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喬 李帥 隆廣冠
【摘要】 目的 探究腦卒中后痙攣采取壯藥孿痹方貼敷治療效果。方法 隨機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收入腦卒中后痙攣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接受單純康復治療,觀察組予以康復治療聯合壯藥孿痹方貼敷,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肌張力情況比較,觀察組0級、1級、1+級低于對照組,3級、4級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 腦卒中后痙攣采取壯藥痙攣方貼敷治療,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臨床干預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壯藥孿痹方;貼敷;腦卒中;痙攣
【中圖分類號】R745.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3-096-02
腦卒中后常見后遺癥為肢體痙攣,臨床特征表現為肢體持續肌張力增高,肢體疼痛及關節僵硬等,甚至造成患側肢體永久性關節痙攣,最終致殘,影響患者日常行為及生活質量。當肢體痙攣狀態持續時間越長,表明后續恢復難度系統越大,此時難以建立神經系統功能。因此,配合肌肉局部組織分離黏連、康復訓練為必不可少部分。中醫藥用于腦卒中后痙攣療效顯著,能顯著改善臨床癥狀,促進預后。文章就對壯藥痙攣方貼敷用于腦卒中后痙攣患者療效情況如下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收入腦卒中后痙攣患者總計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0例,納入標準:①納入對象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中腦梗死診斷標準;②年齡<75歲且病程在2周至1年以內;③意識清楚且生命體征平穩,配合臨床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功能不全休克者;②進展性卒中及大面積腦梗死等;③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7~72歲,平均(62.5±4.4)歲,以Ashworth評定量表對患者肢體痙攣程度分級,1級:3例,2級4例,3級:8例,4級:5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46~73歲,平均(63.6±4.7)歲,以Ashworth評定量表對患者肢體痙攣程度分級,1級:2例,2級5例,3級:9例,4級:4例。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最好列出能把Ashworth評定量表(0-4級例數在對照級中與觀察組中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予以常規治療,及時控制血壓、血糖,降血脂以及對癥治療,并防止并發癥等基礎治療。對照組接受康復訓練,包括運動療法、作業療法及物理療法等。運動療法開展中包括關節活動訓練、關節松動術及被動牽張痙攣肌訓練等。作業療法則為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物理治療包括中頻、冰刺激等,每日1次,每周總計治療5次,總計治療4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自制壯藥攣痹方貼敷痙攣偏癱關節處,藥物組成:腫節風、透骨消、路路通、大風艾、白芍、伸筋草、當歸、千斤拔、雞血藤、桂枝、桑枝、羌活、獨活、木瓜、陰陽蓮、大皂角、川烏、草烏各10g磨制成粉。使用方法:要分中添加適量溫水調和均勻,并加熱煮沸,邊角邊加入適量面粉制作成糊狀,稍涼壓制成藥膜,厚度為2mm,溫度維持在50~60℃并貼敷在關節及穴位處,上覆蓋熱水袋或干毛巾,時間維持在20分鐘。每日1次,每周治療5次,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肌張力,情況,并對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隨訪第3個月不同時期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進行比較,采取改良的Ashworth評定量表[1],分為0級:被動活動患側肢 ? 體在整個范圍內無阻力。1級:被動活動患側肢體終末端輕微阻力。1+級: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前1/2ROM中有輕微“卡住”感覺。2級:被動活動時,患肢大部分ROM內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動。3級: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在整個ROM內均有阻力,活動比較困難。4級:患側肢體僵硬,阻力很大,被動活動困難。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療效評定[2]:各項最高為2分,上肢+手33項,共66分,下肢17項共34分,上下肢合計100分。FIM量表療效評定[3],FIM評分最少為18分,最高為126分,分值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治療后肌張力情況比較
觀察組0級、1級、1+級低于對照組,3級、4級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治療前,兩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 討論
增加一些目前腦卒中后痙攣綜合治療的現狀
腦卒中后痙攣綜合征作為常見并發癥,對偏癱側肢體肌張力增高或痙攣治療成為神經科、康復科醫師面臨棘手問題。目前對上述治療多采取康復與中醫學相結合措施干預,取得顯著成效。目前西醫治療上,多以BTX-A康復治療,是將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目前作為一項安全有效療法取得臨床醫師廣泛應用。同時,還包括理療、支具、抗痙攣藥物等,均發揮顯著成效。而中醫藥中,以中藥、針灸、熏洗、膏藥等多種形式結合而成,均改善痙攣癥狀,改善肢體活動能力。
中醫學中尚未對腦卒中后痙攣病名記載,歷代醫學著作中《素問 調經論》中云“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現代醫學家認為腦卒中后痙攣發生根本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肝腎虧虛、水不涵木為關鍵,引起營衛失和、痰瘀阻絡。壯醫藥作為南方壯族地區特色民族醫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壯族地區氣候及地理環境獨特,孕育大量豐富藥物資源,長期醫療實踐中,壯族先民及歷代壯醫積累大量狀藥使用經驗。
文章研究指出,腦卒中后痙攣患者采取壯藥孿痹方貼敷治療,患者肌張力改善情況顯著,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升,與對照組比較,P<0.05。壯藥孿痹方中,壯藥腫節風作為君藥,味苦、辛,性平,歸心、肝經,發揮清熱涼血及祛風通絡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4],藥物中含有酚類、黃酮苷、香豆類以及內酯等物質,發揮消炎止痛之效。對應患者配合常規康復基礎上,配合壯藥孿痹方貼敷于偏癱關節位置,能提升再生神經協調性運動,提高局部肢體支配能力并緩解肢體肌張力,改善臨床癥狀并提高訓練效果,兩者協同作用可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痙攣采取壯藥痙攣方貼敷治療,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臨床干預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茍娟平.基于神經解剖學溫針灸與穴位貼敷治療腦卒中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8(10):1061-1064.
[2]黃麗琴,陳彩娣,林燕等.穴位貼敷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恢復期手功能障礙康復的療效觀察[J].浙江臨床醫學,2017,19(6):1056-1058.
[3]樊潔,顧葉,姚靜珠等.遠紅外穴位敷貼聯合良肢位擺放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肢體痙攣的效果觀察[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8,18(6):518-520.
[4]張璐,方劍喬.針灸對老年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7):4222-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