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宇 劉益明
摘 要:在我國古代,文廟是推廣儒家文化的重要禮制性建筑,受到封建統治者的高度重視。文廟建筑體系是我國古代封建制度的集中體現,也是古代城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就寧遠文廟的建筑裝飾藝術特色與其文化內涵進行相關研究與解讀。
關鍵詞:寧遠文廟;建筑裝飾;紋樣
1.寧遠文廟起源與發展
寧遠文廟始建于最早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在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寧遠縣人黃習溶因軍功被清朝遷授四品頂戴,為振興人文,捐銀重修文廟,耗資白銀六萬余兩,歷時十個冬春,于光緒八年(1882 年)竣工,占地7000平方米,成為當時“湖湘之最大”文廟。
文廟主體建筑沿中軸線分布,左右對稱的建筑布局。不僅滿足古代傳統祭祀使用的要求,而且嚴守繁縟的等級制度和禮制規范。以“廟”的祭祀空間為中心,即以“大成殿”院落為整體的核心建筑群,形成一條東西對稱的文廟主軸線,構成前后三組功能不同的院落空間。 在漫長的歲月中,寧遠文廟成為了在宋、元、明、清四代統治者尊孔崇儒,宣揚教化,主興文脈的圣地,也成為眾多志在功名的讀書人頂禮膜拜的殿堂。這組壯麗的古建筑濃縮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凝固了一段段數百年的漫漫科舉之路。
寧遠文廟主體建筑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筑規制。整座文廟建筑布局科學,規模宏大,凸顯禮制地位。祭祀主殿是一座下有月臺,四架五間,紅墻黃瓦,重檐廡殿的高禮制級別的雄偉建筑。殿內主座設置有孔子畫像及其神牌位。主位兩側分立有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此外于東西兩邊還置有十二哲的牌位。大殿正中懸掛“萬世師表”匾,大成殿院落東西兩廡房為歷代先儒哲人及鄉賢名宦之從祀牌位。
大成殿極其莊重而華麗,無論在臺基護欄,還是大成殿本身的梁柱之間,均繪有大量精美的裝飾圖案,整個建筑設計風格十分考究。
2.寧遠文廟建筑裝飾的表達
2.1大成殿雕龍石柱
文廟的大成殿,結構簡潔而整齊。重檐飛翹,斗交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其枋檁飾以云龍圖案,金箔貼裹,祥云繚繞,群龍競飛。大殿四周回廊有20根高浮透雕的龍鳳石柱,工藝精湛,為世人之罕見。石柱盤龍上下對翔,兩兩一組升騰盤繞嬉戲一個寶珠,四周刻云霞,下端波濤翻滾,柱腳上刻有假石山,山下懸片片吉祥的蓮瓣,每個細小紋樣都造型優美、式樣考究、神態各異,無一雷同,其形象栩栩如生讓人越看越有動意,躍然石上不禁讓人大為驚嘆。
石柱直徑非常的大,多采用通體透雕,立體感十足。深浮雕盤龍石柱高6米,直徑0、8米,給人以莊嚴大氣的感覺。白天在陽光照耀下,投影透進柱內,在遠處觀賞的人們仿佛只可能看見云龍浮游而看不見石柱肅立,從而創造了一種視覺上奇跡,讓人嘆為觀止的。整個石柱玲瓏剔透,生動異常,讓人不由的對工匠高超的技術心生感嘆。使得了不少詩人、文學家、藝術家及其考古學家為之驚嘆。近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在觀賞文廟龍柱時曾即興賦詩: “石柱盤龍二十株,大成一殿此尤殊。天工開物眼前是,梓匠何曾讀圣書。”
2.2大成殿彩畫
寧遠文廟現存彩畫中以清代彩畫居多,作為傳統建筑彩畫藝術發展的成熟時期。清代的彩畫不但傳承了以往各朝各代中彩畫藝術的精華,其本身也在不斷的創新和發展中完善自身。該時期彩畫的種類、題材頗多,紋樣精美。文廟內的彩畫多以青綠色調的傳統和璽彩繪為主。廟內間構架上都描有璇子彩畫。一般的規則是梁架及大木構件以黑色為主,底面涂紅,側面涂黑。使得彩繪藝術表現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彩繪內容多以儒家故事,歷史名儒和地方軼事。通過此“無字經書”表達儒學精神。
另一部分彩繪,則主要以裝飾圖案來表達各類吉祥寓意。各種富有喜慶意味的圖案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在明清時期,已經達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古人對自身的品格與精神境界也有著極高的追求,這種追求反應到彩畫裝飾中,則是通過建筑上繪制的各種動植物紋樣背后的寓意來表達,文廟內最常見的如松、竹、梅的歲寒三友圖案以及梅、蘭、竹、菊的四君子圖,也有代表了吉祥如意的龍、鳳、獅圖案。
2.3御制石碑
大成殿門東側立有一塊御制石碑,碑面鐫刻著魁星踢斗的圖案。據說魁星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魁星因為相貌丑陋,連續三次考狀元都未中,一怒之下將裝書的木斗踢掉,投江而死。魁星雖三試未中,但民間百姓卻仰慕其才華,將他塑造為神,借“魁星踢斗”之題,以求文運高照。畫面上是一藍面的小鬼,一手捧墨,一手執筆,單足站立在鰲頭之上。連鬼帶斗,就是一個草體的“魁”字。碑上刻有進士姓名、次第與籍貫。進士題名始于唐代,后人紛紛效仿,進士題名于碑上,借以顯宗耀祖。
石碑頂部刻有二龍護寶的雕刻,底座由一神獸托護。其龍紋構圖在結構組織上顯得緊湊、靈活;雖然龍紋雕刻的面積不大,但章法多變化,顯得繁瑣饒目。凸顯奢侈、華麗、繁冗的整體風格。周圍以云紋相陪襯,上部分的繁復龍紋雕刻加下部分的神獸托底,更加顯露出中間碑文的穩重與寧靜,同時也彰顯著寧遠文廟的威武磅礴。
3.古建筑裝飾紋樣的發展及意義:
古建筑裝飾自唐代開始,就大量采用自然界和現實生活富于生命律動的植物、花鳥、魚蟲、蜂蝶等作為紋樣。使之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情趣,擺脫了商周以來的拘謹、神秘、威嚴的嚴峻氣氛,使人感到格外的自由、舒展、活潑和親切。唐代時,社會開放,與周邊國家的交往頻繁,裝飾圖案得到了空前發展。初唐較多龍鳳和植物花紋,如折枝花、串枝花等。盛唐紋飾大受中亞、西亞影響,中唐后,裝飾花紋日趨細密,更富于圖案化,多以雙魚、對鳳等組成團花圖案。到了晚唐,裝飾紋樣流行以單純花葉組成的團花,以及由鳳紋演變而來的雙鳳圖案。至宋元,圖案的發展愈發趨于成熟,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宋代在設計觀念上主張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造型、裝飾應本于大自然之象。隨著對大自然的認識,一些常見的動植物,也被人們賦予了吉祥的寓意。根據事物屬性或取其諧音,如龍、鳳、麒麟、龜,合稱為“四靈”,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動物吉祥圖案。松柏冬夏常青,凌寒不凋,用以祝福人長壽延年,形容人品行正直等。
明清時期裝飾紋飾由于受到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時代特殊性以及歷史文化傳承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復雜多樣化的特征。其紋飾造型和題材豐富,種類繁多,還反映出大量的歷史、人文信息。其紋飾整體造型不但具有抽象化、圖案化的性格,還注重運用寫實的手法,使紋飾更具生命力。同時,清晚期的裝飾紋樣還多以各種物品名稱的諧音拼湊成吉祥語,使得裝飾圖案更具文化色彩和想象力。
4. 結語
建筑裝飾紋樣是人類記錄生活經驗和表達審美意識的特殊語言,是傳承歷史與文明的重要載體。我國傳統裝飾紋樣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歷經千年的發展,不僅造型優美而且風格各異、變化多樣,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不同的時代風格,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風俗民情,成為我國社會進化發展的真實寫照。在現代設計中,傳統圖案紋樣也成為了一種直觀的民族標識符號元素,為現代設計提供了寶貴的靈感源泉。
參考文獻:
[1].李硯祖,工藝美術概論,[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06
[2].王佳音,北京文廟的歷史格局與現狀,[J],中國文化遺產,2014,09,28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青年項目:傳統倫理視野下寧遠文廟建筑裝飾研究 課題編號:15B069
湖南工業大學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傳統文化視角下寧遠文廟建筑裝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