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明娟 張娟 陳甜甜 隋靜 鄭偉
摘要:現階段,我國的水環境治理方面還不是很成熟,普遍存在運行費用高、基礎建設投大的特點,并且治理主要停留在傳統的治理技術上,且過于重視水中各種有機污染物的治理,卻忽略了水環境中氮、磷的治理。對此,本文主要針對生態型水環境的治理技術進行探究分析,旨在為行業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生態型水環境;治理技術;分析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非常匱乏的國家,并且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水資源污染方面的問題。水資源的污染會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同時也會對農業、工業等行業造成十分消極的影響,從而會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對于水環境的治理也越來越重視,力求找到一種在去除水中污染物質的同時,還能夠對水體產生修復作用的技術。
1.水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污水治理技術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由于我國的脫氮除磷技術還不是十分成熟,加之受到傳統設計理念和傳統治理技術的束縛,對于生活污水這種有機污水的治理方面,大部分設計單位或是配套的設備制造商都將重點放在了COD、BOD5等有機污染物的去除上,卻忽視了脫氮除磷的問題。水環境中的污染成分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變得復雜,然而,人們對于環境的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烈了,很多城市都興起了一些三級處理和深度處理污水廠。與此同時,隨著相關技術人員的研究不斷深入,涌現出大量的新工藝和新技術,例如在污水生物領域中出現了間歇式(序列式)活性污泥法、以及同步脫氮除磷的A/A/O系統和氧化溝系統等等。
這些新型工藝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對水體環境的污染問題起到了緩解的作用。由于要追求高質量高效率的處理結果,所以現在的技術設備往往都存在著處理成本高和投資高的問題。就目前情況來看,采用較多的二級處理污水處理廠基建投資大多在1000元/m3左右,如果需要三級處理或者是深度處理,成本將會增長到1500元/m3以上。因此,如何優化工藝且經濟適用,成為了水環境治理的一個新課題。
2.水環境治理的新思路
水體環境治理不僅僅是要去除水體中的污染物質,更要考慮水環境的整體發展情況。在傳統的水環境治理中,一般是運用各種技術手段來修建污水收集系統,然后再對收集起來的污水進行集中的治理。然而,這個過程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使得水體環境的治理費用變得非常高。由于污水的分布是較為分散的,并不是集中在同一個區域,因此,污水的收集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部分地區會使用較多的地下水,但是并沒有注意回灌,從而使得這部分地區經常會出現水量不平衡的現象。部分地區治理污水采用的十二級處理技術,但是這個過程中,沒能做到將水中的氮、磷等元素有效去除,從而使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的問題。也就是說,以往的水體治理只是注重了諸多問題中的某一方面,而沒有考慮到水體環境的整體發展,因而水環境的質量并沒有得到徹底的改善。
再者,就是要注重水環境的良性循環。水作為一種重要資源是可以循環使用和再生的,其循環主要涉及到自然和社會兩種形式。其中,自然循環是自然界中常見現象,社會循環則需要人類通過開發利用產生的水進入循環[1]。二者相互交織,社會循環往往建立在自然循環的基礎之上,同時也會隨自然循環造成影響。因此,在社會循環這個環節中,要充分考慮到自然界的基本規律,使得處理后的污水排放到自然界中也能夠滿足環境的要求,這樣就會良好的維持自然循環,確保水資源可以繼續被人們應用。
3.水環境治理的方法
3.1雨水徑流利用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土地資源的利用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這往往會使流域內的水文過程受到破壞。部分建設中使用了硬質的下層墊,導致滯水空間被侵占,地面徑流增加,不僅會造成污染,嚴重的甚至會引起城市內澇,城市的發展和建設也是很大的困擾。對此,可以利用綠地具有的過濾、滲水等作用,并對基層進行改造,從而增加雨水的實際下滲量。這種方法不僅能夠對污染進行有效的防治,也可以避免產生大面積徑流,從根本上降低了內澇風險。在硬化地面中增加綠化地面的鑲嵌面積,或者是在排水溝渠周邊進行綠植栽種,都可以很好的凈化污染,達到從源頭降低污染的效果。
3.2湖濱帶凈化
湖濱帶在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健康的湖泊生態系統評價標志和重要組成部分。相關技術人員可以利用湖濱帶,在水底鋪墊一些吸附填料和酶促填料,從而構建出一個具有多種水生動植物和各種微生物組成的生態污水凈化系統[2]。
3.3人工濕地
眾多治理技術當中,人工濕地可以說是最常見的一種生態型水環境治理技術了。眾多污水處理技術,大多可以按照處理方式的不同分為生活處理技術、物理處理技術和化學處理技術。雖然,人工濕地是一種綜合性的污水治理方式,但耗費的材質和資金也相對較少,又有著較好的處理能力。人工濕地凈化系統的主要材料包括填料表面以及生物膜等。當廢水進入生物膜的時候,其中部分有害物質會被植物根系或生物膜中的填料攔截,或是通過生物反應被消除[3]。而且,人工濕地中的植物根底能夠釋放出一定的氧氣,因此周圍環境,特別是植物根系附近就會存在好氧菌,污水中存在的氮、磷等元素就能夠通過微生物的營養吸收或是化學反應得到有效的去除。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生態水環境治理雖然已經小有成果,但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間。污染的控制與水體環境的改善是現階段更為重要的人物。對此,我們要加強對水體環境治理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從而有效加強對生態環境的治理,
參考文獻:
[1]李霞.生態型水環境治理技術[J].化工設計通訊,2018,44(12):219.
[2]劉振江,趙益華,陶君,葛銅崗,尚巍,黃鵬,王金麗,穆瑩.中新生態城污水庫環境治理與生態重建[J].中國給水排水,2016,v.32;No.405(01):90-94.
[3]張建華.生態型水環境治理技術的思考[J].山東工業技術,2017(7):236-236.
基金項目: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合作項目子課題“西寧市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規劃專項設計——生態果園、農村垃圾資源化與生態廁所工程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