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對編輯的媒介技術素養、融媒體意識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新聞編輯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同時更要堅守新聞的價值,堅持新聞專業主義。本文將主要分析融媒體時代編輯的堅守與轉型,從而促進我國新聞業不斷發展。
關鍵詞:融媒體;新聞編輯;工作轉型
中圖分類號:G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9-0-02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媒體的外部與內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媒體的外部,人們對新聞的時效性要求越來越高。在媒體的內部,相關部門應加快改革的步伐,順應媒介融合的發展,盡快融入“融媒時代”。因此,有必要對融媒體時代編輯的堅守與轉型進行分析,使新聞編輯保持新聞人應有操守的同時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一、融媒體時代編輯的堅守
(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與輿論導向
新聞媒體承載著文化傳播、輿論引導的使命,是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主陣地。新聞編輯決不能因為新媒體的發展而弱化新聞媒體的政治職能,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與輿論導向,守正創新,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履行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不斷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因此,無論媒體的技術、形式怎樣變化,新聞編輯要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與輿論導向[1]。
(二)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原則
在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下,新聞的邊界在逐漸泛化,人人都可以是新聞的傳播者,新聞由“及時傳播”變為“即時傳播”,因此也出現了許多虛假新聞。作為新聞編輯應在融媒體的時代浪潮下堅持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原則。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媒體公信力的基礎。新聞編輯應利用好新聞的公信力與權威性,堅持真實性與客觀性原則。媒體公信力是媒體賴以生存的內在力量,具有良好公信力的媒體是公眾獲取信息的可靠來源。作為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新聞編輯應堅持真實性與客觀性的原則,使新聞報道更加真實可信,樹立媒體的權威。
(三)堅持新聞專業主義與內容為王
新媒體的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伴隨著挑戰,職業新聞編輯出現了身份認同危機,新聞專業主義也受到了強烈的沖擊。例如,在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中,在事件未經過完整調查前,某報紙就將事故的責任歸于“逆行的女司機”,極大地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為了獲得眼球效應,將流量置于內容之上,背離了新聞專業主義。因此,在媒介融合的時期,作為傳統媒體中的編輯更應該堅持新聞專業主義,堅持內容為王。優質的內容是樹立媒體權威的基礎,新聞編輯必須借助優秀的內容來吸引受眾。
二、融媒體時代編輯的轉型
(一)強化融媒體意識提升復合型技能
在融媒體時代,各種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媒介融合的進程也在不斷加快,在媒介融合的過程中,并不是將各種技術簡單相加,而是要做到真正的“相融”,從意識形態到體制機制都要做出全方位的調整,新聞編輯要深刻了解融媒體的特點,轉變傳統媒體各自為政的觀念,強化融媒體意識。在融媒體時代,編輯的定位也發生了變化,不僅僅只是文字的編輯者,更是內容的策劃者、發布者、活動的組織者。例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系列報道中,《人民日報》推出的小游戲“一筆畫出70年”,不同于傳統的文字編輯方式,新聞編輯運用H5的方式,詳細描繪了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來我國的滄桑巨變,加強了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受眾參與后反饋良好,增強了受眾的黏性。因此,要想適應當前融媒體的工作環境,傳統媒體的編輯應及時調整思路和工作狀態,跟隨融媒體的步伐,適應融媒體環境下的編輯方式,同時提升自身的技能,加強對采編流程的再造,開發適應融媒體環境的發布載體。編輯只有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的技能,加強對新媒體設備的使用能力,培養新聞敏感,才能做出符合用戶需求的新聞產品,提升自身在融媒體環境下的競爭力[2]。
(二)提高編輯新媒介技術素養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短視頻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成為媒體布局的重點。同時大數據、AR、VR等技術也在逐漸應用于新聞編輯領域中。因此,編輯需要在掌握一定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懂得如何利用不同媒介的特點為不同的受眾服務。這就要求新聞編輯不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既有熟練使用數字設備的能力,又能善于運用不同媒介的特點有效發揮其傳播力。在響水爆炸案中,《人民日報》利用微博、微信、報紙等媒介,聯合發出相關報道,在微博上注重消息的凝練,在報紙上側重于深度報道,幫助人們全方位、多層次地了解信息,增強媒體的公信力與權威性,是新聞編輯媒介融合意識的表現,同時也體現了新聞編輯較高的媒介素養。跟隨著融媒體時代的步伐,傳統的編輯應加強學習數字化設備的技能,對相關工作軟件學會熟練操作,尤其是音頻與畫面的制作,保證新聞報道的多元化。
(三)具有強烈的新聞敏感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要求新聞編輯能夠時刻站在融媒體時代發展的前沿,具有強烈的新聞敏感,爭奪新聞的時效性。在融媒體時代,由于網絡平臺新聞實時性發布的特點,更是重點突出了這一需求。過去,作為傳統媒體的編輯,發布新聞需要經過一系列繁瑣的過程,采寫、篩選、把關等,這些繁瑣的環節很難在第一時間將新聞發布出來,無法滿足受眾對于新聞時效性的需求。因此,在融媒體時代下,新聞編輯應具有強烈的新聞敏感,同時具有新聞資源整合的能力,將不同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高新聞編輯與用戶的溝通能力,能夠及時解答大眾提出的問題,將失序的輿論拉回正規。在融媒體大環境下,新聞編輯的工作不僅僅局限于內容的編輯,人們對新聞事件的了解也不僅僅局限于表面,這就要求新聞編輯具有強烈的新聞敏感和深度報道的能力,新聞編輯人員要有發展的眼光,同時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能夠站在客觀的角度分析熱點事件,提高新聞媒體的權威性與公信力[3]。
(四)強化宏觀意識與信息處理的能力
新聞編輯的宏觀意識是指編輯在閱讀稿件時,能夠從大局出發,具有整體認識問題的思想意識和素養,將新聞事件放在社會大環境中去分析,具有一定的宏觀意識與對信息處理的能力。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機器人寫作越來越常見,對新聞編輯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新聞編輯的宏觀意識與人文關懷是機器人寫作不具備的。所以不應過度依賴人工智能的作用,人工智能對信息的敏感度以及宏觀視野都較為缺乏,長期依靠人工智能編輯新聞,會導致“信息繭房”,使得用戶的視野越來越窄,思想越來越極端。因此,新聞編輯應清醒地意識到融媒體快速發展下的互聯網陷阱,避免新聞的浮躁性,需要用宏觀的思維對每一篇稿件都進行整體的考量,有明確的新聞意識和方向感,加強信息處理的能力,使自身在融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仍有較強的競爭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新聞編輯應不斷學習新技術,轉化思維方式,融入新媒體發展的時代中。在轉型的同時也應堅持新聞專業主義,強化政治導向,發揮新聞編輯獨特的新聞敏感,緊跟時代的步伐。融媒體的快速發展,變的是新聞編輯的發布新聞的方式,不變的是新聞工作者的理想與品格。
參考文獻:
[1]曹明倩.融媒體時代編輯的堅守與轉型[J].傳媒觀察,2019(12).
[2]丁麗萍.如何提升融媒體時代編輯記者專業素養[J].中國有線電視,2019(6).
[3]易鳴.融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變與不變[J].西部廣播電視,2019(12).
收稿日期:2020-3-2
作者簡介:于海霞(1976—),女,山東桓臺縣人,主任編輯,本科,主要從事報紙及融媒體采編與新聞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