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教育要深入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生命教育是學生成長中至關重要的“必需品”。運用這種手段,將生命教育滲透于小學教育之中,尤其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之中,就成為當下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一個焦點。在生命教育視域下,筆者梳理《道德與法治》教材,探究并思考生命教育滲透于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原則,以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生命教育的素材,并對如何更好地開發與利用生命教育素材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命教育;珍愛生命;開發利用
生命教育即是一種全人教育,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心理、生理、社會性、自然性的全面發展。現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信息流通速度和知識傳播速度都非常快,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然而,很多人在生活質量得到大大改善的同時精神生活失去平衡,他們缺乏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感悟,導致他們陷入了較為嚴重的信仰危機和精神迷茫。隨著互聯網生活的日益豐富,很多青少年經常把自己投放于網絡虛擬世界中,斷絕與現實世界的溝通和交流,因此,這些青少年就不能真正的體會與理解到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生死問題和認為關系。
一、生命教學,遵循道德與法治原則
(一)人本性原則
人本主義理論者認為,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相互關懷、相互尊重的學習環境,才有可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時,教師還要重視教學技巧和教學語言的熟練運用,給每位學生充足的尊重和溫暖。
(二)針對性原則
每位小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所以他們思想道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并且道德與法治涵蓋的范圍比較廣,包括:行為、情感、認知和意志等四個要素,對于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難在自己身上實現四個要素的均衡發展,這無疑就將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加大。
(三)開放性原則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還需要重視遵循一定的開放性原則。尤其是當教師在準備和搜集教學素材時,務必要保證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多樣化。
(四)主體間性原則
在進行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都應該是平等民主的關系,這樣才能更好地溝通交流,讓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融洽和諧的合作學習。
二、梳理素材,聚焦生命意識
生命給予我們的感動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如何將這些感動傳遞給學生,這是生命教育的基礎所在。教師們常常苦惱于沒有貼切的教育材料,其實道德與法治教材就是生命教育的一份優秀資源。通過對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梳理,教師們很容易就可以發現,“生命教育”作為重要的教育主題已經較充分地貫穿于課文之中,只不過呈現的方式卻不盡相同,有的較直接,有的則較間接。而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則需要對教材中相關的教育資料不斷地發掘、梳理和積累,從而對生命教育資源有較系統的了解和把握。
(一)強化學生認識生命
開展生命教育的第一步就是為了讓學生對生命有初步的認識,對人生中生、老、病、死有正確地認識,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是任何人都不能改變的。在這個前提下,進一步開展和加深生命教育,就能使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二)引導學生尊重生命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必須要強調尊重生命的理念,這樣有利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現階段,有些家庭結構較為特殊,這就直接給構建良好的教育環境帶來了很多的困難。
(三)引導學生珍愛生命
首先,要讓學生學會珍愛自己的生命。每個人生命的長度都是有限的,生命教育中要引導學生從珍愛自己的生命開始,對人類的生命特點和身體結構有全面地了解,掌握促進身心健康的相關知識,具備基礎的生存能力,懂得簡單的自救和他救方法,遇到困難依然能夠積極樂觀。其次,學生要學會珍愛別人的生命。
(四)引導學生思考生命價值
生命價值一般分為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社會價值就要引導學生從小養成樂于助人、默默奉獻的習慣,在社會生活中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過紅綠燈路口時,攙扶老爺爺、老奶奶過馬路;在路上看到有垃圾袋,立即撿起來放到垃圾桶去等。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好習慣的養成都是來源于一件件的小事堆積的。對于自我價值,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自強自信,敢于挑戰困難的品性,遇到挫折要越挫越勇,對于失敗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找到自己的目標,建立自己的夢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三、素材歸類,深入開發利用
在不同生命教育主題的背景下,教師需要以生動、貼切的方式去引領學生領悟和思考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所要傳遞的生命教育的豐富內涵。教師可以在學生熟悉和理解課本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開發和利用課堂資源。在教授課文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各種豐富的形式去延伸課本,啟發學生。可以是幾個有趣的游戲,可以是一次真實的情景模擬,可以是一段動人的視頻,也可以是一次各抒己見的小組討論……下面從幾個方面出發,舉例展現了如何深入開發利用教材,去引導學生貼近生活,獨立思考。
(一)設計游戲場景
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對游戲有很高的參與性,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根據教材里面的內容設計生動有趣的游戲場景來進一步開發和利用生命教育的素材,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感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如果僅僅由教師來講解教材內容,并且來分析生命的特征和意義,對于處于小學二三年級的學生來講接受這種抽象化的知識是有相當大的難度。生命,本身極具抽象性,同時又富有哲學韻味,因此教師設計一定的游戲場景,讓學生置身于游戲情境中,能讓學生近距離的感受生命成長過程以及生命的可貴。
到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建立自信。
(二)聯系生活情境
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教材內容多選自于學生的實際生活素材,因此,在開發和利用生命教育的素材時要多與日常生活相聯系,設計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到一種熟悉感、親切感,也更易于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如果單純地給學生灌輸關于生命的概念,學生會感覺到觸不可及,過于虛擬化,自然也很難感悟。如果將這些關于生命的道理還原到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悟和思考,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巧用教材素材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很多關于大自然的知識,包括:對動物的關愛、對環境的保護、對家鄉的熱愛等。當學習到這些單元時,教師就要借用這些教學素材,適時地滲透生命教育,從而讓學生能夠關愛大自然的生命,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四、結語
生命教育,使道德與法治課堂充滿了靈動的生命力。道德與法治課堂,是生命教育的理想棲息地。道德與法治課堂應當成為讓孩子心動的地方,道德與法治活動應成為學生生命歷程中難忘的經歷。學生的道德生命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活動中得以滋養。讓我們將生命教育落實到教育的每一個細節中去,從一名教師出發影響身邊每一個孩子,在基礎課程中樹立正確的三觀,把握人生,珍惜生命;讓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中多一份自信、多一份陽光、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愛心。
參考文獻
[1]許靜.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J]. 小學教學參考 2014(24)
[2]蘭壯國.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常見問題及對策[J]. 現代企業教育 2014(14)
作者簡介:金文佳(1988-) 性別:女,民族:漢,籍貫: 浙江臺州,職務/職稱:二級教師,學歷: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