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宸用 楊殿偉 白海娜
摘要:新工科建設對食品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而傳統的專業英語課程存在重專業輕英語,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培養受限,英語教學模式落后,教學評價體制單一,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差等問題。本文以吉林化工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教學為實例,探討食品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專業英語教學的新模式。
關鍵詞:新工科;食品專業英語;教學模式
“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構成了新工科建設的三部曲,奏響了人才培育的主旋律,開拓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徑。新工科理念對應用型較強的食品專業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除了要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外,還應具備較強的英語溝通能力,滿足經濟全球化發展帶來的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食品專業英語在一般高校的培養方案中是專業必修課,將專業與英語結合,是實現學生從基礎英語到應用技能提升的重要環節。食品專業英語不同于食品專業理論課程,它并不是通過母語來傳授專業知識;食品專業英語也有別于大學英語課程,因專業英語的學習素材主要來源于專業英文文獻,而大學英語素材多來源于生活,通俗易懂。另外,專業英語詞匯生僻,自身信息量大且邏輯性高,因此對從事食品專業英語教學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結合食品專業英語的教學經驗,分析了食品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專業英語教學的新模式,提高食品專業英語的教學質量,為新時代培養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食品專業人才。
1. 食品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對專業英語教學的重視
雖然專業英語已被多數高校設立為專業必修課,但是相比于大學英語或食品專業其他基礎課程,高校對專業英語教學缺乏重視,為專業英語設置的課時十分有限。且該課程的結課方式多是考查,故也很難引起學生的重視。
1.2 教師水平參差不齊
目前,高校的食品專業英語教師是由具有海外學術背景或具備一定英語能力的專業教師擔任。部分教師雖在自己的專業教學與科研有很深造詣,但英語教學能力不足,使得授課內容、形式和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欠,從而削減了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興趣,阻礙了食品專業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
1.3 食品專業英語教學方式單一
與傳統大學英語教學相似,食品專業英語教學方法單一,目前仍停留在教師課堂上傳授,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師生間缺乏互動交流,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教學效果。
1.4 食品專業英語教材缺乏,內容陳舊
目前多數高校所采用的食品專業英語教材中所引用的內容來源于食品科普類英文文章,且非常陳舊,已不能準確體現新時代食品工業發展的真實水平。
另外,目前我國高校選用的食品專業英語教材多以閱讀性材料為主,無法滿足新工科人才培養理念對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要求。
2.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專業英語教學模式的建立
2.1 提高對食品專業英語教學的重視
食品專業英語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課程,是培養學生查閱專業文獻和科技論文寫作技巧的基礎課程。隨著食品行業國際化的深入發展,食品專業英語這門課程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應該相應的增加這門課程的教學課時,引導學生全面系統地學習食品專業英語,為學生創造和提供更多的國際交流與實踐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切身的感受到食品專業英語在實際生活工作中的應用。
2.2 提升食品專業英語教師綜合素質
食品專業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食品專業教師應該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成為復合型人才,不僅具有扎實的食品專業相關知識,還要具備良好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不斷加強主動學習,查閱食品專業期刊,跟蹤前沿技術信息,增加專業知識儲備。另一方面,高校也應該加強對食品專業英語教師的教學方法培訓,鼓勵教師海外研修,從而提高食品專業英語的教學成效。
2.3 教學方法的改進
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立足于社會需求,著眼于食品行業發展需求,從專業理論和技能出發,采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傳統食品專業英語教學模式以灌輸大量枯燥的英文知識為主,學生輸出訓練很少,大部分學生不敢或不愿意用英語表達,所以限制了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新工科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全面提升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
2.3.1 構建主題學習模式
在食品專業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將學習內容按照主題分割,成立學習討論小組,引導學生查閱主題相關前沿資料,準備演示文稿,挑選學生對所選主題進行英語講解,在講解過程中給予評價并引申出一系列相關問題。在主題討論過程中,學生是學習討論的主體,老師負責輔助引導,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其專業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并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2.3.2 提高課程設計質量
食品專業英語的課程設計質量直接決定課堂質量。由于食品專業英語不同于大學英語,其詞匯生僻,信息量大,表達嚴謹,句子結構復雜,這對食品專業英語教學的課程設計提出了的更高的要求。對食品專業英語來說,教學內容的編排不僅要結合專業英語自身特點,還要考慮專業文獻的趣味性。授課教師應選擇前沿專業知識,滿足學生的獵奇心理,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驅動其學習食品專業英語。
2.3.3 構建線上線下協同課堂
使用“互聯網+”技術,設計將線上學習互動與線下授課相結合的教學課堂,可以拓展教學場景,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線上線下教學方法強調課前的準備和溝通、授課過程中對互聯網等多媒體教學工具的應用和課后師生互動綜合反饋。課前了解學生的外語基礎和專業素養,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授課內容、模式及教學計劃。在授課過程中,充分發揮網絡教學平臺優勢,實時發布課程相關材料,課堂習題測驗等。課程結束后,要及時整理課程中網絡教學平臺反饋的現象和數據。
2.3.4 采用多方位的教學評價體系
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一般通過期末考試成績對學生的學生成效進行評價,食品專業英語作為高年級本科生專業必修課,由于學生間自身英語基礎存在差異,期末考試成績不能準確體現學生在食品專業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努力與付出,因此應該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降低期末考試成績在教學評價體系中所占比重,采用多方位“過程管理”考核體系。這不僅可以監控整個食品專業英語學習進程,還考慮了學生英語基礎的差異,實現了成績的相對公平。
總之,食品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食品工業投入偏低,食品科技理念和加工技術相對落后,需要不斷地向發達國家學習,引進新技術。食品專業英語作為食品科學對外學習交流的橋梁,學生學習食品專業英語十分必要。本文以新工科人才核心素養為出發點,探索了食品專業英語教學模式對培養新工科人才的促進作用,提出了改善食品專業英語教學成效的方法,希望給其他專業英語教育同人提供參考和借鑒。
作者簡介:
郎宸用(1985.03-),女,滿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學院 理學博士,講師,從事天然產物分離提取及其生物合成調控的研究
楊殿偉(1984.05-),男,漢族,遼寧撫順人,吉林化工學院 教育學碩士,助理研究員,從事教育技術應用與傳播、人事師資管理、脫貧攻堅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研究
白海娜(1984.01-),女,蒙古族,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學院工學博士,講師,從事天然產物的分離、純化及功能研究
基金項目:
“新工科”形勢下食品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吉林化工學院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課題
工程認證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吉林化工學院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