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明英

【摘要】 目的:研究在光相干斷層掃描血管造影(OCTA)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黃斑區視網膜血管量化指標的特征以及臨床意義。方法:選擇90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視網膜毛細血管灌注范圍大小將其分為兩組。應用OCTA檢查所有患者,對比觀察兩組患者淺層與深層毛細血管叢視網膜血管密度值、黃斑中心無血管區(FAZ)的面積與周長、黃斑中心無血管區300μm范圍內的中心凹血管密度值(FD-300),并對結果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兩組患者的淺層與深層視網膜血管密度、FAZ的面積與周長、FD-300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量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黃斑區OCTA檢查能夠有效的檢測病情的發展,能夠為患者治療過程中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關鍵詞】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光相干斷層掃描血管造影;臨床特征
【中圖分類號】R587.2;R77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2-231-01
糖尿病是當前臨床上一種常見、治療難度大的疾病,能夠引起多種急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其中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這種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會引發患者失明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安全[1]。本文將研究觀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黃斑區的OCTA檢查結果,分析其臨床特征表現。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收治的90例已確診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治療在2018年12月-2019年10月期間。患者年齡在45-5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0.28±6.51)歲;男性患者有46例(72眼),女性患者有44例(58眼)。排除合并有其他眼底疾病以及具有眼部手術史患者。按照毛細血管灌注范圍大小進行分組,其中觀察組患者患眼灌注范圍≥5PD,共有42例(65眼);對照組患者患眼關注范圍<5PD,共有48例(65眼)。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OCTA檢查,此外還要接受視力、眼壓、眼底照相、眼底鏡以及裂隙燈檢查。
1.3 觀察指標
比較觀察兩組患者淺層與深層毛細血管叢視網膜血管密度值、FAZ的面積與周長、FD-300。
1.4 統計學方法
將反饋得到的數據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3.0進行分析。
2 結果
根據檢查結果可知:兩組患者的淺層與深層視網膜血管密度、FAZ的面積與周長、FD-300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隨著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病率不斷的增高,目前這種疾病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問題[2]。盡早發現并給予及時、有效的干預能夠有效地減輕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發生不可逆的視力損傷。長期以來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期應用的是經眼底血管造影,同時也是診斷此疾病的金標準,但是這種診斷檢查需要通過靜脈進行熒光素的注射,也就導致熒光素過敏者無法應用這種檢查[3]。OCTA檢查能夠糾正經眼底血管造影檢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例如無法進行分層觀察等缺陷,同時也避免了熒光素鈉的使用以及其發生滲漏時造成的干擾。OCTA檢查在淺層與深層血管分離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因此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臨床檢查、診斷、治療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淺層與深層視網膜血管密度、FAZ的面積與周長、FD-300具有顯著差異,說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展與黃斑區血管密度、FAZ的面積與周長、FD-300具有密切關聯。
綜上所述,在臨床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過程中,應用OCTA檢查患者黃斑區能夠有效的檢測病情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推薦使用。
參考文獻
[1]董秀清,馮松福,柯曉云.應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量化評估糖尿病黃斑水腫的臨床研究[J].眼科新進展,2017,37(2):133-136.
[2]王相寧,趙佳瑋,李淑婷,等.光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測量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黃斑區灌注參數的一致性及可重復性研究[J].中華眼底病雜志,2018,34(4):323-327.
[3]崔玉嬌,曹永亮,劉超群,等.應用OCT研究黃斑區視網膜厚度與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程度相關性[J].濰坊醫學院學報,2018,40(2):113-115.
[4]楊愛萍,汪浩.黃斑水腫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黃斑區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測量值的影響[J].眼科學報,2018,33(2):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