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燁 劉風云

【摘 要】目的:探討快速康復護理模式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9.1月-2020.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n=46)、研究組(n=44),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增加快速康復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況以及術后康復情況進行比較。結果:研究組肺功能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置管時間、住院時間以及VAS評分均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采取快速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其臨床癥狀,縮短康復時間,對提高臨床療效有著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快速康復護理;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47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2
肺癌是對人生命健康造成威脅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近些年,肺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與日俱增。隨著腔鏡技術與微創技術的廣泛應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也成為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胸腔鏡手術創口小、恢復快,患者接受度較高。而如何提高患者術后的護理則成為當下研究的焦點。快速康復護理模可通過先進的護理手段,減少患者術中身心的應激反應,提高康復效果,縮短住院時間。為了證明該護理方式的有效性,我院以90例患者為例,就快速康復護理模式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1月-2020.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n=46)、研究組(n=44)。患者年齡均在26-69歲之間,平均(46.12±2.31)歲。比較兩組患者的身高、體重、職業等一般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經MRI及CT等影像學檢查并確診為肺部惡性腫瘤,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心血管疾病以及嚴重感染性疾病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生命體征的監測,術前常規檢查、麻醉護理、心理疏導,觀察患者術中以及術后情況,并做好記錄。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快速康復護理。
(1)建立快速康復護理小組,由護士長、護理組長、護理人員組成,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并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落實每位護理人員的責任。
(2)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屬普及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方案、手術流程以及康復功能鍛煉方式等,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1]。
(3)管道護理:患者麻醉藥效消失并意識清醒后即可拔出尿管,觀察患者術后6-8小時,若無異常情況,可拔出胸引管。
(4)疼痛護理:可多與患者交流,分散患者注意力,若患者疼痛程度較嚴重,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止疼藥物。
(5)飲食護理:患者術后6小時內即可進食,先以流食為主,逐漸增加營養物質,術后3天可過渡到半流食,若無不適癥狀,可恢復正常飲食。
(6)在患者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被動運動,包括肢體伸縮、肩部、肘部、膝關節等緩慢活動,術后8小時可協助其坐起,24小時候可鼓勵患者下床活動。此外,可對患者采取呼吸功能訓練器幫助患者改善肺功能。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況以及術后康復情況進行比較。VAS評分,分值越低,疼痛程度越輕。
1.4 統計學分析
將收集到的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以()、表示計量型數據,用t檢驗計量型數據,P<0.05表示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2 結果
2.1 對兩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況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研究組肺功能康復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對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研究組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置管時間、住院時間以及VAS評分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快速康復外科護理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心理干預以及術后飲食、運動指導等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措施,能夠降低術后并發癥,減少手術帶來的應激反應,有效提升治療效果。我院對90例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采取快速康復護理,分別給予常規護理與快速康復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況以及術后康復情況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研究組肺功能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置管時間、住院時間以及VAS評分均少于對照組,P<0.05。本次研究結果與繆麗春[2]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采取快速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其臨床癥狀,縮短康復時間,對提高臨床療效有著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桑瑩瑩,方麗梅,夏超,趙梅.快速康復護理路徑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9,35(10):1673-1676.
[2] 繆麗春.快速康復護理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后康復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18):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