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戎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給社會生產生活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基于特殊時期對消防監督管理工作提出的挑戰以及消防監管做出的及時應對措施,文章從特殊時期對社會消防安全主體責任的檢驗、倡導“指導服務”模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及“線上”技術手段有效保障服務消防監管工作等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疫情防控;消防監管;指導服務;“線上”技術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企業生產經營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企業停產,建設工程停工,交通運輸停擺,餐飲、旅游、住宿、娛樂等行業基本處于停業狀態。全員出動抗擊疫情是當前全社會的焦點和重心。然而,隨著疫情形勢不斷變化和疫情防控工作的持續開展,醫療救治定點醫院、集中隔離觀察點、方艙醫院等場所的醫療救治活動夜以繼日,衛生防疫物資生產企業滿負荷加緊生產,部分集貿市場、超市、交通樞紐及能源供應等必需的生產生活保障性場所仍要繼續運行。而隨著時間推移,全國大部分地區企業逐步恢復生產及工作秩序,重點行業、重點場所的火災危險性也隨之逐步升高,近期偶發單位和居民在復工復產和居家隔離期間引發火災造成財產損失甚至人員傷亡事故,造成了一定社會影響。
防疫是當務之急,防火亦不可掉以輕心。面對當前形勢,國家層面,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應急管理部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的《醫療機構消防安全管理九項規定(2020版)》《場所消防監督指導服務工作提示》《臨時改建方艙醫院消防安全要求(試行)》等多項涉及消防安全技術及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對抗擊疫情期間加強對有關醫療、生產及保障單位的火災防控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和工作要求。同時,各地消防救援機構也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本地的工作方案,并派出專家指導組,對有關單位及場所的消防安全進行業務指導服務,最大程度地降低相關場所的火災風險,為疫情防控工作和復工復產創造穩定的消防安全環境。
此次疫情是國家和人民遇到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雖然對人民生命健康和國家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從積極意義和發展角度出發,這段特殊時期既是對此前和當下消防工作成效的一次難得的檢驗,同時也為今后工作開展提供了冷靜思考的機會。
一、特殊時期是對社會消防安全主體責任落實的一次全面檢驗
近年來,社會各方一直全面致力于提升廣大單位的“消防安全主體責任”意識及能力,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通知印發的《消防安全責任制實施辦法》(國辦發〔2017〕87號)更是將“消防安全主體責任”明確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社會高度;自2019年10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消防監管工作,更成為與推動社會“消防安全主體責任”建設的匹配模式。
疫情來襲后,衛生防護要求高、人員流動受限等各方面因素使得各方對消防監督工作,特別是現場檢查變得更加審慎,消防安全管理更大程度地轉向自查、自改的自我管理模式。對于企、事業單位,這種狀態極大地調動并充分倒逼廣大單位,特別是需要提前復工復產企業充分發揮消防安全自我管理的主動性,也最大程度地考驗著單位負責人對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視程度和消防安全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和實際工作能力;對于社區和居家群眾,這種狀態創造了最大范圍、最全樣本、最大概率地檢測全民火災防范、初起火災處置及自救逃生等常識和技能水平的空白實驗條件。
這種狀態如同一場突擊考試,考官不打招呼、未預留復習時間,在民眾普遍神經敏感和外部各種條件普遍交織的狀態下,檢驗全社會消防安全能力的日常積累。我們期待疫情早日結束,用大量火災數據統計、典型案例分析等進行定性、定量綜合分析給出這場大考的成績,為以構建社會消防安全主體責任體系為指引的社會化消防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二、“服務指導”或成為當前一段時期內消防監管的重要方式
此次疫情無疑對當前社會經濟造成一定影響,不少企業會面臨倒閉、暫時停頓的困境或處于勉強維持經營狀態。近期,全國各地紛紛迅速出臺扶持政策,以應對疫情支持以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為代表的企業主體共渡難關。作為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的“主力軍、國家隊”,全國消防救援機構也通過專家指導、在線答疑等方式為抗擊疫情中的醫療及生產工作提供消防安全服務指導。據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數據,截至2月1日,全國消防救援隊伍已為619家復工生產的防疫物資生產企業、3041家集中收治定點醫院、23家新(改)建定點醫院、2588家集中收治隔離點開展消防安全指導和服務。
“服務指導”已成為目前消防監管的重要方式,而受當前疫情及經濟形勢影響,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醫療衛生相關機構還將處于高負荷運行狀態,企業全面復工復產也將面對用工缺口、資金鏈緊繃等諸多實際困難,生存發展面臨巨大挑戰。這種情況下,消防救援機構在延續服務指導的工作模式的同時,不妨借鑒浙江、四川、江蘇等地市場監管、安全生產等領域內實施的“首違不罰、首查不處、容期整改”等政策,宏觀把握地區經濟發展大勢,在把握執法底線和核心安全目標的前提下,主動調整監管模式,處理好“服務指導”和“嚴格執法”的關系,建立法制化的容錯機制,在法律的框架內盡可能地以技術指導的方式促進社會消防安全主體責任落實,使企業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有效的安全防護技術和管理當中,最大限度降低火災發生概率,實現安全管理的本質目標。
三、特殊時期“線上”技術手段服務消防監管工作優勢盡顯
疫情防控期間,各地、各類政務服務工作加速轉向“鼓勵線上辦理”及“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不見面”模式,充分釋放“放管服”改革紅利。例如,2月5日山西省住建廳發布通知,要求全省推行工程建設項目“不見面審批”,實行網上辦理;2月8日上海市消防救援總隊發布《上海市公眾聚集場所使用或開業前消防安全檢查辦理倡議》,鼓勵群眾電話咨詢并通過“一網通辦”或“隨申辦”等網絡途徑線上辦理消防安全檢查業務,便民利民的同時也避免了人員往來,對疫情防控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這種“在線政務”社會環境下,全國各地消防救援機構根據工作部署積極探索創新消防監管執法方式,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采取視頻、電話、短信等形式對定點醫院,集中隔離點等重點單位或場所的消防安全責任人、管理人進行遠程指導,提供咨詢服務。據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數據,僅1月20日至2月3日,全國消防救援機構就通過遠程監控及視頻系統巡查16086家次,向有關部門、社會單位發送告知提醒111.6萬條次。
一方面,電話、視頻、短信作為信息時代聯絡通信的基本方式,因處于疫情和春節疊加的特殊時期,在短期內被廣泛用于消防指導服務,有效化解了防火監督人員不足、現場檢查感染風險高等問題,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指導的效率,同時也為責任主體自我監管留下了空間,起到了抗擊疫情期間“幫忙不添亂”的積極效果。另一方面,因具備解放人力、智能值守的特點,以消防物聯網、電氣火災監控等技術為代表的“智慧消防”在疫情時期進一步得到廣大消防管理者認同和采用,加之5G、互聯網+等元素的融入,在人工智能時代,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消防監督管理方式必將進一步為提高城市公共安全防范水平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四、結語
在這場與疫情的戰斗當中,廣大人民群眾必定對“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產生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疫情過后,這種對“主體責任”的透徹理解,也會逐步擴展衍生涉及人們安全與健康的各個領域,每個組織和個人會像當前的“口罩文化”那樣,主動防護,形成習慣,扎實提升每個社會單元的消防安全系數。在消防監督管理模式和手段方面,特殊時期全面鋪開的“服務指導”模式也為今后消防監管方式提供了可行范本,一段時期內或將與“嚴格執法”共同為保障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保駕護航,同時使企業主體充分享受國家“放管服”改革紅利。在技術層面,特殊時期為以現代信息技術、數字科技為載體的“智慧消防”提供了一次全面檢測的機會,也對消防科技“人工智能化”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從“非典”到新冠肺炎,人類與疫情作著鍥而不舍的斗爭,而隨著人類生產生活的發展,火災這一概率性、動態性的事件也必然與人類相生相伴,并會隨著建筑科學和人類行為的改變而不斷變化。但是,無論整治火患還是抗擊疫情,“客觀認識,理性思考,科學應對”都應是我們應對和破解現實問題的基本思想和行動準則。
參考文獻:
魏玉坤.消防救援隊伍為超3000家集中收治定點醫院開展消防安全服務[D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02/c_1125523228.htm,2020-02-02.
于春海.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與應對[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20-02/12/content_75697634.htm,2020-02-12.
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Z].201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