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祥/江蘇省蘇州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江蘇省蘇州市聚焦到2022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著力強化黨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積極推動黨組織和黨員當好組織者、推動者、先行者,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黨建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把黨建成果轉化為發展成果。蘇州市農業現代化指數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全國前列。2019年,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高標準農田占比和機械化水平分別超過70%、80%和90%,全市村均可支配性收入936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1.95:1,率先實現城鄉并軌,初步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共同繁榮的城鄉發展新格局,走出一條抓黨建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蘇州之路。
健全黨領導農村工作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切實把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一把手工程”。夯實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加強各級組織領導。成立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和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制定領導小組工作規則及其辦公室工作細則,有效發揮牽頭把總、統籌協調作用。各級相應成立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市領導掛鉤聯系鄉村振興工作制度》,每個市領導分別掛鉤聯系鄉鎮,指導督促掛鉤鄉鎮鄉村振興工作。印發《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動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蘇州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和《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鄉村振興工作報告制度》《姑蘇鄉土人才引育提升行動計劃》,確保各項目標任務穩步推進。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持續深化農村黨建富民先鋒行動。推動縣級市(區)委書記掛鉤村黨組織,高質量完成32個整頓對象的轉化工作。全力推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進一步凈化村“兩委”班子,堅決清理不符合條件村干部。持續完善科技鎮長團制度,科技鎮長協助地方累計引進領軍人才超過300人,累計引進和嫁接科技成果超過3000項。開展基層黨員冬訓工作,輪訓基層黨員41.3萬人,形成冬訓大討論成果3500多項。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市委黨建領導小組專門設立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專委會,高標準開展農村黨組織書記集中輪訓,2019年示范培訓農村黨組織書記150人,帶動培訓農村黨組織書記2000余人次,2名村書記被省委表彰,10名村書記入選全省“百名示范”,91名入選“千名領先”。優先把優秀干部充實到“三農”一線,共選派97名優秀干部擔任經濟薄弱村第一書記,將鄉村振興教育納入年輕干部素質提升培訓班及科級公務員任職培訓班課程。鄉村振興培訓做到市縣鎮村四級全覆蓋,蘇州鄉村振興學堂獲批江蘇省干部黨性教育培訓基地,累計承接各類主題培訓班105個,涉及人數超過1.5萬人。
規劃農業農村發展方向。2020年1月15日,蘇州市政府與中國農科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2020年3月18日,召開全市農村工作會議暨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動員部署會,印發《蘇州市探索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2020年5月2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蘇州市人民政府共同發布《蘇州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考核指標體系(2020—2022年)(試行)》,共同推進蘇州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統籌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圍繞農業的短板弱項,建立覆蓋全面、體系完整、分級分類、長短結合的項目儲備庫,全市共排出286個農業農村領域重大項目,總投資額超過1100億元。實施“萬企聯萬村 共走振興路”行動,召開動員會、對接會,大力推進村企合作、互利共贏,積極探索產業融合、城鄉融合的有效路徑。實施“千企入園”工程,推動農業園區管理體制改革,加大農業招商力度,到2022年全市農業園區面積占耕地比重達到60%以上,入園企業達到1000家以上。
加快“三高一美”全面覆蓋。圍繞“依托都市、服務都市、融入都市”,大力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蔬菜基地、高標準池塘和美麗生態牧場,確保2020年底實現高標準農田全覆蓋,2022年實現“三高一美”全覆蓋,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堅決落實“米袋子”“菜籃子”責任制,細化落實土地、資金、環保等各項政策措施,突出抓好生豬、糧食及蔬菜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積極打造“蘇州大米”“蘇州水八仙”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陽澄湖大閘蟹入選“全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洞庭山碧螺春茶榮獲“中國優秀區域公用品牌”,到2022年全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達18個。
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國家智慧農業改革試點,著力構建智慧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管理服務體系、決策應用體系和智慧農業示范園區,重點打造昆山智慧農業技術和裝備產業集群、吳中長三角智慧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大力發展共享農莊(鄉村民宿),促進農業與文化、教育、康養、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到2022年全市建成共享農莊(鄉村民宿)100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60條。
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動員廣大干部群眾,振奮精神、久久為功,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江南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對鄉村治理的全面領導,推進“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2019年,全市村委會依法自治達標率99.2%,農村地區“三社聯動”工作覆蓋率達66.07%,村務監督委員會實現全覆蓋。探索建立村(居)民議事會、懇談會、協商共治小組等城鄉社區議事組織,已覆蓋超過90%城鄉社區。全市農村地區“全科社工”工作機制覆蓋率達79.77%,張家港、工業園區等地實現城鄉社區“全科社工”全覆蓋。推進社區服務社會化試點,覆蓋644個社區、210個村,全市累計投入超過2.4億元。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黨對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全市155個村鎮被省文明辦評為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村鎮,4市6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實現全覆蓋,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2027個,覆蓋率超90%,建成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和志愿服務陣地1000余個,建成158個覆蓋城鄉的未成年人社會實踐體驗站。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率先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紅黑榜”,推進村莊規劃編制、美麗宜居村莊建設、村莊清潔、農村“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農村環境長效管護等六個專項行動。每年評定10個示范鎮和100個示范村,打造全省全國示范亮點。2020年,昆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獲國務院督查激勵通報。全市培育市級以上特色田園鄉村56個、三星級康居鄉村2050個、康居特色村37個,農村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到2022年,全市培育100個左右特色精品鄉村,提升類、特色保護類村莊基本建成特色康居鄉村,城郊融合類、其他一般類村莊基本建成特色宜居鄉村。
夯實農村基礎設施。加快覆蓋城鄉的公路、電力、天然氣、供水和垃圾污水收集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全市農村公路縣道三級及以上等級公路比例100%,通行政村雙車道四級公路覆蓋率100%,鄉村道優良路率90%。共有77個鄉鎮建成專門的農村物流場站,612個建制村完成物流節點建設。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能力建設,建成省示范鄉鎮衛生院32家,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5家。全市農村社區辦公活動用房平均面積1600平方米,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覆蓋率100%,村(社區)文體活動場地覆蓋率100%,農村區域供水入戶率100%,城鄉學校教育資源一體化現代化建設100%達成,農村地區光纖寬帶網絡、4G網絡覆蓋率99.7%,鎮(街道)、村(社區)退役軍人服務站全覆蓋等。

張家港永聯村 姜 華/攝
深化農村改革。蘇州率先實施“三大合作”“三大并軌”等改革舉措,引領農業農村發展走在全國前列。自2011年被列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以來,全市先后承擔了16項國家級改革試驗任務,為蘇州農業農村發展破解難題、贏得先機。推進農村集體產權權屬全部“上證”、資產全盤“上圖”、交易全程“上線”、監管全面“上網”等“四上”改革,通過市場化配置手段實現集體資產資源保值增值。全市農村集體總資產從2014年的1490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3046億元,村均可支配性收入從718萬元增長到936萬元。2017年蘇州市總結推出的“三資”監管“151”機制獲得首屆“中國廉潔創新獎”。
幫扶相對薄弱村。市級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資金用于支持薄弱村幫扶轉化項目建設和公共服務補貼。實施“100個市級機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掛鉤幫扶100個經濟薄弱村”。2020年薄弱村年可支配收入全部超過250萬元或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探索《“蘇扶保”綜合保險保障(2020—2022年)》。
扶持就業創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農村創新創業,每年扶持農村勞動力自主創業2000人。實施青年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到2022年全市45歲及以下已認定新型職業農民中大專(含)以上學歷人數占比達到80%左右。
引導“資本下鄉”。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2014~2019年全市財政支農累計投入505億元。積極創新投融資機制,率先設立全省首個鄉村振興建設引導基金,引導各類資本“上山下鄉”投向農業農村。