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祥 王朱丹 楊笑宇
摘要:隨著“互聯網+”逐漸改變著各行各業,高校工會工作也產生著積極的變化,對宣傳引導、政策解讀、信息傳遞、培養教育、維護權益等各方面工作都有了新要求。自媒體工具有著自由度高、傳播度廣、活潑性強的特點。充分利用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載體,在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多個信息傳播平臺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可以有效擴展高校工會工作口徑、提供多種與時俱進的工作方式,切實提升高校工會工作實效。
關鍵詞:自媒體;高校;工會
前言
高校工會是校黨委領導下的群眾組織,由教職工自愿組織結合而成,是教職工與學校黨委溝通交流的紐帶,具有教育引導、權益維護、豐富文化生活、參與學校建設等多方面作用,其中宣教工作是工會工作中重要的一項。信息化改革推進著著高校工會工作在信息反饋、服務、管理等方面的不斷優化,本文將研究自媒體工具的特點,闡述在擴展高校工會工作口徑中的策略。
一、高校工會工作普遍存在的難點
1、工作平臺信息化程度不足,目前許多工會工作高度依賴于紙質文件傳達,未充分使用網絡工具。
2、工會工作隊伍自身水平不足,部分工作人員仍未意識到互聯網工具已經給高校工會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在數據分析、信息分類、高效傳播等方面的學習和思考欠缺,信息化工作能力亟待提高[1]。
3、對教職工思想引領作用較弱[2]。互聯網使信息的傳播更加便捷,同時提高了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難度和強度,特別是部分西方媒體不斷地信息滲透,對我們的政治制度、思想觀念、價值觀等進行攻擊,工會需要提升對教職工思想教育引領的重視。
4、工會工作者內生動力不足,部分高校工會工作人員思想認識不足,只守舊不創新,裹足不前[3]。
5、工會工作內容和形式不夠豐富,導致教職工參與度教低。
6、缺乏互動和反饋渠道,信息傳達大部分為單方面通知。
二、自媒體工具
1、自媒體工具的定義
廣義的自媒體是指利用先進的信息傳播渠道,采取多樣的信息載體形式,不單單指個人創作帶來的獨立聲音,也可以指群體創作、組織單位等集體形象,此時大部分信息源同時也是信息受眾,是目前最流行的互聯網信息傳播模式。
2、自媒體工具的特點
自媒體工具以論壇BBS作為起點開始發展,使文字信息傳播與紙質新聞媒介有了區別。到現在以微博和微信公眾平臺為代表的圖文消息,以及正在崛起的抖音、Bilibili網站為代表的音視頻載體,和以今日頭條APP為代表的全媒體營銷平臺,已經讓現代人們接受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方式有著新的變化。多樣的信息載體和傳播渠道,反映出自媒體工具具有獨立性、廣泛性、交互性、多樣性、群體性的特點。
三、使用自媒體工具擴展高校工會工作的策略
將高校工會工作的傳統內容、存在的問題與自媒體工具的優勢相結合,配合高校教職工的生活和工作特點,本文提供如下幾點策略:
1、利用新媒體營造工會工作文化氛圍
高校工會傳統的工作方式是“公文流轉+網站發布”,經常需要教職工主動登陸網站查詢才能獲取有效信息。我們應當將每一位高校工會的工作人員設立為一線戰斗堡壘,以其為圓心將信息輻射開來,提高傳播效果。微信公眾號是目前接受度最高、覆蓋面最廣的工作平臺,高校工會應酌情建立其一級(校級)、二級(院部級)、三級(個人)微信公眾平臺工作矩陣,相互協調,統一安排,提升信息、新聞、成果等的傳播效果;與網站建設相仿,在微信公眾號平臺建立相應專欄,如女工活動、婚戀生育、日常活動、新聞通知、維權專欄等,與特殊日期聯動進行推送。
2、增加信息載體形式
利用音頻傳播平臺(喜馬拉雅FM、荔枝FM等)、短視頻傳播平臺(抖音、快手等)、視頻傳播平臺(Bilibili、騰訊視頻等)擴充以往以文字和圖片為主的信息載體形式,增加信息的趣味性、針對性、傳播性,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開宣教工作。針對新聞通知、福利消息、會議簡要等,應當建立短視頻專欄,保證信息的及時性;針對大型活動、主題晚會、特殊事件等,應當建立高清音視頻專欄,攝錄現場實況,進行后期宣傳。
3、增加專業人才引進
在高校工會工作隊伍建設中,應當提高對專業人士的引進,吸納在圖像、音頻、視頻、自媒體運營等方面有工作經驗、相應技能的人才;應當邀請專業人士對工作隊伍進行培訓,幫助工會工作人員了解自媒體工具、培養互聯網思維,優化工作團隊的主動服務意識、大數據意識,掌握互聯網的運營技能,整體提升工會工作隊伍的綜合素質。
4、擴展反饋形式
教職工群體是高校工會的服務對象,掌握教職工的思想動態,傾聽教職工的真實訴求,關心教職工的心理狀況,開辟互動和反饋渠道是重要的工作途徑。利用網站的留言板,以及微信公眾號的評論功能,可以使教職工直接表達的意見和建議,也可以收集其關心的問題、所需的幫助;利用問卷星、騰訊問卷等網絡調研工具,可以制作相應的調查問卷,對教職工的基本情況進行摸底排查;利用QQ群投票、微信投票小程序等工具,可以提供數據支持,讓很多的教職工參與到決策中來,可以真實的反應群眾的意見。
四、總結與反思
在互聯網+高校工會的背景下,自媒體工具帶來了宣教工作更廣泛傳播的機遇,也帶來對工作隊伍專業技能、互聯網思維的不斷挑戰。我們需要突出工會在教職工思想引領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重視反饋聲音、了解真實情況、做好溝通工作,更需要擴展工會工作口徑,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工作方式創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有效提升高校工會工作實效。
參考文獻:
[1]趙雪君.自媒體背景下高校工會“互聯網+”的工作機制研究[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8,37(03):36-39.
[2]楊捷.分析“互聯網+工會”的理論基礎與建構模式[J].智庫時代,2018(45):107-108.
[3]劉暢.“互聯網+”時代下工會的管理新模式[J].農電管理,2016(11):35.
作者簡介:
張寧祥(1991—),男,漢族,陜西西安,輔導員/講師,碩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朱丹(1988—),女,漢族,陜西西安,輔導員/講師,碩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楊笑宇(1991—),男,漢族,遼寧昌圖,輔導員/講師,碩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