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華
摘要:初中語文學科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生掌握相應的基礎知識,還要幫助學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實踐能力。閱讀教學是學生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途徑,通過情感教學的方式,不僅能讓學生體驗身臨其境的教學環境,還能讓學生靈活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學習成績。文章主要闡述了情感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對其教學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情感教學;策略分析
情感是溝通的媒介,是達成理性共識的基礎。情感教學是指教師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通過激發、調動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促進教學活動積極化的過程。情感作為學生精神生活的主宰,是學生學好各種知識的催化劑,但是現行教育中情感教學的缺失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實施情感教學,如何將語言能力的培養和情感教學融為一體,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是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情感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教學不僅是一種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更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既可以保證教師日常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又能將教學內容與素質教育進行良好的結合,有效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情感教學的作用,需要教師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加強情感交流,增強語文學科的應用能力。情感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結合教材內容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并利用創新思維的教學模式營造學生在課堂中的情緒,通過這種方式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1.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
初中語文的課程內容不只是知識點的積累,更需要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課文中包含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學生想要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就需要具有相應的同理心。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下,初中語文課程更加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而情感教學能幫助學生感受課程內容,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教學質量,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開展。
2.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情感教學除了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語文教學內容之外,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情感教學是傳統教學模式與心理學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身心特點,激發學生的情感同理心,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更多全面發展的人才。
二、閱讀教學中情感教學的策略分析
情感教學不僅是一種理論,更是一種實際應用的方式。為了能有效促進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需要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尊重學生的身心特點,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
1.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語文閱讀教學不是簡單的文字積累,而是需要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更加深入地體會文章內容。由于初中學生正處于特殊的成長時期,其心理成長的速度和身體發育的速度不相符,這就導致了學生會對枯燥的課程內容產生厭煩心理,不利于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營造適合學生學習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進行閱讀交流和答疑,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當教師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通過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來強化情感教學。齊讀能促使學生之間的情緒相互感染,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角色分工閱讀能讓學生對某一角色的刻畫和人物關系有更深刻的體會。這都是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帶來的效果。
2.深入理解閱讀內容,實現情感教學
由于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難以深入理解閱讀內容,這影響了情感教學目標的實現。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加深對閱讀內容的掌握,從而能細致地體驗其中的情感。
例如,在學生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教會學生利用分析法來掌握閱讀內容。《水滸傳》由于人物角色數量較多,很多學生都無法充分了解人物關系和故事發展脈絡。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制作人物信息卡片的方式,記錄好每個人物的姓名、職業、特長、形象和經典橋段,方便學生深入掌握教學內容,有利于情感教學的開展。
3.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教學情境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資源和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中。而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能讓原本單一的文字內容變得更加鮮活。
多媒體技術包含了很多應用內容,幻燈片、網絡圖片、視頻和音頻等都能讓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變得多樣化。在學習文章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有關的影視作品來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身臨其境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注重更多教學內容的細節,發揮情感教學的優勢。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閱讀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特點,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教會學生更多的閱讀技巧,豐富其閱讀體驗;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強化情感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呂巧珊.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J].語文學刊,2014(12).
[2]龔建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教學策略[J].文教資料,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