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利
【內容摘要】語文學科具有兩項基本功能,一個是工具性,也就是在教學中學生積累與掌握祖國語言言字,學會運用的同時提高交際能力。另外一個是人文性,使其塑造符合社會主流意識的精神與健全人格。高中語文教學要將學科的兩個功能性統一,現階段人文精神滲透還存在問題,所以需要在語文課程實踐中做好研究,實現科學滲透,以達到通過語文學科培養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本文從高中語文教學出發,著重分析了學科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重要意義,對于如何在語文課堂有效滲透此種精神進行探討,提供實踐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人文精神?滲透策略
引言
依據現在高中語文教學來看,過度重視工具性,普遍比較忽視人文精神培養,這是應試教育觀念所造成的,不利于語文學科發展與育人價值發揮,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發展。人文情懷缺失,對于精神塑造、文化素養、人格發展等形成消極影響,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理念脫離。因此,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深人推進的過程中,應強化人文精神培養研究,通過科學手段,提高人文精神滲透成效。
一、語文學科中培養人文情懷重要意義
1.人文精神內涵
高中語文學科中要培養人文情懷,利用教學做好,人文精神滲透,必須清楚人文精神的內涵,也就是說搞清楚其究竟是什么,這也是滲透這種精神的基礎,同時有助于尋找到其與語文學科契合點,最終達到更高的滲透成效。人文精神實質上就是人類在生活與生產活動中一種自我關懷,集中體現在尊重生命、維護人格、保證人的價值等,將這些作為人生追求,并且表現出關切和維護。此外,對于人類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文明成果,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行動上都足夠珍視。人文精神雖然是精神層面上,關注點是,人類的精神表現以及人類價值,致力于推進人類思想、人格、精神、品質的全面發展,對物質文明具有促進作用。
2.滲透意義
高中語文學科具有兩個主要功能,工具性是最為基本的,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祖國語言與文字,促進運用能力與交際能力提升。現階段高中語文教學中過度依賴工具性,課堂中花費大量時間去講語言文字知識,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語文成績,主要受應試觀念以及高考壓力影響,普遍存在忽視人文情懷培養的問題。人文精神的內涵決定了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求實踐活動中尊重人的價值,追求人道主義精神。人文精神最為關鍵和核心的是以人為本,這與素質教育相吻合,語文學科中滲透這種精神,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意義重大,同時有助于正確三觀的塑造,使其形成理想人格,擁有崇高精神,推動人的健康成長,在內心精神的驅動下實現自我價值,并且能夠做到自我關懷,堅定理想信念,這些對高中學生極為重要,使其將來適應社會的根基。
二、高中語文滲透人文精神的有效策略
1.更新語文教學觀念
高中語文學科中培養人文性,首先要做的是轉變固有觀念,對于這門學科的功能性充分認識,清楚人文精神的滲透價值,增強在課堂中融入精神教育的意識,這樣才能保障滲透有效性,達到精神塑造與引領的作用。教師在語文實踐活動之前,應深人研究課本,開發與深挖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然后尋找其與語文教學的融合點,精心設計,在恰當的時機開展人文教育,避免過于刻意或者牽強附會,而是要將人文精神滲透自然而然融人到學科教學中去。高中語文中人文精神培養與教學內容協調統,正確處理兩者關系,既不能讓人文教育占據太多教學空間,又不能簡單提及人文情懷,所以就要找準二者契合點,在教學內容中有效滲透人文情懷。語文課堂人文教育需要教師起到榜樣效應,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在平時教學與言行中做出良好示范,富有人文精神,這樣才能在不知不覺中熏陶與影響學生,使其具有尊重生命、關注人生價值、塑造高尚精神品質的追求。高中語文打破固有思維模式與教學模式,創新理念與教學手段,在語文學科中強化人文精神宣傳與教育,拓展視野和思維,對于學生在學習中表現采取多元化評價標準,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人文情懷與語文綜合素養的人才。
2.立足于教材滲透人文情懷
高中語文教學以教材為基礎,故而人文精神塑造要立足課本,以其為基本素材與資料,發教材中隱含的人文內容,然后在課堂中引導,讓其產生感悟,這樣就能逐漸形成人文精神。高沖語文課本中選取的文章中蘊含的豐富且多元的人文精神,比如天人合一、崇尚和諧、愛國情懷、誠信待人、生命可貴、寬容與仁愛、尊重他人等。教師在弓導學生閱讀與學習過程中,避免直接剖析人文精神,而是指導學生參與語文實踐,獨立思考或者相互交流,教師從旁指點或者啟發,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共同探討與深層解析人文精神,以達到觸動與凈化心靈的效果,使其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和熏陶。語文課程中人文精神滲透不在于讓學生知道,核心在使其有所感觸和啟迪,將人文情懷中包含的精神、思想、價值、追求等內化,逐漸趨同化,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促進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目的。
3.滲透方式多樣化
高中語文中滲透,人文精神方式在新時期應做出調整,采用多樣化手段,確保其能更好參與,在過程中塑造精神世界,形成人文情懷。教材中涉及到人文情懷,具有情境性,教師可鼓勵學生表演,將自己與課文中人物統一起來,感同身受,理解文章的同時受到人文精神熏陶,親身體驗中增強對人價值追求,重視精神表現,從而確立正確三觀。語文課堂運用電教手段,呈現與文章相關的圖片、資料、畫面等,以最為直接的方式觸動學生,在各種感官的配合下,進人到情境中去,與作者交流,這樣就能獲知其意圖,促進認知的深化,更好領悟文章,吸取人文精神營養,實現全面發展,最終塑造理想人格。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滲透采取微課,教師把與這部分相關內容提煉出來,制作成微課,人文精神滲透針對性更強,而且內容少且具有高度的凝練性,不會占用太多教學時間,同時可讓學生深人認識人文精神,在長期的熏陶中逐漸內化,實現人格健全與精神世界塑造。此外,語文課堂人文精神滲透重在讓學生體驗,感悟其內涵,明確人文精神價值,需要使其就著這個展開自由討論與交流。教師設計與人文精神相關的問題,要求學生小組討論,說出對于這些精神看法,達到啟迪智慧和培養,人文素養成果。要求學生擴大閱讀量,在不同文學作品中感受人文情懷,關注生命,追求人的價值,熱愛,人類發展中各種精神文化。
4.構建良好人文環境
高中語文課堂在滲透人文精神中需構建良好環境,尊重生命與人格,與學生平等對話與較流,關懷和愛護學生,使其真真切切感受都人文關懷,并且將其傳遞出去。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溫情,將理寓情中,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而不是成績,在課堂中多說鼓勵,真誠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師人文關懷中學生自信心增強,獲得尊嚴和尊重,自主求知的意識變強,也會在語文學習中展示自我,能力與品質共同提升。
結束語
綜上而言,語文學科既是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窗口與渠道,又是培養文化素養以及人文情懷的主要途徑,兩者缺一不可。針對語文過于偏向工具性現狀,做好人文精神滲透研究,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借助于語文學科在這方面優勢,有針對性滲透人文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這樣的高中語文教學才具有現實意義,也能滿足新課標要求。
【參考文獻】
【1】郭芳.芻議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上旬),2018(11)
【2】陳龍.芻議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策略【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6(02):114-115.
【3】李靜.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滲透教學芻議【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6(2):28.
【4】徐佰鑫.芻議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6(02):144.
【5】肖玉蓉.基于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J】.華夏教師,2018(S1):89-89.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回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