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畢淑蕓
【內容摘要】高中歷史新課標實施以來,強調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同時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鍛煉和培養。為此,本文以新課標要求為依據,結合高中歷史教學實踐,對課堂教學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
高中歷史新課標的實施,要求改變傳統教師一言堂的歷史,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作為歷史教師要加強教學策略的探索和創新,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水平,實現歷史教學的目標。
一、創設相應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通過創設真實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這一課中的“美國聯邦憲法”時,可以給學生展示“分權與制衡”的示意圖,并提出問題:“有誰曾經聽說過美國總統的‘口袋否決權?這一權利體現了美國總統怎樣的權利?其否決權是否可以通過機構進行約束?如果沒有任何約束那么體現了美國憲法怎樣的原則?”通過以上設問,快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思考意識,活躍了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思考與討論的過程中了解了美國憲法的“三權分立”的重要原則。再如,在學習“西方民主政治”的時候,我們可以拿中國民主制度與西方民主政治進行對比學習,從而準確認識西方的民主政治具有哪些局限性和優越性。可以看出,通過提出思考問題而設置學習任務,幫助學生明確思考方向,從而進行有效的探究,這是一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問題要具有層次性、真實性和開放性,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思維高度,并且還要能夠通過思考問題使學生具有對人物、制度和思想進行價值判斷的能力。另外,設計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兼顧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二、構建系統知識體系,增強學生記憶效果
高中歷史教學應注重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例如,在教學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時,可以將其與我國曾經實行的計劃經濟相比較,采用階級分析法進行探究;在對某一特定歷史事件的記憶可以聯系語文知識進行概括。例如,對中美關系的評價,在上世紀50~70年代初期可以用“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來形容兩國關系的惡劣;在“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可以用“亂花漸欲迷人眼”來形容兩國關系正處于轉變的關鍵時期,使世界各國都倍感模糊;而80年代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兩國關系可以用“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來加以形容。實踐證明,歷史知識和語文知識是相通的,用文學語言來描述歷史事件,從而提高學生記憶效果。
三、歷史與生活相結合,力爭做到學以致用
“把歷史和現實充分結合起來,讓歷史為現實而服務”是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古語亦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的教學要聯系到現實生活,使學生通過對歷史知識的掌握關注現實的生活,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這一課時,我有意識地布置了“文官制度條例與當前我國公務員改革”的討論話題,學生通過對中國公務員現狀的了解與關注,無形中深化了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因此,作為歷史教師,應注重加強歷史教學和現代社會教育、生活教育之間的有機聯系,將社會作為大課堂,從教材內容出發,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實施教學,努力拓展課堂內容。此外,教師要帶領學生加強社會實踐鍛煉,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讓學生真正關注社會人生、關心時事政治,在社會這一大課堂中,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深化對知識的應用。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作為老師要密切聯系學生們的生活,將歷史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生們學以致用的能力,從而讓學生們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和提高。
四、深入研讀教材內容,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作為歷史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正確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要有意的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在教學《古代希臘民主政治》這一課時,教師應立足于教材內容,注重加強學生的審美教育。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做到“雙管齊下”,一方面可以借助教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古代希臘在世界上的區域位置,并借助現代電教手段呈現希臘美麗的自然風光,讓學生有個直觀的視覺體驗;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引人教材引言部分:一幅“帕特農神廟遺址”的圖片,并借助生動的語言,將學生帶人神秘的古希臘世界,給學生介紹古希臘“以雅典城邦為代表的民主政治”這一獨特的政治制度:設置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陪審法庭、發放“觀劇津貼”、陶片放逐法等舉措,無一不體現了古希臘濃厚的民主特色,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輝煌屬于希臘”這句話的真諦。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將希臘的環境美和政治制度的美感緊密結合在一起,用強烈的美來刺激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所以,作為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深人研讀教材,誘導學生發現蘊含于其中的美感,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素養。
五、注重情感合理滲透,誘發學生主動思考
歷史教學不但要注重強化民族情感教育,還要注重歷史責任感的滲透。其中民族情感教育就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通過歷史教學,應讓學生牢記國家的民族仇恨,爭取以史為鑒,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責任感。例如,在.教學“九一八事變”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日本侵華戰爭對我國造成的重大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損失,讓學生明白造成戰爭悲劇的根源在于中華民族的懦弱與政府的無能。只有真正讓民族振興強大起來,才能徹底打消別國侵略我國的妄想,改變我國備受欺凌的歷史。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與責任感,將其轉化為奮發向上的學習動力;同時,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教師要充分利用歷史素材,挖掘其中的愛國主義因素,對學生實施愛國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抵制不良思想誘惑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時,全國人民舉國歡慶,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但可以升華學生的思想情感,而且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滲透了相應的愛國主義思想;此外,要注重愛黨思想教育的滲透,不管是新中國的成立,還是改革開放的實施,又或是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實現的。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加強愛黨教育。例如,在教學“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播放解放前后、改革開放前后對比鮮明的圖片,從而震撼學生的思想與心靈,激發學生熱愛共產黨的情感。
總之,作為高中歷史老師,必須要緊隨歷史課改發展的趨勢,在教學實踐中勇于探索創新,不斷豐富教學方法和途徑,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全面提高學生們J的素質和能力,實現歷史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曉梅.如何開展高中歷史教學【J】.考試周刊,2010(40).
【2】趙彥志.如何開展高中歷史教學【J】.中華少年,2012(17).
【3】周雙寶.高中歷史課如何培養學生分析思維【J】.歷史教學,2019(03).
【4】尹后慶.開展“研究性學習”推進素質教育【J】上海教育,2019(12).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