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高潔 葉和旭
摘 要:學生管理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點,也是極其復雜而又繁瑣的工作,直接關系到其他工作能否順利開展。校園文化作為影響大學生成長和學習的重要因素,文化的育人功能對學生的管理工作具有指引和激勵作用。本文簡述校園文化及其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滲透路徑,就學校現有的校園文化及其對學生管理工作的作用,同時提出不足和下一步探索,旨在促進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學生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9-0-02
黨的十九大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多次強調文化的重要價值,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文化育人”的基本任務是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地,要積極踐行文化育人的方針和任務。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背景下,“怎樣把學生培養好”成為學生管理工作的重難點。
一、校園文化及其在學生管理中的作用
(一)校園文化的內涵和分類
校園文化的含義較為廣泛,主要是指高校的眾多因素結合并相互影響下所形成的一種文化模式,這些因素包括高校的物質環境、辦學實踐,高校的標準、假說、信仰、使命、價值觀、歷史和傳統等[1]。研究者將校園文化定義為師生員工的課內外文化活動、校園精神以及培育此精神的環境,主要包括物質、精神、制度和行為文化四個層面[2]。
校園物質文化主要是指校園的硬件設施,體現了學校基本的辦學理念、價值追求,充分反映出大學的文化積淀。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長期發展所形成的儀式形態、輿論思潮、文化觀念和理念的綜合。校園制度文化主要在體現在學校制度中,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保證。校園行為文化是學校師生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所產生的一種活動文化,它是學校精神文化外在的一種動態體現。四個層面的內容相輔相成,主導校園文化的發展方向,推動校園文化做大、做全、做精、做特。
(二)校園文化在學生管理中的作用
1.激發作用
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促進學生積極向上的發展勢頭,從而激發學生管理工作的內在活力。教化性的文化活動能夠滿足青年學生知識、智能發展的需要;熏陶性文化可以滿足學生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娛樂性的文化活動又可以緩解生活學習造成的壓力,幫助形成正面健康的心理狀態。
2.引導作用
校園文化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效力,有利于培養青年學生穩定的性格。當今高校的學生心理智能比較成熟、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強烈。校園文化的引導式管理,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管理,有利于提高學生管理的效力。
3.教育作用
校園文化能夠強化學生管理工作的內力,有助于促進青年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學生參與到校園活動中來,無形中鍛煉了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擴大了交際圈。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自身的極大優勢,有效結合管理與自我管理。
(三)學生管理中校園文化滲透的主要路徑
1.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學生管理工作的本質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服務,因此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是重要途徑。學生管理工作中重視文化氛圍建設,完善知識文化環境,從而使得學生管理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2.組織課外文化活動
可以更多組織開展課外文化活動,幫助學生更加了解城市的文化建設;組織愛心活動幫助學生增加社會實踐經驗,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道德品質。
3.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校園文化促進學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校園文化活動的設計以及開展可以讓學生自主完成,讓學生自主參與班級管理工作和日常活動的組織工作。
二、當前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及其對學生管理工作的作用
結合學校實際,就校園文化和學生管理相融合的建設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營造“物質文化”氛圍,強化隱性教育
校園物質文化主要包括物態環境文化(包括學校各種建筑物和圖書館、宿舍、食堂、教學設施等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物質形態)和自然環境文化(包括各種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3]。物質文化悄無聲息地影響學生生活的信念,對教育的希望和對自己存在的理解,具有潛在而巨大的教育功效[3]。研究認為從景觀學的角度透視校園文化景觀與人文精神的建構,會大大深化對隱性課程的理解[4]。
(二)營造“精神文化”氛圍,強化德育教育
1.黨團共建,思政引領
堅持黨建引領團建,為幫助青年學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校成立青年馬克思主義學院,擔負傳播馬列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工作任務。
2.志愿服務,奉獻精神
推進“新青年下鄉”志愿服務活動,學生自主聯系、制定方案,指導老師配合。讓師生群體在這樣一種教育氛圍中,通過志愿活動促進和諧校園文化建設[7]。
3.心理健康,關愛自我
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途徑,通過這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與心理輔導,使二者交叉并貫穿始終。
學校通過三個方面的精神文化構建獨特校園文化總架構,學生通過各類活動豐富文化內容,提升歸屬感,增強凝聚力,讓學生成為學校管理的協作者。
(三)營造“制度文化”氛圍,強化規范教育
制定《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量化考核辦法》。為了使考核制度真正有實效,在正式實施前先后召開輔導員會議、學生干部會議進行討論,使這項制度更合理、更完善。提升學生的主人翁作用,讓學生成為規范管理工作的主導者。
(四)營造“行為文化”氛圍,強化專業教育
1.實踐教學,技能引領
根據學生專業需求,重視實踐教學,旨在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應用人才。
2.以證促學,學用相長
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平臺,把學生學到的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通過比賽和考取證書的形式展現出來,從而達到以賽促學、學用結合的目的。
通過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專業成長,增強學生自我發展意識,培養學生職業發展效能,讓學生成為教學管理工作的主動者。
三、當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難
(一)硬件設施有待完善
學校營造了較好的整體文化,但在硬件設施上仍待完善。很多社團缺乏設備,導致學生參與活動積極性降低,校園文化氛圍的普及程度降低。
(二)內在動機有待提升
在校園文件建設下,大部分同學能夠主動投入自身的管理中去,但還有部分同學外在動機強于內在動機,無法做到真正投入,導致這類學生的管理上還困于原來的強制性管理模式。
(三)活動形式有待創新
圍繞文化營造已組織較多的活動,但大部分還囿于以往模式,學生會產生一定的倦怠感,如何在日常活動中創新內容、創新形式有待商榷。
(四)課程建設有待深化
學校大力建構更加合理的課程體系,“有用”結合“有意思”來管理學生的教學,實踐課程有用性對學生教學管理的作用已得到較好的印證,但是理論課程的“有意思”還待進一步深化。
(五)“走出去”意識有待加強
“走出去”包括宣傳“走出去”和活動“走出去”。校園文化的營造離不開宣傳,各類活動的開展如何影響更多的學生就需要學校平臺的大力宣傳。如何讓外校師生了解自身所在的學校,讓學生也看到其他學校的優勢和不足,取長補短,讓活動“走出去”有待加強。
(六)文化內涵有待整合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矛盾沖突難以解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調自主樂學的氛圍,又希望學生勤奮刻苦;要求學生不迷信權威有自我判斷的能力,又希望學生必須尊敬師長老實聽話;要求學嚴格執行各種行為規范,又希望培養學生個性、主體意識。如何更好地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融合也是管理工作中的重點。
四、對學生管理工作的各類舉措進一步創新
圍繞“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難點和亮點,結合學生實際,將從以下方面著手創新推進學生管理工作。
(一)著力改善硬件設施,進一步營造“物質文化”氛圍
針對設施設備的不足,學校將申請采購計劃,同時利用現有的資源,合理使用,進一步營造“物質文化”氛圍。
(二)著力打造宣傳平臺,進一步營造“精神文化”氛圍
宣傳是培育校園文化的重要方式,好的宣傳可以讓精神文化氛圍得到進一步的普及。打造學生媒體訓練營,培養一批優秀的宣傳員,加強采編、文案等能力,真正將活動變“活”。同時,和媒體合作,將學校亮點、優秀學生推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三)著力完善體制機制,進一步營造“制度文化”氛圍
學生社團富有活力,但在管理層面較為松散,出現一些有意義、有意思的活動沒有達到應有效果的現象。社團建立一定的制度,建立預算機制,學生學期末做好下學期活動規劃,包括時間節點、資金預算、物品采買等,確保每學期活動有序開展。
(四)著力改革課程體系,進一步營造“行為文化”氛圍
實踐教學是“行為文化”的重要載體,課堂教學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形式,如何打造較好的課堂教學行為是“行為文化”氛圍營造的重難點。課程體系改革中教師是主力,進行集體備課,集思廣益將課程內容做精做細;加大隨堂聽課力度,了解教師課堂教學情況,營造良好的“行為文化”。
參考文獻:
[1]朱洪娟.基于立德樹人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論文,2016.
[2]郭靜,程愛民,楊麗珍.從校園文化建設視角淺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1).
[3]祝玉芳,張飛.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系列調查之四,構建高校和諧校園物質文化[J].教育與職業,2007(16).
[4]周光禮.校園物質文化景觀的教育學斷想——兼談隱性課程的實現[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1).
收稿日期:2020-3-7
作者簡介:蔣高潔(1989—),女,湖北潛江人,助教,碩士,溫州城市大學團委,主要從事音樂與舞蹈學研究;葉和旭(1989—),女,浙江永嘉人,講師,碩士,溫州城市大學團委,主要從事積極心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