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C大調第七交響曲》是由蘇聯著名愛國主義音樂家、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于二戰期間德軍圍困列寧格勒時期所創,所以該曲又名《列寧格勒交響曲》。本曲特點恢宏壯美、氣勢磅礴,不但表現了當時蘇聯人民堅定的戰斗意志,還有著作者對于烈士的敬畏之意。另外,由于作者在本樂曲中加入了對于戰爭的殘酷和反思等人生哲理,使得樂曲更加飽滿,使聽眾更能產生情感共鳴。本文意在通過該歷史事件深刻地剖析本曲的曲式結構和藝術價值。
關鍵詞:列寧格勒保衛戰;C大調第七交響曲;樂曲賞析
中圖分類號:J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9-0-02
一、人物生平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是俄羅斯歷史上的杰出愛國主義作曲家、音樂家、藝術家,他童年時代就讀于格利亞賽爾音樂小學,后就讀于彼得堡音樂學院主修鋼琴與作曲,于1923年以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畢業于鋼琴與作曲專業。肖斯塔科維奇于1960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60年到1968年任俄羅斯聯邦作曲家協會的第一書記;曾任第6屆至第9屆蘇維埃最高代表;1965年獲得藝術科博士學位。在肖斯塔科維奇少年時期,俄羅斯發生了重要的歷史事件——十月革命,其創作的《自由頌》《紀念革命烈士的葬禮進行曲》便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青年時期,希特勒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被拖入戰爭泥潭,衛國戰爭爆發,《第七交響曲》《第八交響曲》又在這一期間創作,以鼓舞人民和軍隊與法西斯堅強斗爭。在人生最后的十年里,雖然肖斯塔科維奇身患惡疾,但是其仍然未終止自己的藝術創作,分別譜寫了《哀悼和勝利前奏曲》《十月》《忠誠》,用以贊揚在戰爭中死去的英雄們,但此時的他仿佛獲得了更多的人生感悟,在作品中加入了對于烈士們的想念之情,更多的描述戰爭的殘酷、孤獨和死亡等人生哲理,《第十五交響曲》便是對他整個人生的回憶和反思。可以說,肖斯塔科維奇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奉獻給了藝術。他的藝術作品異常獨特,藝術風格也自成一派,他的旋律常以古調為基礎,在其創作的音樂作品中,經常能聽到獨特的演奏曲調——“肖斯塔科維奇式曲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理念[1]。
二、歷史事件
列寧格勒原名彼得格勒,即如今的圣彼得堡,是蘇聯第二大城市,是俄國十月革命的搖籃。希特勒在“巴巴羅薩”計劃(指希特勒為進攻蘇聯而發布的作戰部署)中,稱其為“布爾什維克黨”的發祥地。1941年,德軍在北方集團軍總指揮勒布的指揮下,向歐洲東北部迅速擴張,在占領拉脫維亞之后,又攻破了拉脫維亞和蘇聯的防線。此時列寧格勒已經直接處在德軍刺刀之下。蘇軍西北方面軍迅速加強列寧格勒的防御能力,建立防御工事,德軍北方軍團受到頑強抵抗,停止了自己前進的步伐,使得希特勒在同年7月21日前拿下列寧格勒的計劃破產。氣急敗壞的希特勒親自走上前線,痛斥北方集團軍首領,并指出德國法西斯不需要俄國,其意圖就是要將俄國從地圖上抹除,并狂妄地要求在占領列寧格勒后不要仁慈,殺光列寧格勒的每一個居民,要讓俄國人嚇得發抖,以此來建立屬于自己的東方土地。
但是事實證明正義可能會遲到,但是終將來臨。在蘇聯人民堅強的抵抗之下,德軍被拖在蘇聯西北部長達900多天,始終沒有攻下列寧格勒。隨后,蘇聯總指揮在進行相應部署之后,決定對境內的德軍發起猛攻。自此,德軍在歐洲版圖的擴張成為泡影,也為之后法西斯的反撲奠定了基礎。
列寧格勒保衛戰對于整個蘇德戰場意義深遠,蘇軍將德軍的主力部隊拖在蘇聯西北地區,打碎了希特勒妄圖與芬蘭部隊匯合的幻想,不但保住了列寧格勒,更為支援蘇聯其他戰場成為了可能。自此以后,擊碎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幻想,并且進行了有力的反撲,奠定了二戰盟軍勝利的基礎。
三、樂曲賞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爭爆發[2],蘇聯政府迅速動員廣大的藝術家“為祖國而戰”,由此產生了一大批愛國主義作品。《C大調第七交響曲》便是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創作的,此曲表現了人民意志堅定、英勇戰斗、槊血滿袖的精神,鼓舞了列寧格勒,乃至整個蘇聯、整個盟軍的精神篇章。全曲澎湃激昂,氣勢恢宏,表現了蘇聯人民對于國家的忠貞不渝和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
列寧格勒保衛戰,又稱封鎖列寧格勒。整場戰役持續兩年半,納粹德國死亡或失蹤五十萬人,蘇聯士兵死亡或失蹤350萬,另外,還有接近100萬的列寧格勒平民死亡。從以上數據便可以看出,列寧格勒保衛戰的慘烈程度。狂妄自大的希特勒提出“閃擊戰”的戰略意圖,打算迅速占領列寧格勒,進而向莫斯科進發,企圖將無產階級革命扼殺在搖籃里。這期間,每天有大約7 000到10 000的列寧格勒平民死亡。1944年1月27日列寧格勒解放,后來這一天被俄羅斯聯邦政府設為“俄羅斯軍人榮譽日”,以紀念這一天人民正義的勝利和在戰爭中死去的英烈。
《C大調第七交響曲》通篇分為四個樂章,1941年6月前,列寧格勒本是一個安靜祥和的城市,作為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人民享受著城市帶來的美好生活。肖斯塔科維奇在交響曲中以第一樂章反映此時的歷史狀態,曲子前半段以中庸的稍快板C大調4/4拍作為主旋律,映射出戰爭前人民美好、富足的生活。首先是小提琴明朗、平穩的聲音,伴隨著從遠方傳來氣息很長的短笛獨白,一切都是那么平和,同時也反映出列寧格勒人民美好的愿景。這時,作者巧妙地運用一段短而急促的鼓聲提醒人們戰爭已經在遠方打響,幸福安定的生活即將結束。這也映射了真實歷史事件,1941年6月26日德軍北方集團軍群迅速占領了拉脫維亞,隨后又突破了蘇軍在拉脫維亞和蘇聯邊界的防線,德軍意圖非常明顯,就是要占領蘇聯,擴張自己在歐洲的勢力范圍。德軍的這一行動使得蘇聯防線大開,列寧格勒直接暴露在敵軍進攻的鐵蹄之下,蘇聯陷入危機。此時,《交響曲》開始頻繁地進行轉調,兩個銅管組開始使用。接著,大管以鋼琴為伴奏演奏出幾聲哀嚎,引開再現部。第一樂章最終在沉悶的鼓聲中結束。
斯大林此時調集所有可以部署的軍隊在列寧格勒筑起了鋼鐵長城,而希特勒閃擊戰的幻想已經破滅,便決定圍困此城,打算困死城中的所有人民。樂章的主樂念由小提琴輕松的演奏出,附樂念由雙簧管和低音豎琴交替構成,并且夾雜了十分富有特色的長笛伴奏。據作者自身描述第二樂章“這是對愉快的事情,人生快樂插曲的回憶,但悲哀的情緒籠罩著這種回憶”,可以看出,此時戰事逼近,蘇聯人民已經深刻意識到自己的國家陷入戰爭危機,從前富足而美好的生活即將結束,人民懷念之前平靜而祥和的生活。
第三樂章主要是在描寫蘇聯人民對于自己的祖國充滿了深深的愛意,無論是大江大河、高山樹林,還是身邊的親人、自己的摯愛。每個蘇聯人民都意識到不管身居何職,不論貧窮還是富貴,都將不可避免地要拿起鋼槍去保衛自己的國家,人民只有堅定的同邪惡的法西斯主義作斗爭,才能守護自己深愛著的土地,之前美好富足的生活才能回來。不管對方有多么強大,用身軀鑄成的長城會將一切敢于踐踏自己土地的敵人都阻擋在外。第三樂章相較于第一樂章節奏變得更加緩慢,首先由小提琴奏出古老的俄羅斯風格的主題,此后長笛奏出一段渾厚的旋律。此后主題變換為法國號,反映出俄羅斯人民此時已拿起鋼槍,要同法西斯決一死戰。
1944年1月,蘇軍在作了一系列部署之后,最高統帥決定對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的德軍發起總攻,進行毀滅性打擊,想要將德軍一次性趕出蘇聯。樂曲的第四樂章也變得高亢,主題以貝多芬式的剛毅、勇敢、激烈為主。木、銅樂器、弦樂和小鼓同時以不同音型奏出,意在表現蘇聯人民堅決的意念。樂曲逐漸向交響曲過渡。之后小提琴作為主導,樂曲此時表現出強勁有力的生命力。管樂再次奏出壯烈的震撼場面,以此來歡呼蘇聯人民在此次戰爭中的勝利。此后樂曲又轉慢,意在表現出對于戰爭中英勇就義的英雄的懷念。隨后管樂又加入進來,最終在排山倒海地奏出勝利的凱歌之后,全曲在悠揚、高亢的節奏中結束。
交響曲既有對侵略者的憎惡,同時還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意,在表達出對于勝利的歡呼后又有對犧牲英烈的緬懷。可以說,交響曲表現出了列寧格勒戰爭的真實情況,其畫面感不亞于文字的描述,是藝術殿堂璀璨的星光。
四、結語
《C大調第七交響曲》是肖斯塔科維奇眾多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大量地匯集了作者獨特的創作理念。并且樂曲所表現出的愛國情懷深深地感染了世界上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人民。作者同樣在樂曲中加入了對戰爭的反思,使得其感情更加飽滿,更能引起聽眾的共鳴。
文章從真實歷史事件出發,對《C大調第七交響曲》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對其的藝術價值作了討論。文章首先對肖斯塔科維奇本人做了介紹,主要討論了其處于的時代氛圍,深入討論了作品特色。然后,詳細地還原真實歷史事件——列寧格勒保衛戰,并從該歷史事件對《交響曲》進行深入剖析,盡可能地將戰役的每個階段從樂曲的節奏、演繹方面進行分析。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分析方法能夠使讀者從歷史角度出發更深層次地理解作者在樂曲中想要表達的含義。另外,文章還對《C大調第七交響曲》的藝術價值作了討論,為今后的樂曲賞析工作提供了一種高效的分析手段。
參考文獻:
[1]德特勒夫·戈約夫,葛斯.肖斯塔科維奇[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殷杰.風雪滿弓刀--記列寧格勒保衛戰中的“生命之路”[J].軍事文摘,2015(23).
收稿日期:2020-3-3
作者簡介:蘇格(1994—),女,黑龍江綏化人,助教,碩士,現任職于四川文化藝術學院,主要從事小提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