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輝/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是黨中央、國務院引領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大舉措,是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載體,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2017年國家開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以來,江蘇省10個產業園獲批創建,居全國前列。近年來,各地堅持以農為本,著力發揮產業園集聚要素、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的“加速器”作用,做優傳統產業、做強特色產業、做大新興產業,為促進鄉村振興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建設中也還存在著產業融合度不夠、要素集聚度不夠、農民參與度不夠等問題。新時期要圍繞鄉村振興大局,對標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任務,在推廣鄉村產業發展新模式、培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探索農業農村改革新機制上求突破,努力建設成為具有時代特色、江蘇特點、全國領先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新高地。重點在十個方面進行探路示范:
一是在培大做強主導產業上探路示范。主導產業是園區存在和發展的生命所在。江蘇省國家產業園目前已初步形成種養規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營銷品牌化的全產業鏈開發格局,主導產業平均產值近60億元,沭陽園區的花木、高淳園區的螃蟹、邳州園區的白蒜、東臺園區的西瓜等產業,發展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要立足市場需求、資源稟賦、生產基礎,發揮比較優勢,集中有效資源,促進生產要素在空間和產業上的優化配置,培大做強主導產業。要進一步統籌調優現代種養、加工物流、科技研發、休閑觀光等功能板塊布局,實現規模種養與加工流通相協調、服務設施與生產設施相配套、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銜接,大力推進產業發展高端化、集群化、特色化,將資源優勢、比較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和競爭優勢。
二是在高新科技裝備上探路示范。科技裝備水平是否先進,是現代農業產業園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要強化各鏈條、各環節的科技支撐,加強機械化、智能化設施改造,努力將產業園打造成先進技術裝備研發應用高地。要學習東臺西瓜、邳州白蒜、寶應河藕院士工作站做法,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對接合作,積極組建科技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強化各鏈條、各環節的科技支撐。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在產業園設立試驗站,在生產一線攻克農產品精深加工、數字鄉村發展等關鍵技術瓶頸,推動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率先在產業園示范應用,探索科技成果熟化應用的有效機制,做硬產業園的科技翅膀。
三是在深化一二三產融合上探路示范。江蘇省一些產業園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平衡,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環節薄弱,休閑、生態、文化等農業多重價值功能開發不夠,產業融合發展層次不高,產業鏈延伸不足,價值鏈拓展有限,增值能力不強。要適應現代產業要素聚集、業態層出不窮的趨勢要求,跨界配置農業與工業、商貿、文旅、物流、信息等現代產業要素,發掘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催生融合業態,發展連接城鄉、打通工農、聯農帶農的多類型、多業態產業,推動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構和演化升級,將產業園打造成為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交叉重組的融合發展區。加快布局建設一批田頭貯藏、預冷保鮮、分級包裝等初加工和商品化處理設施,提升農產品產后處理能力。引導加工企業向產業園集聚,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配套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冷鏈物流、城市配送體系,鼓勵大型電商企業入駐產業園,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業。
四是在質量品牌建設上探路示范。各產業園要帶頭貫徹落實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大力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讓產業園成為農產品優質安全的代名詞。要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求,大力推進全程標準化生產,盡快實現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全覆蓋。立足自身優勢和品牌基礎,創建品質優良、特色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爭創一批國家級馳名商標。支持園內企業與農戶共創企業品牌,鼓勵入園主體開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培育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產品品牌,把產業園建成質量安全的“放心園”“品牌園”,實現園區出品牌、品牌帶園區。
五是在生態循環上探路示范。獲得國家首批認定的泗陽園區,著力打造以工廠化食用菌為主導產業的果蔬漁循環農業,積極推進產業上下游鏈條之間的循環發展,在農作物秸稈、食用菌生產基質、果蔬生產之間形成良性循環發展模式。盱眙園區的蝦稻共生、泰興園區的“生豬+梨園”等都是很好的做法。要以循環經濟發展為導向,以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為依托,以先進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為支撐,重點推進農業生態系統建設、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生態健康養殖、節水灌溉,抓好秸稈、農膜、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在產業園范圍內整體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六是在農業農村重大項目集聚上探路示范。健全完善產業園建設支持政策措施,做到財政支農資金優先安排產業園、用地指標優先保障產業園、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優先落戶產業園,推動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向產業園集聚,通過重大項目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結合“全省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年”活動,大抓項目、抓大項目,全面加大項目實施推動力度。聚焦主導產業,吸引更多企業到產業園落地扎根,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服務、農產品精深加工、區域性產品流通和品牌營銷等產業。突出產業鏈招商,“以龍頭帶龍身”,著力在建鏈、補鏈、強鏈上求突破、上水平。創新投融資機制,豐富多元化投入渠道,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撬動作用,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更多投向產業園。
七是在聯農帶農富農上探路示范。2019年國家產業園平均帶動農民就業5.3萬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萬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5萬元,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但也存在著利益聯結不緊、受益面不廣等問題。產業園要堅持為農所建、利為農所謀,服務農民、富裕農民,引導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利益聯結機制,加快推廣“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用+社會保障”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打通融合結點,真正實現利益融合,讓小農戶在產業園發展和產業融合中同步受益、同步提升、同步進步。
八是在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創新上探路示范。產業園建設是推進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的重大創新,也是農業農村改革的重要平臺。要爭取更多改革試驗在產業園內先行先試,率先承擔產業融合、創業創新、數字農業農村等新任務,積極爭取承擔農業農村現代化實踐、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美麗田園鄉村建設等試點示范工作,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改革試驗品牌。積極在“雙創”基地培育、中小企業孵化,以及完善研發、轉化、交易、服務等創新集成,引導各類人才到產業園創業興業,力爭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性成果。
九是在創新管理運行機制上探路示范。產業園不僅在行政區域上跨鄉鎮,管理推進上涉及多部門,產業發展上也涵蓋產加銷各個環節、橫跨多種業態,必須創新管理運行機制。要進一步發揮好縣(市、區)黨委或政府領導牽頭的產業園建設領導小組的作用,統籌協調重大舉措和解決重大問題。各產業園要借鑒錫山、沭陽、泗陽園區的經驗,根據自身特點,探索完善“管委會+平臺公司”建設運營機制,統籌推進產業園建設和運營管理,組織開展政策協調、資源整合、規劃建設、公共服務等工作,充分調動各方參與創建的積極性。
十是在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上探路示范。產業園要緊緊圍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在發揮好產業融合、農戶帶動、技術集成、就業增收等功能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聯工促農、聯城帶鄉的橋梁紐帶作用,更大范圍吸引和集聚資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現代要素,更大力度集中政策、資源和力量,更高層次做優產業平臺、創新平臺,把產業園打造成為對要素、人才的“強磁場”,促進要素集中、產業集聚、企業集群,催生裂變效應,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新動力,為城鄉融合發展探索新路徑。積極推廣多種形式的產村相融、園村共建模式,促進一體建設、共同發展,爭取早日展現“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現實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