者并發癥概率少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具體如表2所示。
3 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目前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情況也越來越常見,因此,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是非常重要的[3]。
此次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術后效果優于對照組。實驗組中出現術后并發癥的概率低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且P<0.05。
綜上所述,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在術中情況與術后情況都比較好,而且優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鎖定鋼板(LPFP),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蔡軍,方凱,蘇立.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與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9,16(23):3483-3486.
[2] 陳鋒,石勇,龔炳生.PFNA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效果分析[J].醫藥前沿,2019,9(29):42.
[3] 徐浩.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應用PFNA的治療效果分析[J].養生保健指南,2019,(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