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萍
摘 要:作為學生接受知識的重要傳授者,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學會利用先進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與手段,在農村山區學校有限的環境中創造出適宜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課堂上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完成各項活動,自主學習語言,提升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并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培養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力?;诖?,本文對小學生英語課堂參與度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生英語;英語課堂;參與度
引言
英語屬于語言類學科,不僅強調理解記憶,還強調學生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實現以上目標有賴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賴于師生課堂上的有效互動,有賴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高質量的互動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學生希望參與課堂,樂于參與課堂;二是課堂互動氣氛融洽,師生關系平等,學生敢于表現自我;三是有秩序性,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在互動中有所收獲。結合英語教學內容和學生心智發展,教師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互動,以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
一、提升農村山區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意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15年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中提出,教育應該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服務,把經濟發展、社會包容性、環境可持續性三者的協調作為教育的立足點。這反映了教育價值觀的調整方向——立足人文主義。知識不僅被廣泛地理解為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技能,也包括價值觀和態度。學習過程也要改變,因其不僅是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過程,更是培養能力以及正確價值觀和態度的過程。教育就是有組織地進行這樣的過程,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還有學校以外的教育。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倡導的,也是我們國家確立的核心素養。所謂參與度,就是參與或者加入某種事物或者某件事情;課堂參與度,就是學生以自己為單位融入課堂教學。參與不僅是人們發展、提高自己的關鍵途徑,也是人們精神世界的滿足需要。因此,學生自主地融入課堂教學環境,提高自身的課堂參與度,不僅是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其養成良好品質有效前提。主體參與是目前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要求,也是現實社會對人才的全方位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改變被動、單方面的灌輸教育,正是一種積極的、值得提倡的學習方式,這也是課程改革的迫切任務。
二、農村山區小學生英語課堂參與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教師因素
教師因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經驗、英語知識體系和體驗式教學的信念態度。教師的教學水平越高,越能夠把握體驗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提高體驗式教學效果。教師的教學經驗越豐富,越能夠判斷學生的優點和不足,針對性地使用教學技巧,提升體驗式教學效果。教師的英語知識體系越完善,對內容知識、教學知識、實踐知識的理解越充分,越能夠發揮體驗式教學的作用。教師對體驗式教學的認可度越高,信念越堅定,態度越積極,教學效果越好。
(二)、小學生因素
農村山區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缺乏自控能力、記憶不深刻但好動,教師應選擇和運用一些趣味性和生活化的情境,將農村山區學生融入到英語環境中,促其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快樂,提升說英語、用英語的主動性,農村山區學生的學習興趣越強烈,對體驗式教學的感知和認可度越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越強。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激活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表現的欲望,提高語言能力。
(三)、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主要包括社會環境和農村山區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包括家長的態度和配合、社會課程資源、教科研活動等。家長的支持度越高,越有利于體驗式教學從學校向家庭延伸,有助于體驗式教學的擴散。社會課程資源越充分,教師進行體驗式教學的手段會更多,有助于提升體驗式教學的效果。教科研活動,如專家講座、專題研究、公開報告等越豐富,教師進行體驗式教學的機會更多,教學能力也會不斷提升。
三、農村山區小學生英語課堂參與度的有效提升途徑
(一)、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背景要求下,教師需要切實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的束縛,吸收多元化的英語教學方法。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主動分析自己的課程效果,分析出目前做的薄弱環節與不足之處,加以有針對性地調整和優化,力求更好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只有以更多的方式開展英語教學,才能從根本上抓住農村山區學生的心理特征,創設出更有趣味性、有學習價值的情景,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以合作帶動探索,保障學生參與
互動是人與人之間交際的一種方式,也是英語課堂教學經常采用的教學方法,可以讓每個農村山區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教師為小組設計的探索主題應具有互動性、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教師對小組合作的評價應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既要肯定成績,也要指出不足。二是合作方式應多樣化。可以是生生之間的合作,也可以是師生之間的合作,可以以任務型主題為合作內容,也可以以組間競爭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無論采用何種合作方式,都要以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雙向交流為主,以提高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為目標。
(三)、小組合作,體驗成功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是開展高效教學活動的有效途徑。因此,在課堂中實施分組合作學習,相互探究,充分發揮小組活動在外語課堂的積極作用是成功的根本。這一課因為有了前面一系列的知識輸入和鋪墊,這里可以設置小組PK環節,先是組內成員合作,再到組與組之間PK,其內容是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說說為何要節水節電、保護環境,以及怎樣才能更好地節水、節電、減少污染、保護環境。這期間,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也為了增加現場的緊張氣氛感,教師要讓學生抓緊準備和討論,規定具體的時間,在合作討論和PK中體驗到比賽的激情。本堂課結束前,可以請每組組長對組員的課堂表現進行總結,教師也可根據組長總結進行一定的表揚和肯定。這些環節的設置,可以促使學生在討論、PK過程中認識到節約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在實際生活中把節約作為約束自己的準則,真正把環境保護落實到現實行為中。
結束語
教學是一門無止境的藝術,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事情。無論怎樣構思教學,總有需要我們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因此,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上課之前備好課。備課絕不是一句空話,它需要教師充分了解教材內容、農村山區學生情況,在農村山區學生需要的基礎上設計課件,踏踏實實地考慮好每一環節,這樣才會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其次,把農村山區學生的“學”作為授課的重點,善于利用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激發農村山區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注重培養農村山區學生英語學習的實際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海燕.核心素養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滲透[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貴陽會場)論文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187-189.
[2]姚靜.小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7):85.
[3]許玲藝.基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小學英語教學模式創新策略[J].教書育人,2018(34):33.
[4]胡玥.混合式學習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18.
[5]秦愛娟.小學英語趣味教學模式實踐研究[D].聊城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