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階段,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數字技術也取得了迅猛發展,學術期刊領域也深受影響,開始向數字化、網絡化逐漸發展。但和傳統意義上的印刷學術期刊發表流程相比較,數字化傳播過程中學術期刊的版權問題日益凸顯。鑒于此,本文針對數字化傳播與學術期刊的版權保護問題進行一定分析與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數學化;學術期刊;版權保護;保護策略
中圖分類號:D923.41;G2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9-00-02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正式開啟,當今社會正式邁入了一個全新概念的數字化傳播時代。在這一背景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傳播逐漸開始流行和普及[1]。現如今,網絡上已經出現了萬方、維普等綜合性較強的中文信息服務平臺,其主要產品為學術期刊網絡版,能夠為讀者提供時效性較強的各類信息資源產品。但在數字化傳播過程中,各類版權所帶來的問題也逐漸展現。一方面,期刊內容已經通過網路渠道被大眾廣泛熟知;另一方面,網上傳輸的方式必然會對學術期刊發展形成諸多負面影響,比如抄襲現象、學術剽竊現象等,致使作者的個人版權受到嚴重的損害。如何讓學術期刊的版權在數字化傳播過程中得到有效保護,已然成為當前出版業以及傳媒業不得不共同面對的一個綜合性難題。
一、解讀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傳播概念
從概念上來講,當前階段的數字化傳播也可以成為網絡傳播,這種傳播方式堪稱為伴隨網絡技術與數字化技術高速發展而誕生出的一種全新信息傳播方式。中國學術期刊數字化光盤在1997年正式面世,隨后的1999年,中文信息量規模世界第一的“CNKI數字圖書館”正式建成,加之《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全面啟動,這些成果在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傳播發展整個歷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2]。當前階段,萬方數據庫以及維普期刊網等各類先進的網絡平臺構建讓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傳播得以持續化深入和發展。現如今,幾乎所有的學術期刊都選擇了傳統傳播模式與數字化傳播相結合方式進行傳播。顯而易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傳播已成為大勢所趨。
二、解讀數字化傳播學術期刊過程中作者維權面臨的兩大難題
(一)電子出版市場整體環境較為無序化
我國現階段數字化的版權監管各項工作還未得到有效落實,還處于一個相對不完善的“真空期”。回顧歷史不難發現,無論是我國當年的印刷制品出版或者是各類音響出版物的出版,都曾面臨過監管暫時缺位的尷尬時期,結果導致整個出版市場處于無序狀態。數字化傳播在當前也正在經歷一種無序化階段,各種從業者對版權的淡漠意識讓各類電子出版物在無序狀態下泛濫,直接導致許多作者的版權被無情踐踏與剽竊,可謂是“苦不堪言”。具體來講,數字化傳播時代,許多以傳統印刷方式出版的專業性學術期刊,發表的作品都未經過作者本人允許而被直接照搬,或者“改頭換面”以另外一種形式全面呈現于各類電子出版物上,這無疑對作者個人利益造成了極為嚴重的侵害。
(二)傳統印刷出版商拖欠稿酬現象普遍
由于新媒體時代的全面開啟,整個傳媒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已經到達了白熱化階段。在當前許多報紙期刊的日常出版過程中,出版商以及出版方受自身經濟效益不理想所限,為作者開出的報酬以及稿酬明顯偏低。這種低稿酬中自然而然不會包括數字化版權的相應收益,甚至有些作者長期因出版商拖欠原因無法拿到應有稿酬。正因為傳統印刷出版商的這些不合理做法與態度,讓許多作者逐漸形成了一種無可奈何、逆來順受的思想,對自身在版權認識和理解方面也造成許多煩惱與困擾。這種情況無疑大大助長了一些違規數字出版商的囂張氣焰,讓各種侵權行為和盜版現象變得更為普遍化。
三、有效保護數字化傳播過程中學術期刊版權的三大有效策略
(一)必須加強全社會對版權意識的尊重與了解
公民版權意識的高低堪稱為我國市場經濟倡導法治的一種重要體現,這種意識也是全面激發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科技與文化創新的重要激勵因素[3]。各類版權侵權現象頻繁發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全社會對版權意識較為淡薄,不夠了解與尊重。長此以往逐漸形成了一種默認的錯誤態度和習慣。只有全面加強全社會對于版權意識的理解和尊重,各類侵權、盜版現象才能夠被有效遏制,作者付出辛勤汗水創作出的優秀作品才能受到應有的保護。
(二)利用公權管理進行數字化出版市場規范
想要全面確保學術期刊在數字化傳播過程中版權不受侵害,首先在公權管理相關工作上就必須要加大規范力度。當前階段,國家出版業相關管理部門應當利用職權來全面創建一個各類作品的出版集體管理機構,也就是全面創建一種綜合的版權集體管理機構。該機構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夠分別和學術期刊社以及作者本人兩方面簽署相應的規范化協議,作者本人與學術期刊必須要遵守協議各個條例,充分保障各自應有的權益不受侵害。接下來,將所簽署協議成員的每一部作品進行統一化的歸類與編號處理,列出明確的目錄。將編號歸類后的相關作品向電子出版商進行提供,并且應當與電子出版商正式簽署許可合同后再進行數字化的傳播,按照統一標準進行相應收費工作。最后,電子出版社將收益按照一定的具體分配方案以及規則分配給版權的所有者,版權所有者涵蓋了作者本人與期刊出版社。在這種體系約束之下,作者作品得到充分尊重的同時,個人權益和社會利益也得到了相應的保護,同時期刊出版商與數字化電子出版商也獲取了相應的經濟利益,各類盜版者必然會有所收斂、有所忌憚,這種公權管理方式效果突出且作用明顯,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學術期刊社必須確保自身版權正當性
針對當前數字化傳播過程中的問題,傳統期刊出版社應當確保版權的正當性與明確性。自從數字化傳播形式迅速占據整個傳播市場主體地位后,傳統學術期刊出版社與作者之間的關系更為“微妙”。在保護作者署名權以及作品版權等方面學術期刊社各種作法確實有待提升。這就需要傳統期刊出版社能夠不斷提升意識,不斷創新思想,做出應有的表率作用。比如,與作品作者進行透明化、精確化的稿酬規定,明確稿費起付標準以及稿費中是否涵蓋第三方使用報酬、各種數字化出版相應報酬等,做到按章辦事,讓作者能夠獲得應有的稿酬與相應薪酬獎勵。此外,在確保自身版權正當性方面,學術期刊也應當與作者進行積極溝通,確定整個稿件報酬使用范圍以及相關標準,全面規定“稿件一經轉載需要支付作者相應報酬”的相關制度,力爭從雙方簽約一開始,就能夠全面從根源上杜絕各類數字化出版可能產生的版權糾紛問題。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數字化傳播是當前學術期刊全面發展的一條必經之路。這一大環境下的版權問題必須要得到相關部門的有效解決和落實。當然,這一工作想要達到完善水平必然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需要作者本人、學術期刊出版商、網絡數據平臺以及國家版權局的同心協力。與此同時,全社會也應當全面加強版權意識與版權尊重,堅決打擊各類侵權現象和盜版行為,讓我國學術期刊的健康環境能夠重新回歸,力爭讓這項工作的整體質量和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孫曉珍.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傳播與版權保護——法律規制下的學術資源共享機制[J].學理論,2016(5).
[2]付志剛.“學術期刊數字化傳播與版權保護”論壇綜述[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8(1).
[3]朱進彬.數字化傳播與學術期刊的版權保護研究[J].中國報業,2011(6X).
收稿日期:2020-3-7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學天元基金數學文化與傳播項目“第九屆全國數學文化論壇”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1926401)。
作者簡介:于化東(1972—),男,吉林人,副編審,碩士,主要從事編輯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