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芬
文明禮儀是一個人綜合素養的體現,也是一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長應努力為孩子創設和睦友愛的家庭環境,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做孩子的榜樣。
提高自身素養,做孩子的好榜樣
幼兒的求知欲強,喜歡模仿成人的言行。因此,家長在言談舉止方面應嚴于律己,成為孩子成長和終身發展的好榜樣。
家長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就要給孩子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家長平時要注意培養孩子使用文雅、恰當的詞,提醒他們說話時語調要平和,多使用“請、您、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禮貌用語。同時,家長要嚴于律己,時刻注意自己的所作所為,起到榜樣作用。
營造和諧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家庭氛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要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為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助力。
1. 多溝通、常鼓勵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思想與情感傳遞的過程。家長應真誠地與孩子溝通,以增強親子感情,融洽家庭氛圍,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家長要和孩子平等對話,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聆聽孩子的心聲,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思想、需求與喜好,輕松愉悅地與孩子進行語言和心靈上的交流,適時巧妙地引導,開啟孩子的心靈成長之門。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鼓勵,尤其是孩子。家長對孩子的缺點應多一些寬容和諒解。當孩子進步時,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鼓勵孩子再接再厲。當孩子受挫時,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到應對策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
2. 互尊重、共游戲
對于幼兒來說,家長是最親近的人,家長的情緒與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直接關系。所以,家長要學會合理控制情緒。如果家長開懷大笑,幼兒也會手舞足蹈;家長怒氣沖沖,幼兒就會嚇得心驚膽戰、不知所措,甚至號啕大哭。家長的喜怒哀樂對幼兒來說感染力極強。所以,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保持開朗的個性,對孩子形成健康的情感是十分有益的。
另外,家長要把孩子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尊重孩子的愛好,給他一定的選擇和決定權,適時拋開成人權威,蹲下身來和孩子討論協商,探討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
3. 樂學習、享幸福
孩子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應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家長可以要求孩子上學離家時和父母道別,放學回家時和父母、長輩打招呼,用餐不能挑食,專心傾聽長輩的教導,不在長輩工作和休息的時候游戲等;在圖書館影劇院內不大聲喧鬧,不嗑瓜子;在公共場所不隨地吐痰,不亂拋果皮等。在孩子的道德情感還沒有完善前,家長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以他能聽懂、可以理解的語言不斷強調文明禮貌的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他。
總之,幼兒期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的階段,家長應努力加強自身修養,努力學習相關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快樂成長,讓家庭幸福美滿,讓社會和諧美好。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教育科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