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 尹作民

【摘要】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機械通氣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26例,均行機械通氣治療,隨機分成對照組(行咪達唑侖)和實驗組(行右美托咪定),各63例。分析兩組應用效果。結果:生理指標比較,治療前,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實驗組HR、RR、MAP均低于對照組,實驗組PO2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在行機械通氣治療時,應用右美托咪定治療,療效確切,有效改善患者生理指標,可推薦。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機械通氣;右美托咪定
【中圖分類號】R7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2-073-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又稱慢阻肺,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等,若病情加重,可并發呼吸衰竭[1]。目前,以機械通氣為臨床主要治療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但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治療依從性較差,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質量[2]。基于此,本次研究以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為例,行機械通氣治療時,應用右美托咪定,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6例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均行機械通氣治療,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各63例。其中對照組,男39例,女24例;年齡45~79歲,平均年齡(60.84±2.25)歲。病程4~25年,平均病程(15.37±2.67)年。實驗組,男37例,女26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61.25±2.31)歲;病程4~26年,平均病程(15.28±2.59)年。比較兩組基線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行氣管插管與呼吸機輔助呼吸,并給予抗感染、營養支持、化痰平喘等基礎治療。
1.2.1 對照組
行咪達唑侖靜脈誘導,給予有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80025的咪達唑侖注射液靜脈誘導0.1mg/kg,以靜脈泵入為0.05-0.10mg·kg-1·h-1維持劑量。
1.2.2 實驗組
行右美托咪定鎮靜治療,給予由揚子江藥業集團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83219的右美托咪定,開始以1μg/kg的負荷劑量,靜脈泵入10min,并維持劑量0.2-0.7μg/kg/h。對兩組患者行RASS鎮靜評分,均為3-4分,并以RASS評分為鎮靜劑泵入速度標準,于每日7:30分停止應用鎮靜劑。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理指標變化情況,包括:心率(HR)、呼吸頻率(RR)、平均動脈壓(MAP)以及血氧分壓(PO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x±s)表示,t檢驗,當P<0.05時,表差異顯著。
2 結果
生理指標比較,治療前,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實驗組HR、RR、MAP均低于對照組,實驗組PO2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發的肺部疾病,呈進行性發展,當急性發作時,易出現呼吸肌疲勞,而發生Ⅱ型呼吸衰竭。大多數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需要進行呼吸機治療,但患者行機械通氣治療后,不易忍受氣管插管,易發生人機對抗情況。因此,為減少人機對抗發生,選擇一種理想的鎮靜藥物,是非常有必要的。
咪唑達倫,臨床常用鎮靜藥物,但在給予患者鎮靜的同時,影響患者呼吸系統,導致患者發生呼吸抑制以及血壓下降等情況。并且,若長期時間咪唑達倫,可出現明顯蓄積,導致在停藥之后,患者需要較長時間方可清醒。右美托咪定,屬咪唑類衍生物,具有鎮靜、鎮痛、抗焦慮作用,可明顯緩解機械通氣患者的應激狀態,并且在停藥后,患者易被喚醒,有利于對患者神經功能進行評估[3]。故在本次研究中,生理指標比較,治療前,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實驗組HR、RR、MAP均低于對照組,實驗組PO2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在行機械通氣治療時,應用右美托咪定治療,療效確切,有效改善患者生理指標,值得臨床應用和推薦。
參考文獻
[1]劉建鵬,馮少婷.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吉林醫學,2019,40(05):1008-1010.
[2]焦樂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及對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8,18(10):1748-1750.
[3]王建華, 胡貴芳, 蔣世碧,等. 無創機械通氣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睡眠、認知功能的影響[J]. 國際呼吸雜志, 2018, 38(19):1465-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