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寶
【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新時代學生德育的現狀,論述了高中語文學科立德樹人的必要性,提出了高中語文學科立德樹人的策略:在閱讀鑒賞中滲透德育、在作文訓練中滲透德育、在梳理探究中滲透德育、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教書育人是老師的神圣職責。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教好書、育好人,要深刻領會語文學科滲透德育的意義,積極研究語文教學中立德樹人的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品德素養,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
【關鍵詞】語文教學?立德樹人?策略
立德樹人就是在教育教學中重視學生德行、重視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道德對于人、對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做人做事的第一位就是崇德修身。立德樹人,首先要立德。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立德樹人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是母語教育和人文教育,語文課程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課程;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德育、智育、美育的統一。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立德樹人,要立足于“人”的發展,側重于學生德行、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要在聽、說、讀、寫及語文實踐活動中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一、學生德育的現狀
目前不少高中追求的是一切為了成績,一切為了高考,學生德智體美沒有得到均衡的發展,導致部分學生缺乏對社會的責任,缺乏對父母的感恩,缺乏對學習的熱情,缺乏對他人的誠信,缺乏對同學的和善,個別學生的“靈魂”落下了。李克強總理說“教育走得太快,請等等落下的靈魂”。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其人文性決定了語文要發揮學科優勢,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滲透德育教育,堅持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語文教學實踐中,要引導學生轉向真、善、美。
二、高中語文學科立德樹人的必要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弘揚民族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熱愛中華文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深厚感情,以及熱愛美好生活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行為準則,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
三、高中語文學科立德樹人的策略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其多重功能,決定了它在立德樹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語文教學要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要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德育滲透。
1.在閱讀鑒賞中滲透德育
閱讀鑒賞是語文教學的主體,高中語:文教材中選用的文本,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通過對這些文章的教學,可以弓領學生欣賞祖國的名山大川、鑒賞深厚的歷史文化、領悟深刻的人生哲理、激發感恩的人文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融合德育,堅持立德樹人教育?,F行的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德育素材,教師要善于個性化解讀教材,善于從教材中提煉德育因素。如教學《小狗包弟》時首先教師結合學生預習介紹巴金,“文革”中他是受害者之一,“文革”后他勇于反省,對包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懺悔,他嚴于解剖自己,敢于講真話,為人真誠正直,是一個值得人們敬佩的作家。其次讓學生感知文本,朗讀課文5~10自然段,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包弟與家人親密交往,要讀得歡快;“文革”中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要讀出憂慮;送走包弟時,要讀出輕松;送走包弟后,要讀得沉重,在今天作者表示歉意。通過朗讀使同學們讀出感情,理出敘事線索和感情線索,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巴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和懺悔,這種反思和懺悔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巴金的偉大,更能喚醒人們對自己的反思,對自己錯誤行為的懺悔。最后教師布置作業:想一想在成長過程中有沒有讓你難忘的事,使你心存歉疚;請以書信形式向受到過你傷害的同學或親人或朋友表示歉意。“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痹诮虒W中,從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出發,喚起學生的熱情,要做到教學實效和立德樹人的統一。
2.在作文訓練中滲透德育
正是“言為心聲”,一篇作文是學生思想的反映。魯迅說過:“寫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須有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這是說寫好作文,不僅要精心安排結構、組織語言,還要有高尚的人格。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引導學生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白居易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就是說寫文章就要寫社會時事、寫現實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抒寫對國家、民族的憂患意識,表達對社會、學校、家庭的感恩之情,還可以抒發對祖國美麗河山的贊美之情。比如在國慶節前后,以“我與祖國共奮進”為主題,緊緊圍繞“慶祝國慶”的主線,以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為內容,啟迪和引導學生唱響時代主旋律,集中展現青少年熱愛祖國、積極向上、團結進取的精神風貌。
3.在梳理探究中滲透德育
如在梳理“優美的漢字”“奇妙的對聯”“新詞語”等時滲透德育。在教學“優美的漢字”時,要告訴學生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活化石”漢字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書寫了中華的文明的燦爛畫卷。許多漢字都與典故、軼事聯系在一起,學習漢字的同時要讓學生了解一些與之相關的故事,這樣不但會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而且會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4.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
古人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高中語文教學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去發現生活、感悟生活,對生活現象發表自已的看法,并內化為自己的行動,由此來指導自己良好品德的養成。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多樣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高中語文教師要用心設計課內外活動,通過活動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意識,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在《我有一個夢想》課堂教學結束后,我開展了兩項實踐活動:第一是讓學生問一問自己父母或親人的夢想;第二是寫一寫自己的夢想,并舉行小型的演講比賽,每位學生的演講時間控制在1~2分鐘。就這樣,學生開始著手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他們在與父母的交流中,進一步理解了夢想的內涵,也意識到自己應該干些什么,應該怎樣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演講比賽中,學生將課文中“我有一個夢想……”的句式靈活運用,整場比賽高潮迭起。語文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多樣:可以組織學生五分鐘演講、辯論賽、朗誦比賽、知識搶答、書法展評、寫日記周記等方式進行德育滲透。語文課外活動的形式更為多樣,參觀紅色遺跡、清掃烈士陵園等,教師要充分利用本地區特有的資源,將教材知識和鄉土.民情結合起來,創造性地設計課外活動,讓學生快樂的參與。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其活動的形式多、內容新、空間廣。只要語文教師多動腦筋,就能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質。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教書育人是老師的神圣職責。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教好書、育好人,要深刻領會語文學科滲透德育的意義,積極研究語文教學中立德樹人的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品德素養,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潭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